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8215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往复运动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往复运动机构包括本体、凸轮圈、随动圈、连杆及连接于凸轮圈的动力源,随动圈设置在本体上,凸轮圈开设有收容槽,随动圈与收容槽滑动连接;本体开设有弧形的限位槽,连杆的一端连接于随动圈,另一端滑动地连接于限位槽;限位槽相背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工作点及第二工作点;凸轮圈为非对称结构,收容槽内壁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槽,相邻的两个V形槽之间形成弧形凸起;动力源用于带动凸轮圈朝向第一工作点或者第二工作点转动,凸轮圈用于带动随动圈转动,随动圈用于带动连杆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适用性较好,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
本技术属于往复运动装置相关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实现往复运动的方式有几种,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通过机构将连续的转动转化为往复的移动或者摆动、以及直接通过动力源正反转实现往复运动。直接通过动力源正反转实现往复运动的方式最为直接,且可以实现行程变化,适用于实现长行程低频率的往复运动,但是在频率较高时,尤其是长时间工作情况下,容易造成累积误差而导致较大的偏差,也由于频繁换向容易导致电机和相关部件使用寿命缩短。通过机构将连续的转动转化为往复的移动或者摆动,包括曲柄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见机构,运动稳定,制造简单,有着比较广泛的运用,但是行程和工作点都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实现固定的往复运动,在有些特殊场合难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其基于现有往复运动机构的工作特点,研究及设计了一种适用性较好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所述往复运动机构通过机械定位避免了累积误差所造成的偏差,且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行程及工作点的改变,在行程较短且对受力要求不高的小型部件中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包括本体、凸轮圈、随动圈、连杆及连接于所述凸轮圈的动力源,所述随动圈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凸轮圈开设有收容槽,所述随动圈位于所述收容槽内,且其与所述收容槽滑动连接;所述本体开设有弧形的限位槽,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随动圈,另一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对所述连杆进行限位及导向;所述限位槽相背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工作点及第二工作点;所述凸轮圈为非对称结构,所述收容槽内壁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槽,相邻的两个所述V形槽之间形成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及所述V形槽形成波浪形的弧形曲面;所述弧形曲面为封闭型,所述随动圈与所述弧形曲面滑动连接;所述动力源用于带动所述凸轮圈朝向所述第一工作点或者所述第二工作点转动,所述凸轮圈用于带动所述随动圈转动,所述随动圈用于带动所述连杆往复运动。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间隔设置,且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凸轮圈,即其凸起部远离所述凸轮圈。进一步地,所述凸轮圈的外周形成有多个轮齿,其通过多个所述轮齿与所述动力源的齿轮相啮合。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弧形凸起绕所述凸轮圈的中心轴均匀排布。进一步地,所述随动圈包括轮盘及多个辊子件,所述轮盘连接于所述本体,其开设有多个导向槽,多个所述导向槽绕所述轮盘的中心轴呈散射状;所述导向槽用于收容部分所述辊子件及为所述辊子件提供导向。进一步地,所述辊子件包括导轨、辊子及弹簧,所述辊子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导轨的一端,所述导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轮盘,所述弹簧及部分所述导轨位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辊子与所述弧形曲面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杆远离所述凸轮圈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杆,另一端收容于所述限位槽内且与所述限位槽滑动连接,即所述连杆通过所述导杆与所述限位槽滑动连接。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动力源用于带动所述凸轮圈朝向所述第一工作点或者所述第二工作点转动,即通过改变所述凸轮圈的转动方向来改变工作点,解决了直接使用动力源正反转实现往复运动时易产生累积误差的问题,且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作点的改变和行程变化,适用性较好。2.所述弧形凸起及所述V形槽形成波浪形的弧形曲面;所述弧形曲面为封闭型,所述随动圈与所述弧形曲面滑动连接;所述波浪形曲面也为非对称结构,使得换向前后工作行程也发生了改变。3.所述往复运动机构的结构简单紧凑,体积较小,可以适用于洗衣机、缝纫机、振动筛、货物分拣机构等需要往复运动的装置,有利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的一个单向行程中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1-凸轮圈,2-随动圈,3-连杆,4-动力源,5-限位槽,6-第一工作点,7-第二工作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包括本体、凸轮圈1、随动圈2、连杆3及动力源4,所述动力源4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其与所述凸轮圈1相连接。