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3996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自动化配件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该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包括用于产生真空的真空发生组件和用于控制工作气体通断的气路控制组件;真空发生组件包括壳体、喷管单元和导流管,该真空发生组件还包括Y型密封圈,其套设于导流管或外管外,整体设置于出气管路内并与壳体内壁相配合;Y型密封圈以Y口朝向通孔的方式设置。该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通过高度集成且模块化的部件,解决了传统真空发生器在体积和安装上的问题,并通过Y型密封圈实现了在断电、断气、意外停车等情况下的真空保持,确保被吸附的产品安全;并且Y型密封圈通气量大,能满足快速吸附/脱离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
本技术属于自动化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真空发生器就是利用正压气源产生负压的一种新型、高效、清洁、经济、小型的真空元器件,这使得在有压缩空气的地方,或在一个气动系统中同时需要正负压的地方获得负压变得十分容易和方便。真空发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机械,电子,包装,印刷,塑料及机器人等领域。真空发生器的传统用途是吸盘配合,进行各种物料的吸附、搬运等作业过程中,尤其适合于吸附易碎、柔软、薄的非金属材料或球型物体;其是流水线机器人操作的一个主要功能部件。现有的真空发生器一般结构复杂、体型较大,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会存在安装问题,因而往往被集中安装后通过较长的管路实现吸附操作;但这样一方面使得吸附效果受限,另一方面也使得吸附与脱离的操作用时较长,不能实现快速切换。此外,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意外的断电、断气或是紧急停车时,传统的真空发生装置会以较快速度失去真空,从而导致被吸附的物品意外脱落或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集成度高、体积小,并且具有断电、断气真空保持功能的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方案为:一种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进气接口、出气接口和真空接口;主体包括真空发生组件和气路控制组件。所述真空发生组件包括壳体、喷管单元和导流管,壳体内设有前进气管路、后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并于壳体上形成有内出气口和内进气口;前进气管路连通进气接口与内出气口,后进气管路连通内进气口和出气管路;壳体上还设有与连通出气管路的吸气口,吸气口与真空接口相连通。所述喷管单元设置于出气管路内,喷管单元包括喷管和外管,喷管内设有贯通的管路,外管内设有腔室以供喷管的前端设置,外管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喷管一端与后进气管路而另一端配合于外管内;导流管内亦设有贯通的管路,其一端与外管相连而另一端经由出气管路与出气接口相连通。所述真空发生组件还包括Y型密封圈,其套设于导流管或外管外,整体设置于出气管路内并与壳体内壁相配合;Y型密封圈以Y口朝向通孔的方式设置,使得真空接口的气体可以自由穿过流向出气接口而反向的由出气接口流向真空接口的过程被其阻止,即使得气体仅能单向流通(仅能穿过其流向出气接口)。该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可以模块化集成装配,并且其真空发生组件还包括Y型密封圈,其一方面可以使得该装置整体上可以实现真空保持功能,另一方面在真空产生时,Y型密封圈还具有环形的流道、截面积大,因而可以实现快速真空产生。作为优选,所述气路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内设有阀腔室,阀腔室包括第一阀腔室和第二阀腔室;第一控制组件内还设有引气管路和排气管路,引气管路连通第一阀腔室与内出气口,排气管路连通第二阀腔室与内进气口。作为优选,所述气路控制组件还包括气路控制单元,气路控制单元配合于阀腔室内;气路控制单元包括阀管、阀杆、后阀盖和前阀块。阀管内部形成有贯通的空腔,所述空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径大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形成有斜面部,阀杆配合于阀管中空的空腔内,阀杆上还设有第一密封圈;阀杆于阀管内以能沿其轴向进行平移活动地设置,当其平移后,第一密封圈与斜面部配合以密封,或分离以打开,阀杆其他部位与阀管内壁具有间隙以形成气路。所述后阀盖与阀管的后端相配合,配合后阀盖内还形成有后腔室,阀管前端形成有前腔室,前腔室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前阀块平移地活动设置于前腔室内,前阀块上还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的形式是不限定的。作为优选,所述后阀盖上设有第二密封圈,阀管上设有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设于第一腔室两侧以使其两侧密封,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分设于第二腔室两侧以使其两侧密封。所述阀管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处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与第一控制组件的第一阀腔室和第二阀腔室相配合以形成气路。作为优选,所述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还包括真空阀;真空阀为三通阀,其分别连接进气接口、后腔室和外界,其通电打开时可以使得前腔室与进气接口相连通以对其充气,或使得前腔室与外界相通以排气;前一状态对应于真空发生器工作状态,而后一状态对应于关闭。前阀块直径大于阀杆后端直径,后腔室经由辅助与进气接口连通,前腔室连接至真空阀;真空阀工作以从进气接口抽气使前腔室充气,阀杆位移使气路控制单元就打开。作为优选,所述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还包括破空组件;破空组件包括破空阀,破空阀为电磁阀,其通过相关的辅助气路连通进气接口与真空接口,以在破空时向真空接口补充气体以消除真空。作为优选,所述破空组件还包括破空节流阀;第二控制组件内设有用于供破空组件与第二控制组件配合的破空腔,破空腔前端设有破空管路;破空节流阀前端设有阀尖,阀尖相对于破空管路位移以对其开度进行调节以对破空气体流量进行调节。作为优选,所述真空接口还包括用于过滤的滤芯。作为优选,所述导流管和外管是相互配合的独立部件,或是一体成型的整体部件;从实际来说,后者更佳。