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4083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包括网管状支架;网管状支架包括裸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组成,裸段设置于网管状支架的两端,主体段设置于网管状支架的中部,过渡段用于连接裸段和主体段;主体段的侧面开设有防封堵结构,主体端的外部包裹有覆膜。该支架由裸段、主体段以及过渡段组成,在通过裸段能够牢固的锚定在血管内壁,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能够减少内膜增生,主体段具支撑能力,能够将狭窄处撑开,保持血管腔通畅性,减少血栓的形成,通过在裸支架主体段的外部包覆覆膜,覆膜覆膜具有爽滑的性质,不易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和凝固而形成血栓;并且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长期植入人体。长期植入人体。长期植入人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颈动脉支架用于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 CA)和颈动脉分支的狭窄治疗。尽管其微创、操作简便、近期疗效确切,但存在中远期再狭窄风险。颈动脉支架早期再狭窄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两年内再狭窄多为支架异物刺激导致的内膜增生;之后随病程进展逐渐由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提代。该病发病率在3~28%之间。目前市面上的颈动脉支架主要为金属裸支架,对于中远期增生的内膜、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不能形成有效的阻挡,内膜和硬化组织仍然可以突破支架的孔隙向血管内生长,导致再度狭窄。因此对于该疾病,需要寻求一种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来增加防血栓、防组织增生的有效机制;减少对病变部位的刺激预防增生;并且防止增生的内膜和硬化组织突入血管造成再狭窄。
[0003]狭窄多发在颈动脉分叉处区域,因此多数情况下颈动脉支架的放置位置,通常近端在颈总动脉,远端在颈内动脉,支架需要跨越颈外动脉处的分叉。现有的治疗支架在插入血管中后容易造成分支血管被封堵,使病情更为恶化。
[0004]支架释放过程在影像设备监控下进行,非直观状态,并且由于输送器本身比较细长刚度相对较低,同时血管本身存在迂曲等情况。因此在支架释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定位不准的情况。
[0005]现有的公开号为CN205626208U公开的颈动脉覆膜支架,能适应颈动脉和颈动脉管入口迂曲特点,又能适当压迫管壁血肿;通过整体喇叭外观使覆膜贴壁更佳,使近端贴紧动脉壁内膜预防内瘘,也使支架易于锚定防止移位;配合小面积闭环单体使覆膜与颈动脉内膜密切贴近,进一步杜绝血液与病变内膜接触,但是对于上述的问题无法完全解决,因此仍需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网管状支架;
[0008]所述网管状支架包括裸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组成,所述裸段设置于所述网管状支架的两端,所述主体段设置于所述网管状支架的中部,用于撑开狭窄处,所述过渡段用于连接所述裸段和所述主体段;
[0009]所述主体段的侧面开设有防封堵结构,用于减少血管分叉处的血流封堵;
[0010]所述主体端的外部包裹有覆膜,所述覆膜处于所述防封堵结构处的形状与所述防封堵结构的结构相适配;
[0011]所述覆膜的表面涂覆有药物涂层。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网管状支架为圆锥形,其近端直径大于远
端直径,所述网管状支架的远端和近端的直径差的绝对值范围为0.5

5mm。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网管状支架由多个节段构成,每个所述节段由多个V形单元组成,且所述V形单元为波浪状结构,每个所述节段之间通过筋条相连接。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筋条的形状为直线形、S形、U形、V形、W形、Z形和N形中的任意一种。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网管状支架为开环结构,所述网管状支架的所述裸段,所述过渡段以及所述主体段之间相互独立。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防封堵结构为开设在所述主体段一侧的开窗或者相较于其他区域的支架稀疏的支架结构。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裸段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段的长度,所述裸段的密集度小于所述主体端的密集度,所述裸段为喇叭形开口,所述裸段的张开角度为5

85
°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覆膜由PTFE、ePTFE、PET、PVDF和PE的一种或几种材料制成;
[0019]所述覆膜的厚度为0.005

0.2mm;
[0020]所述覆膜上开设有多个孔径为10

500μm的微孔;
[0021]所述覆膜可设置在所述主体段的内侧、外侧或者内外侧均存在所述覆膜;
[0022]所述覆膜与所述主体端的结合方式为丝线缝合或热合的方式。
[00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覆膜的内表面喷涂有抗凝抗血栓涂层,优选的为激酶、肝素、透明质酸或者新型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4]所述覆膜的外表面喷涂有抗内膜增生以及抗动脉硬化的药物涂层,优选的为紫杉醇、雷帕霉素、蛋白包裹地塞米松中的一种。
[00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网管状支架和所述覆膜为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优选的为明胶、甲壳素、透明质酸、纤维素、聚α

羟基酸、聚酸酐、聚原酸酯、聚磷腈和镁合金中的一种。
[0026]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1、本专利技术中的支架由裸段、主体段以及过渡段组成,在通过裸段能够牢固的锚定在血管内壁,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能够减少内膜增生,而主体段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能够将狭窄处撑开,保持血管腔通畅性,减少血栓的形成。
[0028]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裸支架的一侧开设有开窗或者较为稀疏的支架,而开窗处或者稀疏支架处正对于颈外分支动脉处,不会对颈外分支动脉造成覆盖、或尽量减少覆盖,而支架开窗处可以使分支血流更加的通畅、稀疏网格或更大网格可以使支架结构更加稳定。
[0029]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裸支架主体段的外部包覆有覆膜,覆膜采用的材质使得覆膜具有爽滑的性质,不容易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和凝固而形成血栓;并且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长期植入人体。在覆膜上开设有多个微孔,适当大小的微孔有利于平滑肌细胞的爬越,有利于内皮化;并且可以阻挡血栓斑块,或是增生组织进入支架内部,造成再次封堵。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的立体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裸支架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的正视图和俯视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在分支血管中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网管状支架的开窗的局部示意图;
[0035]图6为本专利技术网管状支架的放大示意图;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网管支架稀疏结构的示意图。
[0037]图例说明:
[0038]001、网管状支架;1、裸段;2、过渡段;3、主体段;4、覆膜;5、节段;6、V形单元;7、筋条;8、开窗;9、显影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参照图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管状支架;所述网管状支架包括裸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组成,所述裸段设置于所述网管状支架的两端,所述主体段设置于所述网管状支架的中部,用于撑开狭窄处,所述过渡段用于连接所述裸段和所述主体段;所述主体段的侧面开设有防封堵结构,用于减少血管分叉处的血流封堵;所述主体端的外部包裹有覆膜,所述覆膜处于所述防封堵结构处的形状与所述防封堵结构的结构相适配;所述覆膜的表面涂覆有药物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状支架为圆锥形,其近端直径大于远端直径,所述网管状支架的远端和近端的直径差的绝对值范围为0.5

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状支架由多个节段构成,每个所述节段由多个V形单元组成,且所述V形单元为波浪状结构,每个所述节段之间通过筋条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的形状为直线形、S形、U形、V形、W形、Z形和N形中的任意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状支架为开环结构,所述网管状支架的所述裸段,所述过渡段以及所述主体段之间相互独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动脉狭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封堵结构为开设在所述主体段一侧的开窗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乐丰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