所述随动圈2连接于所述本体,且其设置在所述凸轮圈1内。所述随动圈2与所述凸轮圈1滑动连接。所述连杆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随动圈2另一端滑动的连接于所述本体。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源4用于带动所述凸轮圈1进行正反转动;所述凸轮圈1用于带动所述随动圈2转动;所述随动圈2用于带动所述连杆3进行往复运动;所述往复运动机构通过改变所述凸轮圈1的转动方向来实现所述连杆3行程及工作点的改变;所述往复运动机构适用于洗衣机、缝纫机、振动筛、货物分拣机构等需要往复运动的装置,其通过将所述动力源4的转动转换为往复运动且通过所述连杆3传递给需要往复运动的装置的其他部件。所述本体基本呈矩型,其用于承载所述动力源4及所述随动圈2。所述本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动力源4及所述随动圈2分别通过轴连接于所述本体,且对应的轴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本体还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槽5,所述限位槽5呈弧形,且两个所述限位槽5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所述限位槽5朝向所述凸轮圈1,即其凸起部远离所述凸轮圈1。所述限位槽5用于对所述连杆3的移动进行导向及限位。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5的数量为两个;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者减少;所述限位槽5与所述凸轮圈1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相背的两端。所述凸轮圈1形成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中心轴与所述凸轮圈1的中心轴重合,其用于收容所述随动圈2。所述凸轮圈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轮齿,其通过多个所述轮齿与所述动力源4的齿轮相啮合,由此所述动力源4带动所述凸轮圈1转动。所述收容槽的内壁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槽,相邻的两个所述V形槽之间形成弧形凸起,所述V形槽沿所述收容槽的圆周阵列,且所述收容槽为非对称结构,由此实现行程变化。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凸起及所述V形槽形成波浪形的弧形曲面,所述弧形曲面整体呈圆形,其与所述随动圈2滑动连接;所述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n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包括本体、凸轮圈、随动圈、连杆及连接于所述凸轮圈的动力源,所述随动圈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凸轮圈开设有收容槽,所述随动圈位于所述收容槽内,且其与所述收容槽滑动连接;所述本体开设有弧形的限位槽,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随动圈,另一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对所述连杆进行限位及导向;所述限位槽相背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工作点及第二工作点;/n所述凸轮圈为非对称结构,所述收容槽内壁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槽,相邻的两个所述V形槽之间形成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及所述V形槽形成波浪形的弧形曲面;所述弧形曲面为封闭型,所述随动圈与所述弧形曲面滑动连接;/n所述动力源用于带动所述凸轮圈朝向所述第一工作点或者所述第二工作点转动,所述凸轮圈用于带动所述随动圈转动,所述随动圈用于带动所述连杆往复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包括本体、凸轮圈、随动圈、连杆及连接于所述凸轮圈的动力源,所述随动圈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凸轮圈开设有收容槽,所述随动圈位于所述收容槽内,且其与所述收容槽滑动连接;所述本体开设有弧形的限位槽,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随动圈,另一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对所述连杆进行限位及导向;所述限位槽相背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工作点及第二工作点;
所述凸轮圈为非对称结构,所述收容槽内壁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槽,相邻的两个所述V形槽之间形成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及所述V形槽形成波浪形的弧形曲面;所述弧形曲面为封闭型,所述随动圈与所述弧形曲面滑动连接;
所述动力源用于带动所述凸轮圈朝向所述第一工作点或者所述第二工作点转动,所述凸轮圈用于带动所述随动圈转动,所述随动圈用于带动所述连杆往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间隔设置,且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凸轮圈,即其凸起部远离所述凸轮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换向实现行程及工作点改变的往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昊优管寅昕曾智源刘传正曹玉清张俐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