本技术通过运用气流量较大的Y型圈密封件结构于抽真空气道内,充分发挥了Y型圈密封件的单向锁止功能和反向大流量功能,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抽真空时间,使得真空发生电磁阀工作时间降低,节省了能耗;压缩空气流通时间降低,节省了气源消耗;提升整体工作效率。此外,该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还具有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可以模块化集成装配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某一实施例的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a是图1实施例中真空发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剖视图;图3c是图3a中真空发生组件的壳体与进、出气接口配合剖视图,从中可以看出真空发生组件的主要气路结构;图4是图3b中Y型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a是图1实施例中气路控制组件与破空组件和真空接口的配合剖视图;图5b是破空组件与第二控制组件的配合剖视图;图6a是图1实施例的气路控制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气路控制组件主体由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两部分配合形成;图6b是图6a的剖视图;图6c是图6a的剖视分解示意图;图7a是图6a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与气路控制单元的配合剖视图;图7b是图6a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与阀管的配合剖视图;图7c是图6a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的剖视图;图7d是图6a实施例中气路控制单元的结构剖视图;图7e是图6a实施例中气路控制单元的阀管与阀杆的分解剖视图;图8a是图1实施例气路原理图;图8b是图1实施例的主要气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从而对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进气接口(101)、出气接口(102)和真空接口(103);主体包括真空发生组件(100)和气路控制组件(200);其特征在于,/n所述真空发生组件(100)包括壳体(110)、喷管单元(120)和导流管(130),壳体(110)内设有前进气管路(1111)、后进气管路(1112)和出气管路(112),并于壳体(110)上形成有内出气口(1113)和内进气口(1114);前进气管路(1111)连通进气接口(101)与内出气口(1113),后进气管路(1112)连通内进气口(1114)和出气管路(112);壳体(110)上还设有与连通出气管路(112)的吸气口(113),吸气口(113)与真空接口(103)相连通;/n所述喷管单元(120)设置于出气管路(112)内,喷管单元(120)包括喷管(121)和外管(122),喷管(121)内设有贯通的管路,外管(122)内设有腔室(1221)以供喷管(121)的前端设置,外管(12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1222);喷管(121)一端与后进气管路(1112)而另一端配合于外管(122)内;导流管(130)内亦设有贯通的管路,其一端与外管(122)相连而另一端经由出气管路(112)与出气接口(102)相连通;/n所述真空发生组件(100)还包括Y型密封圈(140),其套设于导流管(130)或外管(122)外,整体设置于出气管路(112)内并与壳体(110)内壁相配合;Y型密封圈(140)以Y口朝向通孔(1222)的方式设置,使得真空接口(103)的气体仅能穿过其流向出气接口(1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进气接口(101)、出气接口(102)和真空接口(103);主体包括真空发生组件(100)和气路控制组件(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真空发生组件(100)包括壳体(110)、喷管单元(120)和导流管(130),壳体(110)内设有前进气管路(1111)、后进气管路(1112)和出气管路(112),并于壳体(110)上形成有内出气口(1113)和内进气口(1114);前进气管路(1111)连通进气接口(101)与内出气口(1113),后进气管路(1112)连通内进气口(1114)和出气管路(112);壳体(110)上还设有与连通出气管路(112)的吸气口(113),吸气口(113)与真空接口(103)相连通;
所述喷管单元(120)设置于出气管路(112)内,喷管单元(120)包括喷管(121)和外管(122),喷管(121)内设有贯通的管路,外管(122)内设有腔室(1221)以供喷管(121)的前端设置,外管(12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1222);喷管(121)一端与后进气管路(1112)而另一端配合于外管(122)内;导流管(130)内亦设有贯通的管路,其一端与外管(122)相连而另一端经由出气管路(112)与出气接口(102)相连通;
所述真空发生组件(100)还包括Y型密封圈(140),其套设于导流管(130)或外管(122)外,整体设置于出气管路(112)内并与壳体(110)内壁相配合;Y型密封圈(140)以Y口朝向通孔(1222)的方式设置,使得真空接口(103)的气体仅能穿过其流向出气接口(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控制组件(200)包括第一控制组件(201)和第二控制组件(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组件(201)内设有阀腔室(2011),阀腔室(2011)包括第一阀腔室(2011a)和第二阀腔室(2011b);第一控制组件(201)内还设有引气管路(1115)和排气管路(1116),引气管路(1115)连通第一阀腔室(2011a)与内出气口(1113),排气管路(1116)连通第二阀腔室(2011b)与内进气口(11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真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控制组件(200)还包括气路控制单元(210),气路控制单元(210)配合于阀腔室(2011)内;气路控制单元(210)包括阀管(2111)、阀杆(2112)、后阀盖(2113)和前阀块(2114);
阀管(2111)内部形成有贯通的空腔,所述空腔包括第一腔室(2111a)和第二腔室(2111c),第一腔室(2111a)内径大于第二腔室(2111c),第一腔室(2111a)和第二腔室(2111c)之间形成有斜面部(2111b),阀杆(2112)配合于阀管(2111)中空的空腔内,阀杆(2112)上还设有第一密封圈(2110);阀杆(2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愉深芦成曾卫海苏军坤郝思思
申请(专利权)人:行益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