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减震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包括承轨板、弹性体、底座板及调距盖板;所述承轨板的外侧设置椭圆状的外倒锥体曲面,底座板设有与承轨板的外倒锥体曲面相对应的内锥体曲面,所述承轨板的外倒锥体曲面与底座板的内锥体曲面通过弹性体硫化连接;底座板的四角分别设置腰型通孔,腰型通孔顶面周围设置第一锯齿凸台,调距盖板设有贯通孔,调距盖板底面设置第二锯齿凸台,第一锯齿凸台与第二锯齿凸台错位卡合连接。该减振器能同时为轨道提供三维弹性,并具备反向拉伸载荷承受能力,且拥有良好的轨距保持及调整能力,对车辆过轨的平顺性、扣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轨道的减振降噪性能具有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减震设备
,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轨道交通在运行过程中,轮轨相互作用会形成较大的振动及噪声,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减振降噪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道岔作为轨道变换方向的必要连接设备,同时也是线路的薄弱环节,对道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振动和降低噪声,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针对道岔区扣件主要采取中等减振措施,所应用的产品主要为分开/分离式结构,即在固定钢轨的上铁板与连接轨枕的下铁板中间放置一块弹性胶垫,上铁板、弹性胶垫和下铁板三者通过螺栓串连或其他卡扣方式连接,利用中间弹性胶垫的刚度来实现轨道的减振需求,此种方式虽能够实现轨道扣件垂直方向的弹性变化,但在横向及纵向却几乎无法提供弹性,对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横向和纵向冲击无法做到有效隔离,其综合减振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开组装式的部件容易出现间隙和磨损,产品的抗疲劳性能低,极大增加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及运营成本。另外,城市轨道交通在地质环境、建设周期及运营时间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道床基础沉降现象越来越普遍。分开/分离式产品因其结构的局限性,在发生基础沉降时,容易出现刚度失效和吊空现象,这样不仅完全丧失了轨道的减振降噪功能,而且还增加了车辆运行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该减振器能同时为轨道提供三维弹性,并具备反向拉伸载荷承受能力,且拥有良好的轨距保持及调整能力,对车辆过轨的平顺性、扣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轨道的减振降噪性能具有显著提升。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轨板、弹性体、底座板及调距盖板;所述承轨板的外侧设置椭圆状的外倒锥体曲面,底座板设有与承轨板的外倒锥体曲面相对应的内锥体曲面,所述承轨板的外倒锥体曲面与底座板的内锥体曲面通过弹性体硫化连接;底座板的四角分别设置腰型通孔,腰型通孔顶面周围设置第一锯齿凸台,调距盖板设有贯通孔,调距盖板底面设置第二锯齿凸台,第一锯齿凸台与第二锯齿凸台错位卡合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体一侧与承轨板的外倒锥体曲面连接并包住承轨板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所述弹性体另一侧与底座板的内锥体曲面连接并包住底座板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体在承轨板和底座板之间均匀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体与承轨板、底座板通过胶粘剂在高温、高压下硫化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板四角的腰型通孔对称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贯通孔的孔径与腰型通孔的孔径一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轨板上平面设置螺纹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轨板上平面设置若干矩形凹槽,矩形凹槽底面中心设置泄水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产品一方面,利用弹性体的剪切受力,可同时为轨道提供三维弹性,可解决分开组装式结构无法在横向和纵向上提供弹性的缺点,极大提高轨道扣件的综合减振降噪效果;另一方面,基于整体式结构设计所具备的反向拉伸载荷承受能力,可解决分开组装式结构因地基沉降造成的刚度失效和吊空现象,提升轨道扣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再一方面,利用底座板的锯齿状凸台结构配合调距盖板,使减振器具备良好的轨距保持及调整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2的B-B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2的C-C剖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5中,包括钢轨1、轨下垫板2、轨距块3、弹条4、铁垫板连接螺栓5、铁垫板6、减振器上胶垫7、道岔减振器8、螺旋道钉9、弹簧垫圈10、调距盖板11、减振器下胶垫12、绝缘套管13、混凝土轨枕14、承轨板15、弹性体16、底座板17、第一锯齿凸台18、腰型通孔19、螺纹孔20、矩形凹槽21、泄水孔22、第二锯齿凸台23、贯通孔24等。