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6567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及系统。系统包括植入物、传输管、传输导丝、分离点和分离器。传输导丝推动植入物向目标腔体的方向移动,通过观察植入物的显影标记,判断分离器断开传输导丝和植入物的分离点的时刻。植入物包括封堵装置主体和螺旋弹簧圈。螺旋弹簧圈的一端连接到封堵装置主体的近端,另一端沿封堵装置主体的径向平面卷绕成圆盘状并与其相抵接,螺旋弹簧圈的外径B大于封堵装置主体近端的外径A。当植入物被植入目标腔体内时,螺旋弹簧圈在目标腔体内部重新卷绕成圆盘状。螺旋弹簧圈周缘与腔体内壁相抵接,挤压腔体内壁,形成稳定的相互支撑。螺旋弹簧圈对封堵装置主体产生稳定的支撑力,植入物在目标腔体内封堵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创介入治疗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及系统。
技术介绍
以介入封堵治疗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为例。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部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瘤状突出。由于血流动力学,血管分叉部最易受到血流冲击形成动脉瘤。血液流动持续对分叉部位的血管壁产生轴向的剪切应力,血流速度越快,分叉部位受到的剪切应力越大,当剪切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造成动脉内膜受损或撕裂而逐渐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形成后,动脉血管的血流经过动脉瘤时进入动脉瘤的远端,对动脉瘤的远端外侧壁造成冲击,导致血流速度减缓。接着,血流沿着动脉瘤的内壁流动,逐渐形成涡流,最终血流经动脉瘤的近端流出。动脉瘤被血流不断冲击,一旦动脉瘤受损至破裂,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死亡率高发的疾病之一。为了减弱血液流动对动脉瘤瘤腔的作用力,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往动脉瘤瘤腔内植入植入物,加固动脉瘤。根据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1298904.7的中国专利,具体为一种颅内动脉瘤的封堵装置,如图1所示,该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包括/n封堵装置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近端显影标记和远端显影标记,以及连接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的若干根金属丝,所述金属丝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近端螺旋弹簧圈,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其一端连接到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另一端沿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的径向平面卷绕成圆盘状,圆盘状的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与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相抵接,并且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的外径B大于所述封堵装置主体近端的外径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包括
封堵装置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近端显影标记和远端显影标记,以及连接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的若干根金属丝,所述金属丝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近端螺旋弹簧圈,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其一端连接到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另一端沿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的径向平面卷绕成圆盘状,圆盘状的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与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相抵接,并且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的外径B大于所述封堵装置主体近端的外径A。


2.一种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包括
封堵装置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近端显影标记和远端显影标记,以及连接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的若干根金属丝,所述金属丝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远端螺旋弹簧圈,所述远端螺旋弹簧圈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其一端连接到所述远端显影标记,另一端沿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的径向平面卷绕。


3.一种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包括
封堵装置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近端显影标记和远端显影标记,以及连接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的若干根金属丝,所述金属丝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旋弹簧圈,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所述螺旋弹簧圈包括
近端螺旋弹簧圈,其一端连接到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另一端沿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的径向平面卷绕成圆盘状,圆盘状的所述近端螺旋弹簧圈与所述封堵装置主体相抵接,并且所述近端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杰清向勇刚俞潮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