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永启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68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道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城市地下水管廊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下沉式绿化带形成下凹式绿地,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然后经过多级过滤、两级沉淀后,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交通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市政道路横断面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特殊断面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沟。规划设计中以满足行人、公交、非机动车交通、机动车等交通安全及市政管线敷设要求为前提。传统的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采用隔离护栏、隔离墩或绿化带将对向车道隔开,或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隔开。在遇到强降雨时,主要是通过路面径流,通过快排的方式,将大面积的雨水汇集到路面上的下水道井盖排水,经由排水管排出,这种“快排”模式约10%下渗,约10%蒸发,其余约80%排放,短时间内雨水量激增,排水能力差,雨水的冲刷下,将树叶树枝以及塑料袋等物质一起冲入下水道,堵塞下水口,造成路面内涝严重,甚至在巨大压力下,地势低的下水道井盖被冲开,造成安全隐患,且汇集的雨水排放到河流后,直接流失,无法再利用。目前也有些道路结合下沉式绿化带,将雨水径流引向绿化带,绿化带中设置溢流井,但是目前下沉式绿化带的路缘石采用普通的隔离墩,道路雨水需溢流过路缘石,才能进入绿化带中,将路面上的树叶等杂质一起带入,不能进行简单过滤,将过滤压力集中到溢流井的过滤网中,加重了其过滤压力,尤其是在秋冬天树叶较多的时候,甚至造成堵塞,影响到排水效果,尤其是城市多幅路,排水压力增大,另外待雨水渗透后,绿化带上残留垃圾不易清扫收集,给环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所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与两侧的市政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所述第一路缘石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行道和人行道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外溢流接头上盖设有漏水篦子,所述溢流井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内溢流堰与外溢流接头之间的空间。具体的,所述内溢流堰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过滤栅栏位于第二过滤网与漏水篦子之间,形成过滤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路缘石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外固定设有过滤框,过滤框卡接在限位槽内。具体地,所述过滤框与第一路缘石之间通过转轴固定在一起。具体地,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人行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车道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与机动车车道之间。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土壤层、碎石层和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具体地,所述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上面层、下面层、联结层、基层、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具体地,两条对向的所述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隔离排水渠,隔离排水渠与其相邻的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第二路缘石,隔离排水渠的底面设有渗漏管,渗漏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下沉式绿化带形成下凹式绿地,便于径流雨水汇入,路缘石的设计,能够进行初级过滤,将大的片状物,如树叶、垃圾袋等阻挡在下沉式绿化带外侧,防止堵塞溢流井口,同时便于在雨后,将垃圾清扫收集,然后经过多级过滤、两级沉淀后,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路缘石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路缘石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溢流井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溢流口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溢流口处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动车车道,101磨耗层,102上面层,103下面层,104联结层,105基层,106垫层,2非机动车车道,3人行道,4下沉式绿化带,401蓄水层,402土壤层,403碎石层,404隔板,405垫层,5隔离排水渠,6市政排水管,61穿孔排水管,7第一路缘石,701第一过滤网,702过滤框,703转轴,8第二路缘石,9溢流井,901沉淀池,902外溢流接头,903外溢流口,904漏水篦子,905内溢流堰,906第二过滤网,907过滤栅栏。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4,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4与两侧的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7,所述第一路缘石7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701;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内设有多个溢流井9,溢流井9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道表面,所述溢流井9的下端设有沉淀池901,沉淀池901通过穿孔排水管61与市政排水管6相连通,所述溢流井9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902,外溢流接头902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903,外溢流接头902上盖设有漏水篦子904,所述溢流井9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902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903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905,内溢流堰905与外溢流接头902之间的空间,可以对雨水进行初步沉淀过滤。具体的,所述内溢流堰905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906,第二过滤网906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907,过滤栅栏907位于第二过滤网906与漏水篦子904之间,形成过滤结构。实施例二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路缘石7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7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701外固定设有过滤框702,过滤框702卡接在限位槽内,方便拆卸维护。具体地,所述过滤框702与第一路缘石7之间通过转轴703固定在一起。具体地,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1、非机动车车道2、人行道3,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设在人行道3与非机动车车道2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2与机动车车道1之间。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401、土壤层402、碎石层403和垫层405,穿孔排水管61铺设在垫层405内,所述垫层405与碎石层403之间设有联结板404,联结板404采用混凝土板材制成。具体地,所述机动车车道1、非机动车车道2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101、上面层102、下面层103、联结层104、基层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与两侧的市政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所述第一路缘石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n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两侧的市政道路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外溢流接头上盖设有漏水篦子,所述溢流井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内溢流堰与外溢流接头之间的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与两侧的市政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所述第一路缘石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两侧的市政道路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外溢流接头上盖设有漏水篦子,所述溢流井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内溢流堰与外溢流接头之间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溢流堰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过滤栅栏位于第二过滤网与漏水篦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缘石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永启苗世春陈冰轮王小华闫广聪魏艳庆梁素芳
申请(专利权)人:韩永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