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绕组耦合电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031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双绕组耦合电感,由电感磁体与电感导体组成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绕组导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均经过弯折形成有效用部及引脚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效用部均埋设于所述电感磁体内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间绝缘分隔且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电感值保持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电感器件可以承受的最大电流、保证了其绝缘性能、提升了电感器件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绕组耦合电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耦合电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合式结构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属于电感加工

技术介绍
电感是电子设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元器件,同时也是电路中的重要组件之一,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类电路中,可以达到滤波、储能、匹配、谐振之功用。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作为各项技术的硬件基础,各类智能化电器设备的更新频繁,以当前互联网、物联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大数据云端服务器设备为例。由于各项技术的不断迭代、计算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满足实际的应用需要,这类云端服务器设备的设计制造也逐渐开始向复杂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还需要保证设备内所使用的功率型电感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在设备内部各元件紧密排布的前提下不对其他电气元件的正常运作产生干扰。同样的,也正是由于上述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云端服务器设备中所使用到的功率型电感的要求也愈发严苛,包括高频、低DCR(直流电阻)、大电流、低EMI(电磁干扰)、高可靠性等,在诸如上述要求的束缚下,现有电感的各项缺陷开始逐渐显现。首先,现有技术中的功率型电感器件大多为单绕组、独立式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空间的占用率过高,在电子器件小型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下,过大的体积和过高的空间占用率严重制约了电路的整体布局、影响了电路的精简化设计。其次,现有技术中的功率型电感器件大多遵循行业内的通用标准,对于其电感值及耦合系数方面的要求并不规范,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器件整体的可靠性不高。综上所述,如何结合各类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全新的、组合式结构的双绕组耦合电感,这也就成为了目前本领域内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组合式结构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具体如下。一种双绕组耦合电感,由电感磁体与电感导体组成,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绕组导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均经过弯折形成有效用部及引脚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效用部均埋设于所述电感磁体内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间绝缘分隔且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电感值保持一致。优选地,所述电感磁体由两块结构相同的磁体外壳拼接组合而成,所述磁体外壳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感导体的凹槽;在两块所述磁体外壳的组合状态下,两块所述磁体外壳上的凹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收纳空腔,所述电感导体设置于所述收纳空腔内。优选地,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一个初级绕组导体以及一个次级绕组导体,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二者的效用部均设置于所述收纳空腔内、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二者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的同侧外端面。优选地,所述收纳空腔整体呈现U型结构,所述初级绕组导体及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二者的效用部均为U型结构,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上效用部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收纳空腔靠外一侧的形状、尺寸一一匹配对应,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上效用部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收纳空腔靠内一侧的形状、尺寸一一匹配对应。优选地,所述次级绕组导体效用部的端面与所述收纳空腔的侧壁间存在气隙。优选地,在所述电感磁体与所述电感导体的组合状态下,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层叠设置,所述次级绕组导体整体设置于所述初级绕组导体的内圈区域中。优选地,在所述电感磁体与所述电感导体的组合状态下,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之间通过绝缘结构实现二者间的绝缘分隔,所述绝缘结构包括绝缘体、绝缘片以及填充式的绝缘材料。优选地,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以及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二者的等效圈数均小于1,所述初级绕组导体的厚度大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的厚度。优选地,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二者间的电阻值之比为1:4~1:5。优选地,所述初级绕组导体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二者间的耦合系数大于0.8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将两个绕组导体集成在了同一个电感器件中,且其上的引脚均设置于电感成品的同侧外表面,不仅保证了电感器件的屏蔽性能、提升了电感器件使用的稳定性,而且为其后续安装使用提供了便利。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双绕组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导体采用层叠的立式结构设置,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卧式结构,缩小了电感器件整体的体积和占用空间,使得其在各种电路结构内的设置灵活性得到了保证。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绕组导体可通过简单的金属压铸、弯折加工而获得,加工过程快速、加工难度低,适合大规模应用。而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耦合电感中,以绕组导体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线圈结构,简化了电感内部的导体结构,提高了电感器件可以承受的最大电流、保证了其绝缘性能、提升了电感器件使用的稳定性。最后,本专利技术也为同领域内的其他相关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以此进行拓展延伸,将此类结构和方法运用于其他电感器件的技术方案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磁体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初级绕组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次级绕组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绝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组合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磁体外壳;2、初级绕组导体;3、次级绕组导体;4、绝缘结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组合式结构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具体如下。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双绕组耦合电感,由电感磁体与电感导体组成,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绕组导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均经过弯折形成有效用部及引脚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效用部均埋设于所述电感磁体内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间绝缘分隔且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电感值保持一致。所述电感磁体由两块结构相同的磁体外壳1拼接组合而成,考虑到实际的应用,所述磁体外壳1由锰锌材质制成,所述磁体外壳1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感导体的凹槽。在两块所述磁体外壳1的组合状态下,两块所述磁体外壳1上的凹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收纳空腔,所述电感导体设置于所述收纳空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中,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一个初级绕组导体2以及一个次级绕组导体3,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均由导体材料弯折而成。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的效用部均设置于所述收纳空腔内、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的同侧外端面。所述收纳空腔整体呈现U型结构,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及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的效用部均为U型结构,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上效用部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收纳空腔靠外一侧的形状、尺寸一一匹配对应,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上效用部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收纳空腔靠内一侧的形状、尺寸一一匹配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绕组耦合电感,由电感磁体与电感导体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绕组导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均经过弯折形成有效用部及引脚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效用部均埋设于所述电感磁体内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间绝缘分隔且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电感值保持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绕组耦合电感,由电感磁体与电感导体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绕组导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均经过弯折形成有效用部及引脚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效用部均埋设于所述电感磁体内部、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两个所述绕组导体间绝缘分隔且两个所述绕组导体的电感值保持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磁体由两块结构相同的磁体外壳(1)拼接组合而成,所述磁体外壳(1)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感导体的凹槽;在两块所述磁体外壳(1)的组合状态下,两块所述磁体外壳(1)上的凹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收纳空腔,所述电感导体设置于所述收纳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导体包括一个初级绕组导体(2)以及一个次级绕组导体(3),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的效用部均设置于所述收纳空腔内、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与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的引脚部均露出于所述电感磁体的同侧外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绕组耦合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空腔整体呈现U型结构,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及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二者的效用部均为U型结构,所述初级绕组导体(2)上效用部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收纳空腔靠外一侧的形状、尺寸一一匹配对应,所述次级绕组导体(3)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金火林伙利王俊文
申请(专利权)人:三积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