如图2~4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包括承轨板15、弹性体16、底座板17和调距盖板11,承轨板15为一长椭圆状的、边缘呈倒锥体结构,其上平面设置有若干矩形凹槽21和若干螺纹孔20;底座板17内侧表面为和承轨板15外侧表面形状相对应的倒锥体曲面;弹性体16以固定截面形状在承轨板15外侧表面和底座板17内侧表面间均匀分布;弹性体16与承轨板15和底座板17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胶粘剂作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硫化成一个整体。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底座板17四个角上分别设置腰型通孔19,四个腰型通孔19为关于底座板17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对称布置,腰型通孔19周围上表面设置第一锯齿状凸台18;调距盖板11中心设置贯通孔24,调距盖板11下表面设置第二锯齿状凸台23;道岔减振器8在安装时,调距盖板11放置在底座板17的腰型通孔19上,调距盖板11的贯通孔24与底座板17的腰型通孔19对齐,第一锯齿状凸台18与第二锯齿状凸台23进行错位卡合连接。如图1所示,道岔减振器8在安装时,承轨板15与扣件系统的铁垫板6通过铁垫板连接螺栓5进行连接;底座板17与混凝土轨枕14通过螺旋道钉9进行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可以解决分开组装式结构无法有效隔离横纵向冲击、疲劳寿命低、综合减振效果不佳的缺点。(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道岔减振器是扣件系统中唯一提供刚度的部件,承轨板和底座板通过弹性体硫化成一个整体,弹性体均匀对称分布,且横、纵截面均一致;本专利技术基于其整体式的结构设计,具有高轨道稳定性和承载力,且能承受反向拉伸载荷,可解决分开式产品因地基沉降造成的刚度失效和吊空现象,提升轨道扣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通过弹性体的剪切受力提供轨道的弹性,能提供三维(垂向、横向、纵向)刚度,可以满足≤1.3的动静刚度比,可以在300万次疲劳后不破坏,且静刚度和动静比的变化≤10%,对轨道线路的减振降噪效果有显著提升。(4)本专利技术利用其底座板的锯齿状凸台结构配合调距盖板,能在(-12~+18)mm的范围内调整轨距,使轨道线路具备良好的轨距保持及调整能力,极大提升车辆过轨的平顺性。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轨板(15)、弹性体(16)、底座板(17)及调距盖板(11);/n所述承轨板(15)的外侧设置椭圆状的外倒锥体曲面,底座板(17)设有与承轨板(15)的外倒锥体曲面相对应的内锥体曲面,所述承轨板(15)的外倒锥体曲面与底座板(17)的内锥体曲面通过弹性体(15)硫化连接;/n底座板(17)的四角分别设置腰型通孔(19),腰型通孔(19)顶面周围设置第一锯齿凸台(18),调距盖板(11)设有贯通孔(24),调距盖板(11)底面设置第二锯齿凸台(23),第一锯齿凸台(18)与第二锯齿凸台(23)错位卡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轨板(15)、弹性体(16)、底座板(17)及调距盖板(11);
所述承轨板(15)的外侧设置椭圆状的外倒锥体曲面,底座板(17)设有与承轨板(15)的外倒锥体曲面相对应的内锥体曲面,所述承轨板(15)的外倒锥体曲面与底座板(17)的内锥体曲面通过弹性体(15)硫化连接;
底座板(17)的四角分别设置腰型通孔(19),腰型通孔(19)顶面周围设置第一锯齿凸台(18),调距盖板(11)设有贯通孔(24),调距盖板(11)底面设置第二锯齿凸台(23),第一锯齿凸台(18)与第二锯齿凸台(23)错位卡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16)一侧与承轨板(15)的外倒锥体曲面连接并包住承轨板(15)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所述弹性体(16)另一侧与底座板(17)的内锥体曲面连接并包住底座板(17)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元享,王惠强,田志刚,刘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圣丰减震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