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74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包括分别和控制单元U1相连接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和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包括相并联的燃气传感器S1和电容C2,燃气传感器S1的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2端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燃气检测的基础上,增加防误报检测电路,对燃气泄漏进行准确报警,防止误报警发生,使用户能够对燃气泄漏状态进行准确判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天然气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天然气汽车和家庭取暖、烹饪使用。天然气作为一种可燃气体能源,一旦发生泄漏,若未能及时发现,将酿成火灾事故,危害财产和生命安全。目前市面上所售的燃气泄漏报警器,在日常使用中会频繁出现没有气体泄漏也报警的状况,导致用户无法准确区分燃气泄漏报警器报警时,燃气是否真正泄漏,使用户对燃气泄漏状态进行准确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在燃气检测的基础上,增加防误报检测电路,对燃气泄漏进行准确报警,防止误报警发生,使用户对燃气泄漏状态进行准确判断。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包括分别和控制单元U1相连接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和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所述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包括相并联的燃气传感器S1和电容C2,燃气传感器S1的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2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和电路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压保护组件;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1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还通过第二电压保护组件与电路地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VDD端口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与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与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0端口和VDD端口接电路地。进一步,所述的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包括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1的正极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指示灯LED1的负极通过电阻R6与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连接。进一步,所述的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包括三极管Q1和二极管D1;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7与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相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供电电压、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路输出端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路地。进一步,所述的控制单元U1的PAD0端口与电路地之间并联有电容C5以及相串联的电阻R4和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串联有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的电阻R3。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电压保护组件为相并联的电容C3和电阻R1。进一步,所述的第二电压保护组件为相并联的电容C4和电阻R2。进一步,所述的三极管Q1为NPN三极管。进一步,所述的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8与供电电压相连接。进一步,所述的控制单元U1的VDD端口通过电容C1接电路地。进一步,所述的燃气传感器S1的型号为TGS26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包括分别和控制单元U1相连接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和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包括相并联的燃气传感器S1和电容C2,燃气传感器S1的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2端口相连接。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采用5V直流电源供电,通过防误报检测电路可检测可燃气体泄漏状态。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开始工作时,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为加热丝引脚,在两分钟内让加热丝预热;预热完成后,燃气传感器S1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当室内可燃气体浓度上升时,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电阻值迅速减小,使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电压迅速升高;控制单元U1检测到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的电压,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电压以及供电电压,经过防误报判断后,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输出指定泄漏报警信息至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本技术在控制单元U1与燃气传感器S1之间设置防误报检测电路,控制单元U1根据与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连接的端口来判断燃气传感器探测的具体燃气泄漏状态。控制单元U1通过AD采样来检测误报状态和当前燃气泄漏状态,经过防误报判断后,通过PT0端口输出相应方波信号即燃气泄漏状态。本技术在燃气检测的基础上,增加防误报检测电路,对燃气泄漏进行准确报警,防止误报警情况的发生,使用户对燃气泄漏状态进行准确判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其中,1为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2为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3为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参见图1和图2,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包括分别和控制单元U1相连接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1、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和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所述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1包括相并联的燃气传感器S1和电容C2,燃气传感器S1的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2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和电路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压保护组件;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1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还通过第二电压保护组件与电路地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VDD端口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与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与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0端口和VDD端口接电路地。进一步,所述的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包括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1的正极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指示灯LED1的负极通过电阻R6与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连接。进一步,所述的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包括三极管Q1和二极管D1;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7与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相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供电电压、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路输出端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路地。进一步,所述的控制单元U1的PAD0端口与电路地之间并联有电容C5以及相串联的电阻R4和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串联有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的电阻R3。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电压保护组件为相并联的电容C3和电阻R1。进一步,所述的第二电压保护组件为相并联的电容C4和电阻R2。具体的,防误报燃气泄漏检测电路中供电电压采用5V直流电源供电,通过燃气传感器S1,检测可燃气体泄漏状态;通过控制单元U1,燃气传感器S1,电阻R1,电容C3组成可燃气体传感器加热丝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可燃气体传感器加热丝状态;通过控制单元U1,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组成供电电压检测电路,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和控制单元U1相连接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1)、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和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n所述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1)包括相并联的燃气传感器S1和电容C2,燃气传感器S1的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2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和电路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压保护组件;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1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还通过第二电压保护组件接电路地;/n控制单元U1的VDD端口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与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与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0端口和VDD端口接电路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和控制单元U1相连接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1)、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和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
所述的防误报检测电路模块(1)包括相并联的燃气传感器S1和电容C2,燃气传感器S1的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与供电电压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2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1引脚和电路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压保护组件;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与控制单元U1的PAD1端口相连接,燃气传感器S1的第2引脚还通过第二电压保护组件接电路地;
控制单元U1的VDD端口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与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T0端口与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相连接;控制单元U1的PAD0端口和VDD端口接电路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示灯显示电路模块(2)包括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1的正极与供电电压相连接,指示灯LED1的负极通过电阻R6与控制单元U1的PAD3端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误报的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燃气体泄漏状态信号输出电路模块(3)包括三极管Q1和二极管D1;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7与控制单元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松涛李炯亮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泰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