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089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土基,还包括铺设于土基上的垫层、铺设于垫层上的基层以及铺设于基层上的面层,土基内设置有集水管,集水管连通有排水管,排水管依次穿过土基、垫层、基层以及面层,排水管伸出面层表面,面层上设置有若干透水砖,相邻的透水砖之间形成透水缝,透水砖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贯穿透水砖的上下两端,排水孔与排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快速排除路面积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
本技术属于市政道路建设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
技术介绍
市政道路一般包括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的快速路,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主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交通负荷的次干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道路的排水能力,以免后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724437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包括改性沥青混凝土层、缓配碎石垫层和隔离缓冲带,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底部铺设有抗疏力基层,且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稀浆封层;改性沥青混凝土层顶部中间设置有隔离缓冲带;稀浆封层底部铺设有防水层;防水层和抗疏力基层底部均铺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缓冲层竖直镶嵌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抗疏力基层之间,且缓冲层顶部与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底部相接壤,且缓冲层底部与缓配碎石垫层顶部相接壤。上述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路面上存在积水时,主要依靠路面本身的渗透能力进行渗水,当处于雨季等连续降水的时节,无法满足道路的排水需求,从而造成路面产生淹涝。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能快速的排除路上的积水,防止路面产生淹涝。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土基,还包括铺设于所述土基上的垫层、铺设于所述垫层上的基层以及铺设于所述基层上的面层,所述土基内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依次穿过所述土基、所述垫层、所述基层以及所述面层,所述排水管伸出所述面层表面,所述面层上设置有若干透水砖,相邻的所述透水砖之间形成透水缝,所述透水砖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贯穿透水砖的上下两端,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排水管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路面有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透水砖的排水孔排向排水管内,同时,积水还可以通过透水缝流入透水砖底部,然后通过排水管汇集于集水管内,从而快速的排除路面上的积水,防止路面产生淹涝。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层下侧面设置有反滤层,所述反滤层两侧分别与所述垫层和所述土基贴合,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反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滤层的设置可以防止土基挤入垫层内而影响垫层的工作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包括铺设于所述垫层上的次承重基层和铺设于所述次承重基层上的主承重基层,所述面层铺设于所述主承重基层上,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次承重基层和所述主承重基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承重基层起主要承重作用,能承受面层传递的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处,次承重基层起次承重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层包括铺设于所述主承重基层上的主面层和铺设于所述主面层上的耐磨层,所述透水砖设置于所述耐磨层表面,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主面层和所述耐磨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磨层用来抵抗水平力和车轮后吸力引起的磨损和松散,而主面层能提供较好的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上端面竖直开设有沉孔,所述排水孔内设置有过滤盖,所述过滤盖设置于所述沉孔槽上,所述过滤盖开设有若干第一过滤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孔的设置便于安装过滤盖,过滤盖的设置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防止杂物进入排水孔内而造成堵塞。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承重基层内预埋有土工格室,所述土工格室底部与所述次承重基层表面抵接,所述土工格室顶部与所述主面层底部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格室的设置可以提高主承重基层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承重基层上表面设置有自粘感压胶,所述自粘感压胶位于所述主面层与所述主承重基层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粘感压胶的设置可以增大土工格室与主面层之间的粘结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孔侧壁设置有安装块,所述排水孔内设置有过滤斗,所述过滤斗设置于所述安装块上,所述过滤斗开设有若干第二过滤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块的设置便于过滤斗的安装,过滤斗的安装可以起到二次过滤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当路面有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透水砖的排水孔排向排水管内,同时,积水还可以通过透水缝流入透水砖底部,然后通过排水管汇集于集水管内,从而快速的排除路面上的积水,防止路面产生淹涝。2.反滤层的设置可以防止土基挤入垫层内而影响垫层的工作性能;主承重基层起主要承重作用,能承受面层传递的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沉孔的设置便于安装过滤盖,过滤盖的设置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防止杂物进入排水孔内而造成堵塞;土工格室的设置可以提高主承重基层的结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土工格室的示意图;图3是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透水砖的示意图;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过滤盖和过滤斗的示意图。图中,1、土基;2、垫层;3、基层;4、面层;5、集水管;6、排水管;7、透水砖;8、排水孔;9、反滤层;10、次承重基层;11、主承重基层;12、土工格室;13、弧形挡板;14、自粘感压胶;15、主面层;16、耐磨层;17、透水缝;18、定位块;19、定位槽;20、沉孔;21、过滤盖;22、固定盖;23、第一过滤孔;24、安装块;25、过滤斗;26、第二过滤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土基1,还包括由下而上铺设于土基1上的垫层2、基层3以及面层4,垫层2铺设于土基1上,基层3铺设于垫层2上,面层4铺设于基层3上。土基1内水平预埋有集水管5,集水管5连通有排水管6,排水管6呈竖直设置,排水管6依次穿过土基1、垫层2、基层3以及面层4,并伸出面层4表面,且集水管5与下水管道(图中未示)连通。面层4表面设置有若干透水砖7,透水砖7开设有排水孔8,排水孔8与排水管6连通,透水砖7表面的积水可以通过排水孔8流入排水管6内,汇集于集水管5后,流向下水管道(图中未示)。垫层2下表面设置有反滤层9,反滤层9位于土基1与垫层2之间,且反滤层9的两侧分别与垫层2和土基1抵接,且排水管6穿过反滤层9。反滤层9的设置可以防止土基1挤入垫层2内而影响垫层2的工作性能,从而对垫层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垫层2由粗砂和砂砾混合填充而成,反滤层9为土工布。参照图1和图2,基层3包括铺设于垫层2表面的次承重基层10和铺设于次承重基层10表面的主承重基层11,面层4铺设于主承重基层11表面,排水管6竖直穿过次承重基层10和主承重基层11,主承重基层11起到主要的承重作用,能承受面层4传递而来的垂直作用力,并将它扩散到垫层2和土基1处。主承重基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土基(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铺设于所述土基(1)上的垫层(2)、铺设于所述垫层(2)上的基层(3)以及铺设于所述基层(3)上的面层(4),所述土基(1)内设置有集水管(5),所述集水管(5)连通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依次穿过所述土基(1)、所述垫层(2)、所述基层(3)以及所述面层(4),所述排水管(6)伸出所述面层(4)表面,所述面层(4)上设置有若干透水砖(7),相邻的所述透水砖(7)之间形成透水缝(17),所述透水砖(7)开设有排水孔(8),所述排水孔(8)贯穿透水砖(7)的上下两端,所述排水孔(8)与所述排水管(6)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土基(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铺设于所述土基(1)上的垫层(2)、铺设于所述垫层(2)上的基层(3)以及铺设于所述基层(3)上的面层(4),所述土基(1)内设置有集水管(5),所述集水管(5)连通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依次穿过所述土基(1)、所述垫层(2)、所述基层(3)以及所述面层(4),所述排水管(6)伸出所述面层(4)表面,所述面层(4)上设置有若干透水砖(7),相邻的所述透水砖(7)之间形成透水缝(17),所述透水砖(7)开设有排水孔(8),所述排水孔(8)贯穿透水砖(7)的上下两端,所述排水孔(8)与所述排水管(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2)下侧面设置有反滤层(9),所述反滤层(9)两侧分别与所述垫层(2)和所述土基(1)贴合,所述排水管(6)穿过所述反滤层(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3)包括铺设于所述垫层(2)上的次承重基层(10)和铺设于所述次承重基层(10)上的主承重基层(11),所述面层(4)铺设于所述主承重基层(11)上,所述排水管(6)穿过所述次承重基层(10)和所述主承重基层(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文麦美花周淳波张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恒基隆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