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952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沥青面层、透水混凝土结构层和基层,基层与透水沥青面层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将透水沥青面层渗透的水向下引导的竖向导管,所述竖向导管穿过所述透水混凝土结构层,所述竖向导管的上端与所述透水沥青面层相通,竖向导管的下端与基层相通,基层内设置有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布设的排水管,排水管的管壁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基层内的水进入其内的进水孔。该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由于普通透水混凝土的特殊大孔隙结构所导致的强度低,应用范围受限、易堵塞、难修复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
本技术属于城市道路透水
,具体是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自然透水地面及路面被不透水材料所覆盖。一方面,由于不透水路面造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导致城市洪涝灾害严重。另一方面,渗入地下的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引发城市的热岛效应,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于是,国家提出并大力呼吁建设“海绵城市”,即在降雨时,城市应具备较好吸收水、储存水、净化水和渗透水的能力。透水混凝土作为海绵城市的关键性材料随之迅速发展,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透水混凝土的特殊结构,其内部及表面均存在较大孔隙,在荷载作用下,孔隙尖端易发生应力集中,产生裂纹的破坏和扩展,易产生路面开裂、表层颗粒脱落等一系列问题,因力学性能破坏或堵塞破坏无快速修复方法,使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年限大幅缩短,致使透水混凝土的应用仅限于低荷载低速路面铺装,无法正常应用于城市动荷载道路,极大的限制了透水混凝土应用的广泛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沥青面层(1)、透水混凝土结构层(3)和基层(6),所述基层(6)与透水沥青面层(1)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将所述透水沥青面层(1)渗透的水向下引导的竖向导管(4a),所述竖向导管(4a)穿过所述透水混凝土结构层(3),所述竖向导管(4a)的上端与所述透水沥青面层(1)相通,所述竖向导管(4a)的下端与所述基层(6)相通,所述基层(6)内设置有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布设的排水管(8),所述排水管(8)的管壁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基层(6)内的水进入其内的进水孔(8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沥青面层(1)、透水混凝土结构层(3)和基层(6),所述基层(6)与透水沥青面层(1)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将所述透水沥青面层(1)渗透的水向下引导的竖向导管(4a),所述竖向导管(4a)穿过所述透水混凝土结构层(3),所述竖向导管(4a)的上端与所述透水沥青面层(1)相通,所述竖向导管(4a)的下端与所述基层(6)相通,所述基层(6)内设置有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布设的排水管(8),所述排水管(8)的管壁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基层(6)内的水进入其内的进水孔(8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导管(4a)的内径为5mm~10mm,所述竖向导管(4a)的管壁厚度为1mm~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竖向导管(4a)的网格板(4b),所述竖向导管(4a)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网格板(4b)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凯陈晨史迅马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