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77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端子组件;端子组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凸出形成有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前后间隔设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均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同一对接端子相抵接。由于导电端子设有位于第一接触点后方的第二接触点,此时stub为第二接触点至与之相抵接的对接端子的对接边缘之间的距离,此设计缩短了stub的长度,极大地提升了连接器的SI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高速连接器中,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前端一般向下弯折设置,形成有一个接触点,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抵接,以连接两个连接器。在两个连接器完全对接后,导电端子的接触点至与之相抵接的对接端子的对接边缘之间的距离为stub,stub对连接器的SI性能(信号完整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都是尽可能地缩短stub以提升连接器的SI性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连机器的stub的长度比较大,致使连接器的SI性能较差。因此,亟需一种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缩短连接器的stub的长度,可以极大地提升连接器的SI性能。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凸出形成有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前后间隔设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均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同一对接端子相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连成一接触平面。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形成有凹槽。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绝缘块,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相互连接且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和对接部,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均设置于所述对接部上,所述第一绝缘块成型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所述第一绝缘块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两个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绝缘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绝缘块的端部插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内。优选地,还包括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成型于所述对接部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均外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块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优选地,所述容纳腔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绝缘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绝缘块的端部插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对接槽,所述对接部的前端设置于所述对接槽内,且位于靠近所述对接槽顶壁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柱,当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相匹配的限位孔,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所述限位柱伸入于所述限位孔内。优选地,还包括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金属片套设于所述限位柱上,所述金属片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电路板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当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导电端子发生弹性形变,同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均与对接连接器的同一端子相抵接,由于导电端子设有位于第一接触点后方的第二接触点,此时stub为第二接触点至与之相抵接的对接端子的对接边缘之间的距离,此设计缩短了stub的长度,极大地提升了连接器的SI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连接器未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形成有凹槽);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连成一接触平面);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对接连接器;101、对接端子;1、绝缘本体;11、容纳腔;12、第一滑动槽;13、第二滑动槽;14、限位柱;15、连接凸台;151、连接槽;2、电路板;21、限位孔;3、导电端子;31、对接部;311、第一接触点;312、第二接触点;32、连接部;4、第一绝缘块;41、第一插接滑块;5、第二绝缘块;51、第二插接滑块;6、金属片;61、连接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1、电路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绝缘本体(1);/n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3);/n所述导电端子(3)的前端凸出形成有第一接触点(311)和第二接触点(312),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312)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前后间隔设于所述导电端子(3)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100)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312)均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同一对接端子(101)相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本体(1);
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3);
所述导电端子(3)的前端凸出形成有第一接触点(311)和第二接触点(312),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312)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前后间隔设于所述导电端子(3)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100)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312)均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同一对接端子(101)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312)连成一接触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点(312)之间形成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第一绝缘块(4),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相互连接且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32)和对接部(31),所述第一接触点(311)和所述第二接触点(312)均设置于所述对接部(31)上,所述第一绝缘块(4)成型于所述连接部(32)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有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的两个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动槽(12),所述第一绝缘块(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斌郭荣哲曾晨辉陈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