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03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3
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属于建筑技术领域。预制梁内预埋有预制梁箍筋,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一端预埋在预制梁内,另一端设置在预制梁一端的凹槽内,预制柱位于核心区预留有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两个角钢通过高强螺栓与预制柱预留的内螺纹孔紧固连接,L形钢筋穿出下通孔后朝上弯折成U形钢筋,两个预制梁坐落在两个角钢上面,U形钢筋与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搭接,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穿过两个上通孔,且两端与两个预制梁上的预制梁箍筋固接,上通孔和下通孔内灌浆,两个预制梁与预制柱围成的空间以及预制梁上端均后浇混凝土,将预制梁上部钢筋、U形钢筋及预制梁箍筋上部均埋设在后浇混凝土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梁柱节点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
技术介绍
在框架结构中,节点是结构传力的枢纽,起着传递和分配内力、保证整体性的作用。在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易产生剪切脆性破坏。节点一旦破坏,会使结构处于极为不利的受力状态,甚至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梁柱节点的连接会影响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能。传统的装配式连接节点,普遍采用节点现浇,来达到强节点的目的。也有一些学者对世构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它的节点由键槽、U型钢筋和现浇混凝土三部分组成,改变了传统的将梁的纵向钢筋在节点区锚固的方式,改为与预制梁端的预应力钢筋在键槽即梁端的塑性铰区实现搭接连接。但是现场仍然需要大量的梁的支撑,造成材料和时间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本技术采用的拆装支撑,以免影响后期室内空间。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包括预制柱、两个预制梁及多个预制梁箍筋,所述两个预制梁内分别预埋有多个预制梁箍筋;所述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还包括两个角钢、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两个L形钢筋、四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及多个高强螺栓;两个预制梁一端均设有凹槽,每个预制梁内均预埋有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每个预制梁预埋的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一端均露出并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每个预制梁预埋的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露出的一端均为L形;所述预制柱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预留有多个内螺纹孔,预制柱位于核心区预留有贯通所述两个相对侧面的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所述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均前后并列设置;所述两个角钢的一外侧面分别设置在预制柱所述两个相对侧面上,每个角钢均通过多个高强螺栓与对应的内螺纹孔紧固连接,两个角钢的另一外侧面均朝上水平设置;所述两个L形钢筋一端穿出两个下通孔后均朝上弯折形成U形钢筋,两个所述U形钢筋位于两个角钢上方;两个预制梁位于凹槽的一端坐落在两个角钢上面,每个U形钢筋与对应的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露出的一端搭接,所述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一端均穿过两个上通孔,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两端与两个预制梁上的多个预制梁箍筋固定连接;将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内灌浆,每个预制梁与预制柱围成的空间以及两个预制梁上端均进行后浇混凝土,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两个U形钢筋及多个预制梁箍筋上部均埋设在所述后浇混凝土内,两个预制梁后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临时支撑时由角钢固定支撑,且梁柱节点与预制柱一体预制,通过预留通孔穿过钢筋进行连接,当达到装配式整体式梁柱节点后,拆掉角钢临时支撑,以免影响后期室内空间,节约材料,节省了时间,便于重复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的轴测图;图2是预制梁的轴测图。上述图中涉及的部件名称及标号如下:预制柱1、角钢2、凹槽3、预制梁4、预制梁箍筋5、预制梁上部钢筋6、U形钢筋7、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高强螺栓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披露了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包括预制柱1、两个预制梁4及多个预制梁箍筋5,所述两个预制梁4内分别预埋有多个预制梁箍筋5;所述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还包括两个角钢2、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个L形钢筋、四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及多个高强螺栓9;两个预制梁4一端均设有凹槽3,每个预制梁4内均预埋有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每个预制梁4预埋的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一端均露出并设置在所述凹槽3内,每个预制梁4预埋的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露出的一端均为L形;所述预制柱1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预留有多个内螺纹孔,预制柱1位于核心区预留有贯通所述两个相对侧面的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所述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均前后并列设置;所述两个角钢2的一外侧面分别设置在预制柱1所述两个相对侧面上,每个角钢2均通过多个高强螺栓9与对应的内螺纹孔紧固连接,两个角钢2的另一外侧面均朝上水平设置(固定角钢2做为临时支撑);所述两个L形钢筋一端穿出两个下通孔后均朝上弯折形成U形钢筋7,两个所述U形钢筋7位于两个角钢2上方;两个预制梁4位于凹槽3的一端坐落在两个角钢2上面,每个U形钢筋7与对应的两个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露出的一端搭接,所述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一端均穿过两个上通孔,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端与两个预制梁4上的多个预制梁箍筋5固定连接;将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内灌浆(起到连接节点两端的目的),每个预制梁4与预制柱1围成的空间以及两个预制梁4上端均进行后浇混凝土,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个U形钢筋7及多个预制梁箍筋5上部均埋设在所述后浇混凝土内,两个预制梁4后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梁。所述两个预制梁4相对于预制柱1对称设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装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条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包括预制柱(1)、两个预制梁(4)及多个预制梁箍筋(5),所述两个预制梁(4)内分别预埋有多个预制梁箍筋(5);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还包括两个角钢(2)、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根L形钢筋、四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及多个高强螺栓(9);/n两个预制梁(4)一端均设有凹槽(3),每个预制梁(4)内均预埋有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每个预制梁(4)预埋的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一端均露出并设置在所述凹槽(3)内,每个预制梁(4)预埋的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露出的一端均为L形;所述预制柱(1)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预留有多个内螺纹孔,预制柱(1)位于核心区预留有贯通所述两个相对侧面的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所述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均前后并列设置;所述两个角钢(2)的一外侧面分别设置在预制柱(1)所述两个相对侧面上,每个角钢(2)均通过多个高强螺栓(9)与对应的内螺纹孔紧固连接,两个角钢(2)的另一外侧面均朝上水平设置;所述两根L形钢筋一端穿出两个下通孔后均朝上弯折形成U形钢筋(7),两根所述U形钢筋(7)位于两个角钢(2)上方;两个预制梁(4)位于凹槽(3)的一端坐落在两个角钢(2)上面,每根U形钢筋(7)与对应的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露出的一端搭接,所述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一端均穿过两个上通孔,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端与两个预制梁(4)上的多个预制梁箍筋(5)固定连接;将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内灌浆,每个预制梁(4)与预制柱(1)围成的空间以及两个预制梁(4)上端均进行后浇混凝土,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根U形钢筋(7)及多个预制梁箍筋(5)上部均埋设在所述后浇混凝土内,两个预制梁(4)后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包括预制柱(1)、两个预制梁(4)及多个预制梁箍筋(5),所述两个预制梁(4)内分别预埋有多个预制梁箍筋(5);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带拆装支撑的装配式梁柱节点还包括两个角钢(2)、两根预制梁上部钢筋(6)、两根L形钢筋、四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及多个高强螺栓(9);
两个预制梁(4)一端均设有凹槽(3),每个预制梁(4)内均预埋有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每个预制梁(4)预埋的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一端均露出并设置在所述凹槽(3)内,每个预制梁(4)预埋的两根预制梁底部预应力钢筋(8)露出的一端均为L形;所述预制柱(1)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预留有多个内螺纹孔,预制柱(1)位于核心区预留有贯通所述两个相对侧面的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所述两个上通孔和两个下通孔均前后并列设置;所述两个角钢(2)的一外侧面分别设置在预制柱(1)所述两个相对侧面上,每个角钢(2)均通过多个高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婉瑜陈吉光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长发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