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63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宫颈塞活动套接在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本装置可以使输卵管导管通过并直接进入宫腔,减少对宫颈管的损伤,在输卵管导管插入输卵管的同时,通过注射通孔二注入造影剂,进行宫腔造影,免去反复退出输卵管导管的步骤,减少宫颈管和宫腔内膜的损伤,降低手术时间和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
技术介绍
对于较严重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方法治疗。但是如果患者伴有输卵管积水,积水回流进入宫腔会导致其受孕率极大降低。DSA引导下输卵管介入栓塞术是现在一种可选用的方法用来防止积水回流,栓塞物通常选用铂金微弹簧圈,其主要优点是避免了手术以及全身麻醉风险,同时不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该技术来处理输卵管积水。在输卵管介入栓塞术手术过程中,输卵管导管插入宫腔内的时候,需要从宫颈注入造影剂明确宫腔的形态以及宫角的位置,同时在放置弹簧圈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明确宫角位置,但是子宫的位置并非固定,提前保留造影片提供参考并不可靠,反复退出插入导管也会增加感染风险。中国专利CN203425355U公开了一种外套鞘管及密封圈,外套鞘管由宫塞、第一管体和接头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宫塞为圆弧锥体,所述宫塞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宫塞的大头端与第一管体一端插接在一起;密封圈由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一圆柱体、第二管体及轴线部位设置有通孔的第三圆柱体构成,所述第一圆柱体的第二空腔形状与接头悬置端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一圆柱体端部设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与所述第二空腔相通。该装置作为子宫输卵管造影装置比较合理,可以不进入宫腔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圆弧锥体型宫塞能在注射造影剂的时候完全封闭宫颈外口,防止造影剂外溢,但是在作为鞘管的时候圆弧锥体型宫塞无法到达宫颈管内口,不利于输卵管导管插入。从图1外套鞘管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宫塞插接在第一管体一端,且第一管体不能完全穿透宫塞,这样的结构对于在子宫外口堵住子宫内气体气(液)体不外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子宫外口和内口之间还有一端细长的宫颈管通道,输卵管导管插入时只能导引到外口,无法导引进入内口,不能顺利让输卵管导管进入宫腔,对宫颈管容易造成损伤。另外,密封圈仅设置与输卵管导管外径相匹配的通孔,没有设置注射通孔或管道,手术时无法在插入输卵管导管和微导管的同时,进行宫腔造影,必须先退出输卵管导管才能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会提高手术感染的风险,增加宫颈管损伤,以及影响栓塞弹簧圈放置的准确度。综上,目前输卵管栓塞术时无法完全导引输卵管进入子宫内口,且在输卵管导管插入的同时无法同步进行造影显示宫角,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卵管栓塞术时可导引输卵管进入子宫内口,且在输卵管导管插入的同时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显示宫角的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所述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所述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头端为圆钝形结构。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穿过宫颈管进入子宫内宫,圆钝形结构减少对宫颈管内壁的损伤。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通孔一和注射通孔二均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设置在鞘管座末端的通孔一是引入输卵管导管以及微导管,导管穿过鞘管的管状腔体二进入子宫内宫,设置在鞘管座侧面的注射通孔二用于连接注射器注射造影剂,造影剂通过管状腔体二进入子宫,进行宫腔造影。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为双层结构,管状腔体二与鞘管外壁之间形成夹层一,所述夹层一在鞘管头端处设置若干小孔或呈敞开式,所述通孔一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所述注射通孔二与所述夹层一相通。鞘管双层结构使得造影剂有独立通道进入子宫,注射通孔二与夹层一相通,造影剂从注射通孔二注入,直接通过夹层一到达鞘管头端,鞘管头端处设置若干小孔或呈敞开式,使得造影剂进入子宫,进行宫腔造影。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通孔一孔径与输卵管导管外径匹配。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管状腔体二的内径大于输卵管导管外径。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注射通孔二设置三通装置。三通装置上设置流通方向开关,三通装置使得注射造影剂时操作方便。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注射通孔二连接侧管,所述侧管末端设置三通装置。三通装置上设置流通方向开关,造影剂通过引申的侧管注入,增加操作空间,手术时更方便操作。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座末端设置防逆流瓣膜。瓣膜一般由硅胶组成,既能从鞘管座末端插入输卵管导管,又能封堵鞘管座末端,防止造影剂等逆流。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外壁设置导引刻度线。鞘管需要从子宫外口进入内口,刻度线可以提醒操作者直观的知道进入的深度,更便于操作,引导输卵管进入合适的位置。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装置可以使输卵管导管通过并直接进入宫腔,减少对宫颈管的损伤,宫颈塞可以完全封闭宫颈外口,在输卵管导管插入输卵管的同时,通过注射通孔二注入造影剂,进行宫腔造影,免去反复退出输卵管导管的步骤,减少了宫颈管和宫腔内膜的损伤,降低手术时间和感染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是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宫颈塞;11——管状腔体一;12——大头端;13——小头端;2——鞘管;21——管状腔体二;22——夹层一;23——鞘管头端;3——鞘管座;31——管状腔体三;32——鞘管座连接端;33——鞘管座末端;34——通孔一;35——注射通孔二;36——三通装置;37——侧管;38——三通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知道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请参见图1,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1、鞘管2和鞘管座3,所述宫颈塞1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11,所述管状腔体一11的内径与鞘管2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1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2头端,且鞘管2可自宫颈塞大头端12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13伸出,所述鞘管2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21,所述鞘管座3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31,鞘管座连接端32与所述鞘管2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33设置通孔一34,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35。管状腔体三31的孔径与鞘管2的外径匹配,使得鞘管2恰好插入管状腔体三31中。管状腔体二21的内径大于输卵管导管外径,使得输卵管导管可以自由穿过管状腔体二21。鞘管头端23为圆钝形结构,通孔一34和注射通孔二35均与管状腔体二21相通。设置在鞘管座末端33的通孔一34孔径与输卵管导管外径匹配,引入输卵管导管以及微导管,导管穿过鞘管的管状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所述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所述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n

【技术特征摘要】
1.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所述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所述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头端为圆钝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一和注射通孔二均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为双层结构,管状腔体二与鞘管外壁之间形成夹层一,所述夹层一在鞘管头端处设置若干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文韬张国福李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