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9555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包括导弹联装模块、导弹发射架以及车载发控电缆,导弹联装模块上设置有联装架电缆,联装架电缆采用一拖四结构模式,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头,所述车载发控电缆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座;矩形连接器插座安装在发射架架体的上部,矩形连接器插头安装在导弹联装架的下部,当导弹联装模块安装在导弹发射架上时,矩形连接器插头能够匹配插接在矩形连接器插座上,实现了大直径导弹发射电缆的快速插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完成联装模块与发射架结构装填的同时完成电气插头连接,节约了装填时间,提高了装填效率,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射装置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导弹联装模块向导弹发射架装填连接结构和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防空导弹是指由地面、舰船或者潜艇发射,拦截空中目标的导弹,西方也称之为面空导弹。由于大多数空中目标速度高、机动性大,故防空导弹绝大多数为轴对称布局,动力装置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也可以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式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冲压发动机。车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射装置受总重的限制装载的导弹数量有限,为达到抗饱和攻击的能力,武器系统通常配置运输装填车适时为发射装置进行导弹的装填补充。通常的做法是将单发导弹逐一向发射装置上的导弹发射架装填,或将若干发导弹联装成一个导弹联装模块集中向导弹发射架装填。无论是哪种方法,导弹装填至发射架后需要将发射电缆从发射装置逐一敷设连接至每发导弹,由于导弹的联装相对紧凑,发射电缆直径较大,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装填效率,制约作战效能。专利文献CN205980935U公开了一种导弹装填装置,它包括载弹导轨、手摇驱动装置、推弹小车、调平支撑装置和车架,所述的推弹小车滑动安装在载弹导轨上,且推弹小车由安装在载弹导轨端部的手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的车架安装在调平支撑装置上,所述的载弹导轨安装在车架上,但该设计仍然不能解决导弹装填时大直径电缆连接时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br>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包括导弹联装模块、导弹发射架以及车载发控电缆;所述导弹联装模块上设置有联装架电缆;所述导弹联装模块安装在导弹发射架上且所述联装架电缆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与车载发控电缆连接。优选地,所述导弹联装模块包括导弹联装架以及导弹发射筒;所述导弹发射筒安装在导弹联装架上,所述导弹发射筒与联装架电缆连接。优选地,所述联装架电缆采用一拖四结构模式,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头、第一成品电缆以及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所述第一成品电缆的两端分别与矩形连接器插头、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连接,所述圆形连接器插头与导弹发射筒连接。优选地,所述导弹发射架包括发射架架体以及多个定位销座;所述多个定位销座安装在发射架架体上,所述导弹联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定位销孔座,当所述导弹联装模块安装在导弹发射架上时,所述多个定位销座与多个定位销孔座匹配安装。优选地,所述定位销孔座上设置有活节螺栓,所述定位销座延伸出U型支撑台,当所述导弹联装模块安装在导弹发射架上时,所述活节螺栓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定位销孔座上,所述活节螺栓的另一端能够锁紧安装在U型支撑台上。优选地,所述定位销座的数量为4个,所述4个定位销座在发射架架体上呈正方形布置,依次包括大销、纵向菱形销、横向菱形销以及小销。优选地,所述车载发控电缆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座、第二成品电缆以及第二圆形连接器插头;所述第二成品电缆的两端分别与矩形连接器插座、第二圆形连接器插头连接;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座安装在发射架架体上,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安装在导弹联装架上,当所述导弹联装模块安装在导弹发射架上时,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能够匹配安装在矩形连接器插座上。优选地,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固定安装在导弹联装架上,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座活动安装在发射架架体上且存在一定的浮动间隙,所述浮动间隙为0.25mm-0.75mm。优选地,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上设置有两个导向销,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座上设置有两个导向销孔,所述两个导向销孔能够引导两个导向销匹配安装在两个导向销孔里。优选地,所述大销、纵向菱形销、横向菱形销、小销上分别设置有的头部且头部都为锥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导弹联装模块在技术厂房完成导弹联装以及发控电缆连接,省略了装填时间,导弹联装模块与发射架之间电气通过矩形框架连接器连接,在完成联装模块与发射架结构装填时也能够快速完成电气插头连接,节约装填时间,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提高了装填效率。2、本专利技术导弹联装模块与发射架之间机械连接通过定位销定位、活节螺栓连接,便捷可靠,提高了连接的牢固性。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大销、纵向菱形销、横向菱形销、小销上分别设置有的头部且头部都为锥状结构,在装填时能够起到导引的作用,提高装填的速度。4、本专利技术中矩形连接器插座活动安装在发射架架体上且存在一定的浮动间隙,能够保证插接过程中顺利插合,能够提高装填效率。5、本专利技术中联装架电缆都采用一拖四电缆结构并通过矩形插头安装在相匹配的矩形插座上实现连接,简化了电缆装填的程序,提升了安装效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弹联装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导弹发射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导弹联装模块安装到导弹发射架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导弹联装模块1导弹联装架11定位销孔座112导弹发射架2导弹发射筒12矩形连接器插头131大销3联装架电缆13第一成品电缆132纵向菱形销4发射架架体21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133横向菱形销5定位销座22U型支撑台221小销6矩形连接器插座3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如图1-4所示,包括导弹联装模块1、导弹发射架2以及车载发控电缆,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上设置有联装架电缆13,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安装在导弹发射架2上且所述联装架电缆13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与车载发控电缆连接。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联装架电缆13采用一拖四结构模式,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头131、第一成品电缆132以及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133,所述第一成品电缆132的两端分别与矩形连接器插头131、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133连接,所述圆形连接器插头与导弹发射筒12连接;所述车载发控电缆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座31、第二成品电缆以及第二圆形连接器插头,所述第二成品电缆的两端分别与矩形连接器插座31、第二圆形连接器插头连接;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座31安装在发射架架体21的上部,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131安装在导弹联装架11的下部,当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安装在导弹发射架2上时,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131能够匹配安装插接在矩形连接器插座31上,实现了大直径导弹发射电缆的快速插接,提高了装填效率。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所述矩形连接器插头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弹联装模块(1)、导弹发射架(2)以及车载发控电缆;/n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上设置有联装架电缆(13);/n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安装在导弹发射架(2)上且所述联装架电缆(13)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与车载发控电缆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弹联装模块(1)、导弹发射架(2)以及车载发控电缆;
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上设置有联装架电缆(13);
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安装在导弹发射架(2)上且所述联装架电缆(13)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与车载发控电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包括导弹联装架(11)以及导弹发射筒(12);
所述导弹发射筒(12)安装在导弹联装架(11)上,所述导弹发射筒(12)与联装架电缆(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装架电缆(13)采用一拖四结构模式,包括矩形连接器插头(131)、第一成品电缆(132)以及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133);
所述第一成品电缆(132)的两端分别与矩形连接器插头(131)、第一圆形连接器插头(133)连接,所述圆形连接器插头与导弹发射筒(1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弹发射架(2)包括发射架架体(21)以及多个定位销座(22);
所述多个定位销座(22)安装在发射架架体(21)上,所述导弹联装架(11)上设置有多个定位销孔座(112),当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安装在导弹发射架(2)上时,所述多个定位销座(22)与多个定位销孔座(112)匹配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导弹发射架装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销孔座(112)上设置有活节螺栓,所述定位销座(22)延伸出U型支撑台(221),当所述导弹联装模块(1)安装在导弹发射架(2)上时,所述活节螺栓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元春解强齐可鑫陈志清王旭烽韩锐范文晶汤日佳李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