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520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头,涉及后锚固技术领域。该钻头包括钻杆,钻杆的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沿钻杆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凹槽,凹槽沿钻杆的径向方向贯穿钻杆;顶推件,包括连接部和与连接部连接的底座,连接部能够在凹槽内沿轴线方向移动;多个刀片,每个刀片均至少部分设置在凹槽内并与连接部相邻,其中,多个刀片可在连接部的带动下沿凹槽运动以突出或收入于钻杆;其中,凹槽和多个刀片的厚度均随靠近轴线而增大,且凹槽远离轴线的一端的厚度小于多个刀片靠近轴线的一端的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钻头可以有效避免刀片易从钻杆滑离而掉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钻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后锚固
,尤其涉及一种钻头。
技术介绍
后锚固技术是指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在既有混凝土结构上进行锚固,主要包括机械锚栓、化学锚栓和植筋等技术。其中,机械锚栓中的后切扩底型锚栓是通过混凝土钻孔底部的切槽扩孔与锚杆膨胀头间的机械互锁,来实现对结构固定件的锚固。后切扩底型锚栓按切槽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切槽锚栓和预切槽锚栓。相关的自切槽锚栓自带刀具,安装时自行切槽扩孔,切槽安装一次完成,但是自切底锚栓需使用特殊钻头才能完成同时扩孔与锚栓锚固两个工作,这种锚栓的成本是普通膨胀锚栓的四倍左右。相关的预切槽锚栓是使用预切槽专用钻具通过预先切槽扩孔然后使用普通锚栓固定。有的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来实现钻头端部刀片的扩张与收缩,该形式的扩孔钻头结构复杂、造价高。还有的采用复位件实现刀片的扩张和收缩,虽然扩底钻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较低,但一方面复位件之间产生的回复力难以调节,另一方面一旦复位件因疲劳损耗失效,刀片的收缩和扩张就会失效,导致刀片易从钻杆滑离并掉落,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头,以解决扩底钻头的刀片易滑离钻杆而掉落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头,包括:钻杆,所述钻杆的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钻杆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钻杆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钻杆;顶推件,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底座,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凹槽内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多个刀片,每个刀片均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连接部相邻,其中,所述多个刀片可在所述连接部的带动下沿所述凹槽运动以突出或收入于所述钻杆;其中,所述凹槽和所述多个刀片的厚度均随靠近所述轴线而增大,且所述凹槽远离所述轴线的一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多个刀片靠近所述轴线的一端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刀片包括:刀刃,位于所述刀片的外缘;刀背,位于所述刀片的内缘;上滑动面,连接所述刀刃的一端与所述刀背的一端,所述上滑动面用于与所述凹槽抵接;下滑动面,连接所述刀刃的另一端与所述刀背的另一端,所述下滑动面用于与所述连接部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刀刃包括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所述第一刀刃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刀刃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进一步地,所述刀背包括第一刀背和第二刀背,所述上滑动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滑动面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进一步地,所述顶推件与所述钻杆共轴线设置;其中,所述连接部的厚度随靠近所述轴线而增大,且所述连接部的尺寸与所述凹槽的尺寸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开设有贯通所述连接部的定位槽;所述钻杆的末端沿所述径向方向设置有贯通所述钻杆的定位孔;所述钻头还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设置于所述定位槽和所述定位孔内以限制所述连接部的运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刀片抵接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关于所述轴线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第三接触面。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具有多个,各凹槽之间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钻头还包括容渣槽,与所述凹槽相邻设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钻头包括钻杆、顶推件和多个刀片,其中,凹槽和多个刀片的厚度均随靠近轴线而增大,且凹槽远离轴线的一端的厚度小于多个刀片靠近轴线的一端的厚度。本专利技术通过刀片和凹槽的结构均具有厚度渐变的特性,使得刀片在沿凹槽径向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其卡固于凹槽,有效避免刀片易从钻杆滑离而掉落。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钻杆结构左视图;图2b为图2a在A-A方向的剖视图示意图;图2c为图2b在B-B方向的剖视图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顶推件结构正视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顶推件结构左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钻杆和顶推件装配图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图5a在C-C方向的剖视图示意图;图6b为图5b在D-D方向的剖视图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刀片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顶推件结构俯视图;图9为另一种钻头的凹槽结构图示意图;图10为另一种钻头的刀片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头的容渣槽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钻杆,11-凹槽,12-定位孔,13-容渣槽,14-导渣槽,20-顶推件,21-连接部,211-定位槽,212-第一接触面,213-第二接触面,214-第三接触面,22-底座,30-刀片,31-刀刃,311-第一刀刃,312-第二刀刃,32-刀背,33-上滑动面,34-下滑动面,40-定位销,O'-中心轴线,X-水平对称轴,Y-竖直对称轴,θ-第一刀刃与第二刀刃所形成的夹角,α-上滑动面与下滑动面所形成的夹角,F-施工对象的壁面对第一刀刃所施加的力,F1-力F的水平分力,F2-力F的竖直分力,v-刀片相对连接部第一接触面的速度,v1-速度v的水平分量,v2-速度v的竖直分量,v'-刀片相对凹槽的速度,v1'-速度v'的水平分量,v2'-速度v'的竖直分量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专利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术语“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术语“厚度”表示片状物或者块状物相对的具有较大面积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头,其可作为后锚固工具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钻杆,所述钻杆的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钻杆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钻杆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钻杆;/n顶推件,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底座,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凹槽内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n多个刀片,每个刀片均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连接部相邻,其中,所述多个刀片可在所述连接部的带动下沿所述凹槽运动以突出或收入于所述钻杆;/n其中,所述凹槽和所述多个刀片的厚度均随靠近所述轴线而增大,且所述凹槽远离所述轴线的一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多个刀片靠近所述轴线的一端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钻杆,所述钻杆的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钻杆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钻杆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钻杆;
顶推件,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底座,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凹槽内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
多个刀片,每个刀片均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连接部相邻,其中,所述多个刀片可在所述连接部的带动下沿所述凹槽运动以突出或收入于所述钻杆;
其中,所述凹槽和所述多个刀片的厚度均随靠近所述轴线而增大,且所述凹槽远离所述轴线的一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多个刀片靠近所述轴线的一端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包括:
刀刃,位于所述刀片的外缘;
刀背,位于所述刀片的内缘;
上滑动面,连接所述刀刃的一端与所述刀背的一端,所述上滑动面用于与所述凹槽抵接;
下滑动面,连接所述刀刃的另一端与所述刀背的另一端,所述下滑动面用于与所述连接部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包括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所述第一刀刃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刀刃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文兵刘文文桑冲刘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