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69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包括若干依次排列的砖本体,砖本体设置有与相邻砖本体卡接的榫卯结构,砖本体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可拆卸连接有排水管,砖本体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与排水口连通的透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砖本体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卡接,从而提高了相邻的砖本体之间的整体性,使人行道的稳定性更强,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寿命,使人行道在使用过程中砖本体不易发生位移或错位。通过透水孔将砖本体上端面的积水导入排水管中,有利于提高积水渗入地下的效率,进而提高人行道的排水效率。并且积水能在排水管中短暂存储,从而保持砖本体上端面的相对干燥,有利于保持路面供行人通行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城市排水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人行道排水结构多为依靠坡度排水的结构,人行道中间部分略微高于靠近路缘石的人行道侧边部分,雨水从中间往侧边流动,然后通过雨水口排出至两侧的绿化区域内,再通过土壤的自然渗水进行排水。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人行道积水会通过人行道地砖渗入地下,而随着人行道的长久实用,土壤愈发紧实使渗水能力下降,则使该人行道排水结构排水速度不够理想,容易造成路面积水,影响行人出行和城市卫生,人行道面也容易过早被破坏,为保证人行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延长人行道的使用寿命,有必要对人行道排水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具有提高人行道排水效率,保持路面供行人通行的功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包括若干依次排列的砖本体,所述砖本体设置有与相邻砖本体卡接的榫卯结构,所述砖本体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可拆卸连接有排水管,所述砖本体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与所述排水口连通的透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砖本体之间依次排列形成人行道,相邻的砖本体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卡接,从而提高了相邻的砖本体之间的整体性,使人行道的稳定性更强,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寿命,使人行道在使用过程中砖本体不易发生位移或错位。其中排水口连通有插入地下的排水管,排水口与砖本体上端面的透水孔连通,从而通过透水孔将砖本体上端面的积水导入排水管中,提高了积水与泥土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积水渗入地下的效率,进而提高人行道的排水效率。并且排水管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积水能在排水管中短暂存储,从而保持砖本体上端面的相对干燥,有利于保持路面供行人通行的功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砖本体为类矩形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在所述砖本体的其中两个相邻的侧面凸出有凸块,所述凸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砖本体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砖本体的另外两个侧面在与所述凸块对应位置凹陷有与所述凸块形状配合的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砖本体的其中两个相邻侧面凸出设置有凸块,另两个侧面凹陷有与凸块卡接配合的凹槽,相邻的砖本体之间通过凸块与凹槽卡接配合的方式提高了彼此的连接性,使通过该砖本体铺设的人行道的稳定性更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凸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砖本体的下端面间隔有间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块的下端面与砖本体的下端面间间隔有间距,因为凹槽的形状与凸块的形状配合,从而在其中一砖本体的凸块与另一砖本体的凹槽卡接配合时,凸块对凹槽水平的侧面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使相邻的砖本体之间依次压紧,进一步提高了人行道的稳定,使人行道受压时不容易移位。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砖本体内部开设有排水腔,所述透水孔、排水口均与所述排水腔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腔和排水管的设置,可以对一部分积水进行暂时的积蓄,从而使砖本体的上端面保持相对的干燥,不被积水没过,还能供行人通过,保持人行道通行的功能。从而具有具有快速将雨水导入地下,减少人行道积水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腔的底壁和顶壁之间固定有若干承力柱,若干所述承力柱绕所述排水口的轴线圆周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力柱的设置提高了该路砖的支撑效果,提高了路砖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了该路砖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砖本体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与所述排水腔连通的导水口,各所述导水口大小一致,相邻所述砖本体卡接时,相邻所述砖本体的所述导水口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砖本体四个侧面的导水口的设置有利于相邻的砖本体的排水腔相互连通,从而在某一处砖本体排水不及时的时候,可以通过导水口将积水导流至相邻的砖本体,提高该砖本体铺设的人行道整体的排水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砖本体在排水口固定有管接头,所述管接头开设有与所述排水腔连通的螺纹孔,所述排水管端部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砖本体在排水口固定有开有螺纹孔的管接头,砖本体一般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泥土烧结而成,管接头可以采用预埋的方式与砖本体连接,其中排水管端部设置有与管接头螺纹连接的螺纹头,从而实现排水管与砖本体的可拆卸连接。进而在铺设人行道时,可以间隔几块砖本体再安装一个排水管,有利于排水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管的外周面贯通开设有若干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水管的外周贯通有若干通孔,且通孔沿排水管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利于提高排水管内的积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渗水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排水腔的底壁的中心,所述排水腔的底壁向所述排水口倾斜汇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水口设置于排水腔底壁的中心,并将排水腔的底壁设置为向排水口方向凹陷,使积水向排水口倾斜汇聚,从而提高积水渗水的效率,并且将排水口开设于排水腔底壁中心便于加工和管接头的预埋。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人行道的砖本体内开设有排水腔,并在砖本体的上端面贯通有若干与排水腔连通的透水孔,排水腔的底壁还连通有与地面插接的排水管,从而在降雨时雨水经透水孔进入排水腔内并存储在排水腔和排水管内,保持砖本体的上端面的相对干燥,可供行人踩踏行走,并且通过排水管的设置提高了积水与土地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积水渗透的效率,有利于减少积水、尽快排水;2.通过设置相邻的砖本体之间通过凸块和凹槽相互卡接,并且通过凸块压紧凹槽的水平的侧面,从而提高了相邻的砖本体之间的连接性和人行道的整体性,有利于提高人行道的使用寿命和减少人行道的位移;3.通过设置排水管与砖本体之间通过管接头和螺纹头可拆卸连接,从而在采用该路砖铺设人行道时,可以使排水管间隔设置或仅设置在渗水性较差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施工人行道的效率以及降低人行道的整体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砖本体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砖本体;11、排水腔;12、透水孔;13、排水口;14、承力柱;15、导水口;16、管接头;2、排水管;21、螺纹头;22、通孔;31、凸块;32、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包括人行道,人行道包括若干依次排列的类矩形的砖本体1,砖本体1设置有用于与相邻的砖本体1卡接的榫卯结构,榫卯结构包括凸出固定在砖本体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的凸块31,凸块31的上端面与砖本体1的上端面平齐,凸块31的下端面与砖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依次排列的砖本体(1),所述砖本体(1)设置有与相邻砖本体(1)卡接的榫卯结构,所述砖本体(1)底部开设有排水口(13),所述排水口(13)可拆卸连接有排水管(2),所述砖本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与所述排水口(13)连通的透水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依次排列的砖本体(1),所述砖本体(1)设置有与相邻砖本体(1)卡接的榫卯结构,所述砖本体(1)底部开设有排水口(13),所述排水口(13)可拆卸连接有排水管(2),所述砖本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与所述排水口(13)连通的透水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砖本体(1)为类矩形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在所述砖本体(1)的其中两个相邻的侧面凸出有凸块(31),所述凸块(31)的上端面与所述砖本体(1)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砖本体(1)的另外两个侧面在与所述凸块(31)对应位置凹陷有与所述凸块(31)形状配合的凹槽(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凸块(31)的下端面与所述砖本体(1)的下端面间隔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砖本体(1)内部开设有排水腔(11),所述透水孔(12)、排水口(13)均与所述排水腔(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钊黄桂明区智骞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恒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