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保险杠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448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保险杠、吸能块和前防撞梁,吸能块连接于前保险杠与前防撞梁之间,吸能块靠近前防撞梁的一侧设有第一防下潜支架和第二防下潜支架,前防撞梁上设有第一卡簧支架和第二卡簧支架,第一卡簧支架对应第一防下潜支架设置,第二卡簧支架对应第二防下潜支架设置,第一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一防下潜支架远离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第一卡槽内,第二防下潜支架远离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第二卡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的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保险杠总成改善了吸能块与前防撞梁之间的配合间距,提升了前保险杠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的安装稳定性,并且提高了装配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保险杠总成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保险杠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保险杠作为安全防护装置是现代汽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受到来自前方的撞击时,承受撞击冲击力,并吸收冲击能量,减少对车身本体的直接冲击力,从而有效地减轻人员伤亡程度以及汽车损坏程度。保险杠一般都是由吸能材料聚丙稀塑料的发泡材料(ExpandedPolypropylene,EPP)制成,利用自身变形来吸收碰撞的能量,从而保护乘客的安全。随着工艺的成熟,工程塑料(主要材料为PP+EPDM+TD20:PP-聚丙烯,EPDM-三元乙丙橡胶,T-滑石粉)吸能块也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吸能块,无论是发泡材料还是工程塑料材料的吸能块均是只注重吸能的作用,该吸能块与前防撞梁之间存在配合间隙,不利于前保系统整体的安装稳定性,其忽略了吸能块自身结构对前保系统结构性能做出贡献的可能,致使前保吸能块只能“吸能”,对于前保系统来说成为了增重且降低系统结构性能的重要“推手”,尤其是工程塑料材料的吸能块,更是浪费了占据的空间以及其自身的材料属性应有的贡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改善了吸能块与前防撞梁之间的配合间距,提升了前保险杠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的安装稳定性,并且提高了装配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保险杠、吸能块和前防撞梁,所述吸能块连接于所述前保险杠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所述吸能块靠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设有第一防下潜支架和第二防下潜支架,所述前防撞梁上设有第一卡簧支架和第二卡簧支架,所述第一卡簧支架对应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设置,所述第二卡簧支架对应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设置,所述第一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簧支架包括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所述第一卡接板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卡接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所述第二卡接板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第二卡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与所述第一卡接板形成夹角,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卡接板接触,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的底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接触,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卡接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簧支架包括第三卡接板和第四卡接板,所述第三卡接板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三卡接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所述第四卡接板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第四卡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卡接板,所述第四卡接板与所述第三卡接板形成夹角,所述第三卡接板、所述第四卡接板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的顶部与所述第四卡接板接触,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的底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接触,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三卡接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压在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压在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进一步地,所述吸能块靠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还设有第三防下潜支架和第四防下潜支架,所述第三防下潜支架和所述四防下潜支架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第三防下潜支架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间隔或接触,所述第四防下潜支架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间隔或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吸能块靠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还设有第五防下潜支架,所述第五防下潜支架位于所述第三防下潜支架与所述四防下潜支架之间,所述五防下潜支架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第五防下潜支架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间隔或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和所述第五防下潜支架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三防下潜支架和所述第四防下潜支架的顶部分别设有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吸能块具有第一连接侧边和第二连接侧边,所述第一连接侧边与所述第二连接侧边沿着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侧边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各所述第一连接孔沿着所述吸能块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侧边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各所述第二连接孔沿着所述吸能块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各所述第二连接孔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前保险杠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侧边还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通过卡钩与卡扣配合连接于所述前保险杠。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前保险杠总成。本技术提供的前保险杠总成,通过在前防撞梁上设置第一卡簧支架和第二卡簧支架,并且将吸能块的第一防下潜支架和第二防下潜支架卡设于对应的第一卡簧支架和第二卡簧支架内,缩小了吸能块和前防撞梁之间的配合间距,吸能块与前防撞梁之间的连接更稳固,从而避免了车辆怠速共振,减小前保险杠长期使用破坏的风险,同时前防撞梁分担了前保险杠的整体重量,从而提升了前保险杠总成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的安装稳定性,并未增加设计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能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能块装配于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吸能块装配于前防撞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吸能块装配于前防撞梁的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保险杠总成的装配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保险杠1、吸能块2和前防撞梁3,吸能块2连接于前保险杠1与前防撞梁3之间,当车辆前部与行人或其他物体发生轻微碰撞时,吸能块2能够对碰撞进行缓冲,吸收碰撞能量,保护车辆驾驶员及减轻车体碰撞影响,并最大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保险杠、吸能块和前防撞梁,所述吸能块连接于所述前保险杠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所述吸能块靠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设有第一防下潜支架和第二防下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上设有第一卡簧支架和第二卡簧支架,所述第一卡簧支架对应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设置,所述第二卡簧支架对应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设置,所述第一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保险杠、吸能块和前防撞梁,所述吸能块连接于所述前保险杠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所述吸能块靠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设有第一防下潜支架和第二防下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上设有第一卡簧支架和第二卡簧支架,所述第一卡簧支架对应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设置,所述第二卡簧支架对应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设置,所述第一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簧支架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簧支架包括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所述第一卡接板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卡接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所述第二卡接板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第二卡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与所述第一卡接板形成夹角,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卡接板接触,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的底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接触,所述第一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卡接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簧支架包括第三卡接板和第四卡接板,所述第三卡接板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三卡接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所述第四卡接板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第四卡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卡接板,所述第四卡接板与所述第三卡接板形成夹角,所述第三卡接板、所述第四卡接板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的顶部与所述第四卡接板接触,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的底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顶部接触,所述第二防下潜支架远离所述吸能块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三卡接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云成赵凯邵飞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