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的振动台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6931 阅读:3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的振动台驱动系统,它涉及的是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系统。(1)的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连接(4)的键盘控制信号输入端,(2)的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4)的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3)的通信数据输出输入端连接(4)的通信数据输入输出端,(5)的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4)的第一控制数据输出端,(2)、(5)的数据输入端、(6)的第一数据输入端与(4)的数据输出端相连接,(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4)第二控制数据输出端,(5)的数据输出端连接(6)的第二数据输入端,(6)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7)的信号输入端,(7)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与(8)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使振动台实现振动动作、手动冲击动作、扫频动作、混合方式动作,它具有可编程、集成度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系统,具体是一种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的振动台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PIND(颗粒碰撞噪声检测)技术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目前,PIND技术发展的重点是PIND振动机理的研究,振动标准的制定,以及如何从人工判别过渡到基于数据采集和计算机的自动检测识别。这其中,要求PIND驱动系统应能提供更大的驱动能力、调节范围更宽、调节精度更高、调节形式更复杂。相比之下,人们对振动台驱动系统的具体研究较少,因此,振动台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一直还待解决,其存在问题主要如下1.以往的驱动系统,无论是频率调节、幅值调节、还是功率放大电路,都是由分离元件组成,致使系统存在体积庞大、控制逻辑复杂、集成度低、可靠性不高、不易升级等缺点;2.以往的驱动系统,其加速度的调节是由电阻分压得到,精度较难保证,这与PIND技术从人工判别向自动判别过渡的发展现状相违背;3.冲击加速度是影响试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的驱动系统提供的最大冲击加速度达不到PIND试验的最佳条件;4.以往的驱动系统,其程序设定方式固定,应提供更加灵活的编程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的振动台驱动系统,它能使振动台实现振动动作、手动冲击动作、扫频动作、混合方式(振动和冲击连续动作)动作。它由键盘电路1、液晶显示器2、计算机接口电路3、智能控制模块4、频率调节模块5、幅值调节模块6、功率放大模块7组成;键盘电路1的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键盘控制信号输入端,液晶显示器2的显示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显示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计算机接口电路3的通信数据输出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通信数据输入输出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第一控制数据输出端,液晶显示器2的显示数据输入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一数据输入端与智能控制模块4的数据输出端相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第二控制数据输出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数据输出端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二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功率放大模块7的信号输入端,功率放大模块7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与振动台8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工作原理通过键盘电路1或计算机接口电路3对智能控制模块4进行编程和设定工作模式,智能控制模块4控制频率调节模块5对正弦信号的频率进行调节和控制幅值调节模块6对正弦信号的幅值进行调节,最后此正弦信号经过功率放大模块7功率放大后输入到振动台8中。本专利技术能使振动台实现振动动作、手动冲击动作、扫频动作、混合方式(振动和冲击连续动作)动作,它具有可编程、能升级、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精度高等优点,它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振动台的力输出达到0~100磅;振动加速度为0~50g;振动频率为0~250Hz;连续可调,分辨率为1Hz;振动频率误差为小于1%;振动时间误差为±0.1s;冲击脉宽为10μs~2.5ms,连续可调,分辨率为1μs;冲击加速度为0~3000g;冲击加速度误差为±50g。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电路结构图,图2是智能控制模块4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是频率调节模块5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是幅值调节模块6、功率放大模块7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图1、图2、图3、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键盘电路1、液晶显示器2、计算机接口电路3、智能控制模块4、频率调节模块5、幅值调节模块6、功率放大模块7组成;键盘电路1的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键盘控制信号输入端,液晶显示器2的显示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显示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计算机接口电路3的通信数据输出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通信数据输入输出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第一控制数据输出端,液晶显示器2的显示数据输入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一数据输入端与智能控制模块4的数据输出端相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第二控制数据输出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数据输出端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二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功率放大模块7的信号输入端,功率放大模块7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与振动台8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智能控制模块4(如图2)由单片机U1、译码芯片U2、电阻(R1~R3)、电容(C1~C3)、晶体Y组成;单片机U1的脚(7~12)的六个端分别连接键盘电路1的六个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之一,单片机U1的脚22、脚23、脚30、脚50、脚57的五个端、译码芯片U2的脚4端分别连接液晶显示器2的六个显示控制数据输入端之一,单片机U1的脚24、脚25端连接计算机接口电路3的通信数据输出输入端,单片机U1的脚13、脚20端、译码芯片U2的脚6、脚7端分别连接频率调节模块5的四个控制数据输入端之一,译码芯片U2的脚5端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单片机U1的脚(50~57)的八个端分别与频率调节模块5的八个数据输入端、液晶显示器2的八个显示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一数据输入八个端之一相连接,单片机U1的脚2端接电源+VCC端,单片机U1的脚3端接地,单片机U1的脚15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1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源+VCC端,单片机U1的脚22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接电源+VCC端,单片机U1的脚23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单片机U1的脚34端、电容C2的一端连接晶体Y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晶体Y的另一端、电容C3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1的脚35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1的脚29、脚45、脚46端分别连接译码芯片U2的脚1、脚3、脚2端,单片机U1的脚36、脚37接地。单片机U1选用的型号是80C552,译码芯片U2选用的型号是74ALS139。频率调节模块5(如图3)由有源晶振U3、四位锁存器U4、八位锁存器U5、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6~U8)、三输入或非门U9、四百进制计数器U10、缓冲器U11组成;有源晶振U3的脚2接地,有源晶振U3的脚4接电源+VCC端,有源晶振U3的脚3、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6的脚9、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7的脚9与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8的脚9相连接,四位锁存器U4的脚OEN端连接八位锁存器U5的脚OEN端,四位锁存器U4的脚OEN、脚G端、八位锁存器U5的脚G端、缓冲器U11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第一控制数据四个输出端之一,四位锁存器U4的脚D1、脚D2、脚D3、脚D4端分别连接八位锁存器U5的脚D0、脚D1、脚D2、脚D3端,八位锁存器U5的脚(D0~D7)八个端分别连接液晶显示器2的八个显示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一数据输入八个端、智能控制模块4的八个数据输出端之一,四位锁存器U4的脚(Q1~Q4)的四个端分别连接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6的脚14、脚15、脚2、脚3端,八位锁存器U5的脚(Q0~Q7)的八个端分别连接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8的脚14、脚15、脚2、脚3、十进制倍率乘法器U7的脚14、脚15、脚2、脚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的振动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由键盘电路(1)、液晶显示器(2)、计算机接口电路(3)、智能控制模块(4)、频率调节模块(5)、幅值调节模块(6)、功率放大模块(7)组成;键盘电路(1)的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键盘控制信号输入端,液晶显示器(2)的显示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显示控制数据信号输出端,计算机接口电路(3)的通信数据输出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通信数据输入输出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控制数据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的第一控制数据输出端,液晶显示器(2)的显示数据输入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一数据输入端与智能控制模块(4)的数据输出端相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智能控制模块(4)第二控制数据输出端,频率调节模块(5)的数据输出端连接幅值调节模块(6)的第二数据输入端,幅值调节模块(6)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功率放大模块(7)的信号输入端,功率放大模块(7)的功率驱动信号输出端与振动台(8)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淑娟张辉王世成余琼周学翟国富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