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有林专利>正文

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701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且支撑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小型发动机,且小型发动机的驱动端贯穿支撑板并延伸至支撑管内设置,所述小型发动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传动杆,且传动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扇叶,所述传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磨切头,所述支撑管的侧壁连通有收尘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养护设备技术领域,通过设置磨切头配合扇叶,利用磨切头对缝隙进行开槽平整的同时,利用扇叶带动空气流动,实现吸尘器的效果,清理缝隙内的灰尘,保证裂缝修补材料可以以缝隙的内壁粘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养护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
技术介绍
路面在使用期开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且不论其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路面裂缝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台阶、网裂等病害,从而加速路面破坏,为了不影响过往车辆的行驶,路面的开裂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填充修补。在现有技术中,对道路缝隙填充修补主要采用裂缝修补材料灌入缝隙内进行修补,而道路缝隙内存在大量灰尘,容易使固化后的裂缝修补材料脱落,另一方面,在填缝前还需要对缝隙进行开槽处理,方便灌入裂缝修补材料,而开槽时也会产生较多的粉尘,影响裂缝修补材料与缝隙之间的粘合,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且支撑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小型发动机,且小型发动机的驱动端贯穿支撑板并延伸至支撑管内设置,所述小型发动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传动杆,且传动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扇叶,所述传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磨切头,所述支撑管的侧壁连通有收尘管,且收尘管远离支撑管的一段套设有收尘袋。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横杆,且每组横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传动杆贯穿轴承设置。优选地,所述磨切头的形状为圆台形,且磨切头下端的直径大于磨切头上端的直径。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有软垫,且支撑管靠近软垫的侧壁转动连接有挡板。优选地,所述把手的侧壁包裹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侧壁开设有防滑槽。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上端内径大于支撑管的下端内径,且扇叶位于支撑管内径较大的位置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通过设置磨切头配合扇叶,利用磨切头对缝隙进行开槽平整的同时,利用扇叶带动空气流动,实现吸尘器的效果,清理缝隙内的灰尘,保证裂缝修补材料可以以缝隙的内壁粘合;2、该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通过设置下端直径较大的磨切头,可以使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开出的槽下大上小,进一步避免固化后的裂缝修补材料脱落,通过设置软垫,可以让操作者使用膝盖顶住支撑管,使开槽工作更加容易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的扇叶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管;2、把手;3、支撑板;4、小型发动机;5、传动杆;6、扇叶;7、磨切头;8、收尘管;9、收尘袋;10、横杆;11、轴承;12、软垫;13、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3,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包括支撑管1,支撑管1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有软垫12,软垫12用于让使用者使用膝盖抵住支撑管1进行借力,方便使用者进行开槽作业,且支撑管1靠近软垫12的侧壁转动连接有挡板13,挡板13的下端嵌设有磁铁,且支撑管1位磁性金属材质,通过设置挡板13可以防止开槽石灰尘和碎石迸溅到使用者的脚上,避免发生工伤意外,支撑管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2,把手2的侧壁包裹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侧壁开设有防滑槽,且支撑管1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3,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小型发动机4,小型发动机4为汽油发动机,符合道路施工时户外作业实际需求,且小型发动机4的驱动端贯穿支撑板3并延伸至支撑管1内设置,小型发动机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传动杆5,支撑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横杆10,且每组横杆10之间均固定连接有轴承11,通过设置横杆10配合轴承11,可以提高传动杆5的稳定性,减少传动杆5的振动,传动杆5贯穿轴承11设置,且传动杆5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扇叶6,扇叶6的形状类似于汽轮机扇叶,风力较大,可以带动空气流动,达到吸尘的目的,支撑管1的上端内径大于支撑管1的下端内径,且扇叶6位于支撑管1内径较大的位置设置,传动杆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磨切头7,磨切头7的形状为圆台形,且磨切头7下端的直径大于磨切头7上端的直径,通过设置下端直径较大的磨切头7,可以使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开出的槽下大上小,进一步避免固化后的裂缝修补材料脱落,支撑管1的侧壁连通有收尘管8,且收尘管8远离支撑管1的一段套设有收尘袋9,收尘袋9类似于吸尘器使用的网袋。本技术中,在使用时,首先单手握住其中一个把手2并使用另一只手启动小型发动机4,这时小型发动机4带动传动杆5旋转,然后使用者双手握住把手2,移动支撑管1使磨切头7靠近缝隙的侧壁,然后控制磨切头7对缝隙的侧壁进行开槽作业,使缝隙的侧壁平整,方便填充融化后的裂缝修补材料,与此同时,转动的传动杆5带动扇叶6旋转,使空气沿着支撑管1向上流动,使支撑管1内形成负压,对缝隙内的灰尘进行吸取,避免因缝隙内的灰尘较多导致裂缝修补材料固化后无法与缝隙的侧壁进行粘合,另一方面,在进行开槽作业时,由于道路本身材质较硬,而双手手持把手2难以用力使磨切头7对缝隙的侧壁进行磨切,此时转动挡板13,然后使用膝盖抵住软垫12对支撑管1的侧壁用力,从而使磨切头7拥有侧向的支撑力,达到对缝隙侧壁磨切的效果,而利用磨切头7进行开槽的同时,灰尘在空气的带动下由支撑管1进入收尘管8,再由收尘管8进入收尘袋9中,避免灰尘反复污染或者对使用者造成影响,在开槽完毕后,小型发动机4关闭,并且将融化后的裂缝修补材料注入开槽过后的缝隙内即可,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通车时间,降低道路养护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包括支撑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2),且支撑管(1)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小型发动机(4),且小型发动机(4)的驱动端贯穿支撑板(3)并延伸至支撑管(1)内设置,所述小型发动机(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传动杆(5),且传动杆(5)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扇叶(6),所述传动杆(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磨切头(7),所述支撑管(1)的侧壁连通有收尘管(8),且收尘管(8)远离支撑管(1)的一段套设有收尘袋(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包括支撑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2),且支撑管(1)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小型发动机(4),且小型发动机(4)的驱动端贯穿支撑板(3)并延伸至支撑管(1)内设置,所述小型发动机(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传动杆(5),且传动杆(5)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扇叶(6),所述传动杆(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磨切头(7),所述支撑管(1)的侧壁连通有收尘管(8),且收尘管(8)远离支撑管(1)的一段套设有收尘袋(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缝隙填充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组横杆(10),且每组横杆(10)之间均固定连接有轴承(11),所述传动杆(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有林
申请(专利权)人:张有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