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84285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套筒连接装置还包括伸入灌浆套筒远离上部结构钢筋一端的连接件,连接件套设在下部结构钢筋上,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还公开了一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2)将连接件套装到下部结构钢筋上,并将连接件与灌浆套筒连接;(3)向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导电介质;(4)对灌浆套筒进行灌浆,通过在连接件与灌浆套筒间填充导电介质,增大连接件与灌浆套筒的导电接触面积,保证了上部结构钢筋与下部结构钢筋稳定的电气导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雷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其特点在于工厂标准化生产、现场一体化装配成型。当竖向构件为预制时,竖向构件内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采用套筒灌浆的形式,上下部钢筋在套筒内断开,套筒灌浆工艺使得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被灌浆料阻断,不能形成电气贯通,因而很难像传统现浇混凝土竖向构件一样利用其内部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现有的解决方案有在灌浆套筒内增加导电件实现灌浆套筒与下部钢筋的电气导通,从而实现上部钢筋与下部钢筋的电气导通。例如公告号为CN105064521B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工业化建筑中结构钢筋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灌浆套筒、结构钢筋A、结构钢筋B、防雷连接机构,所述灌浆套筒包括预制连接段和灌浆连接段,结构钢筋A一端与所述预制连接段连接,灌浆套筒和结构钢筋A预埋于结构构件A中,所述结构钢筋B预埋于结构构件B内、且一端伸出结构构件B端面,所述灌浆套筒通过所述防雷连接机构与所述结构钢筋B连接形成导电通路;所述防雷连接机构包括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连接于所述结构钢筋B伸出结构构件B一端、并在结构构件A和结构构件B装配完成状态下与所述灌浆连接段内壁接触。再例如公开号为CN204781401U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中结构钢筋防雷接地套筒连接装置,包括灌浆套筒、结构钢筋A、结构钢筋B和导电套,所述灌浆套筒由导电材料制成,灌浆套筒一端与结构钢筋A一端连接、且二者预埋于结构构件A中,所述结构钢筋B预埋于结构构件B内、且一端伸出结构构件B端面,所述导电套套接于结构钢筋B伸出结构构件B部位、并与灌浆套筒接触。上述两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金属弹片或导电套与灌浆套筒的接触面积有限,灌浆后,浆液会进入金属弹片或导电套与灌浆套筒的接触位置,使得电气导通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该套筒连接装置安装方便、连接稳定,能实现电气的稳定导通。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所述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所述套筒连接装置还包括伸入灌浆套筒远离上部结构钢筋一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套设在下部结构钢筋上,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导电介质、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可形成导电通路。本方案通过在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导电介质,增大连接件与灌浆套筒的导电接触面积,保证了连接件与灌浆套筒可靠的电气连接,从而保证了上部结构钢筋与下部结构钢筋稳定的电气导通。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件包括:固定部,用于与灌浆套筒固定连接;竖直部,连接固定部一端,所述竖直部与灌浆套筒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导电介质的容腔;密封部,连接竖直部远离固定部一端并与灌浆套筒密封配合,防止导电介质泄露。该连接件结构简单,便于批量加工制作。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通向容腔、用于填充导电介质的通道,所述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设置有封堵件。设置封堵件能避免灌浆后浆液沿通道渗入到容腔内与导电介质混合,从而保证导电介质的导电性能。进一步优选,所述的通道沿固定部轴线周向设置且通道的轴线与固定部轴线平行。环形阵列分布的竖直通道可大大提高导电介质的填充效率。近一步优选,所述的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设置有漏斗状倒角,所述的封堵件为设置在漏斗状倒角处的金属球。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漏斗状倒角结构方便导电介质快速进入通道,最终进入容腔内,采用金属球对通道进行封堵,操作简单,更具有现场施工操作的可行性。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件与下部结构钢筋螺纹连接,所述的固定部与灌浆套筒螺纹连接,连接件与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旋向和固定部与灌浆套筒的螺纹旋向相反,方便施工现场的安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的施工方法,用于上述套筒连接装置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1)将上部结构钢筋与灌浆套筒连接;(2)将连接件套装到下部结构钢筋上,并将连接件与灌浆套筒连接;(3)向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导电介质,使得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导电介质、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形成导电通路;(4)对灌浆套筒进行灌浆。其中,连接件上设置有与下部结构钢筋配合的螺纹,连接件包括:固定部,设置有与灌浆套筒配合的螺纹;竖直部,连接固定部一端,所述竖直部与灌浆套筒配合能形成用于容纳导电介质的容腔;密封部,连接竖直部远离固定部一端并能与灌浆套筒密封配合;同时,连接件与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旋向和固定部与灌浆套筒的螺纹旋向相反;因此,步骤(2)具体为:将连接件旋拧到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段,再将下部结构钢筋伸入到灌浆套筒内,反向旋拧连接件,完成连接件与灌浆套筒的连接。优选地,所述的固定部上沿固定部轴线周向设置有自身轴线与固定部轴线平行的通道,所述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设置封堵件;因此,步骤(3)具体为:通过通道向容腔内填充导电介质,填充完毕后,使用封堵件将各通道封堵。其中导电介质可采用石墨烯导电液、银浆或金属粉末,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更优选地,所述的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设置有漏斗状倒角,所述的封堵件为设置在漏斗状倒角处的金属球;因此,步骤(3)中通道封堵方法为:待导电介质填充完毕后,用金属球封堵各通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连接件与灌浆套筒间填充导电介质,增大连接件与灌浆套筒的导电接触面积,保证了上部结构钢筋与下部结构钢筋稳定的电气导通,同时导电介质处于封闭的容腔环境内,可避免灌浆后浆液渗入到容腔内与导电介质混合,从而保证导电介质的导电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吊装过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连接件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连接件的主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2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上部结构钢筋1、灌浆套筒2和下部结构钢筋3,上部结构钢筋1一端与灌浆套筒2一端螺纹连接。套筒连接装置还包括伸入灌浆套筒2远离上部结构钢筋1一端的连接件4,连接件4套设在下部结构钢筋3上,具体地,如图3和4所示,连接件包括固定部41、竖直部42和密封部43,其中固定部41与灌浆套筒2螺纹连接,竖直部42与灌浆套筒2之间形成有容纳导电介质5的容腔421,密封部43与灌浆套筒2密封配合;连接件4与下部结构钢筋3同样也是螺纹连接,具体为,下部结构钢筋3依次穿过密封部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所述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连接装置还包括伸入灌浆套筒远离上部结构钢筋一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套设在下部结构钢筋上,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导电介质、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可形成导电通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所述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连接装置还包括伸入灌浆套筒远离上部结构钢筋一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套设在下部结构钢筋上,连接件与灌浆套筒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导电介质、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可形成导电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包括:
固定部,用于与灌浆套筒固定连接;
竖直部,连接固定部一端,所述竖直部与灌浆套筒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导电介质的容腔;
密封部,连接竖直部远离固定部一端并与灌浆套筒密封配合,防止导电介质泄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通向容腔、用于填充导电介质的通道,所述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设置有封堵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沿固定部轴线周向设置且通道的轴线与固定部轴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远离容腔的口处设置有漏斗状倒角,所述的封堵件为设置在漏斗状倒角处的金属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与下部结构钢筋螺纹连接,所述的固定部与灌浆套筒螺纹连接,连接件与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旋向和固定部与灌浆套筒的螺纹旋向相反。


7.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