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468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与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换热芯体上方的上封体和与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换热芯体下方的下封体;换热芯体包括隔板、翅片及盖板;翅片为波纹形板,每个波峰与波谷的截面为梯形,翅片与隔板及盖板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流体流动的通道,通道分为交替分布设置的冷相通道与热相通道;上封体的一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室,气液流体通过不同通道进入热相通道;本申请通过改变翅片的形状与各通道之间的冷热属性,增加了冷热流体的接触面积,且通过流体的气液分离,有效解决了换热器中存在的热相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相互干扰的问题,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翅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板翅式换热器通常由隔板、翅片、封条以及导流片组成,在相邻两隔板间放置翅片、导流片以及封条组成一夹层,称为通道。流体流经通道时,流体主要与翅片和隔板发生热交换。板翅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等特点,与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其传热效率提高20-30%,成本可降低50%,现已广泛应用于空气分离、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进入换热器的换热流体为气液两相流的时候,气液两相流动相互干扰,其中,气化的换热流体容易阻碍液体流体流动,从而容易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造成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稳定,进而影响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而现有技术常采用气液分离器与换热器相结合来解决该问题,但是气液分离器与换热器连接管路往往有较长管程,会显著增加两相流的压降。此外,增设气液分离器显著增加了设备及加工成本。因此,如何降低气液两相流动时的相互干扰,提高流体与翅片的换热能力,从而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翅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减少气液两相流动时的相互干扰,提高流体与翅片的换热能力,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与所述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上方的上封体和与所述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下方的下封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隔板、翅片及盖板,所述隔离板的两侧设置有可以将所述芯体两侧边缘包裹的凸棱,所述凸棱垂直于所述隔离板;所述翅片为波纹形板,每个波峰与波谷的截面为梯形,波峰、波谷关于中心对称;相邻两层所述翅片以两者之间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相邻两层所述翅片之间通过所述隔板分隔,所述换热芯体的上端与下端分别通过所述盖板与隔板密封;所述翅片与所述隔板及所述盖板接触的部位密封,所述翅片与所述隔板及所述盖板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通道分为冷相通道与热相通道,所述冷相通道与热相通道交替分布设置。所述上封体的一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室,所述气液分离室的外侧连接有第一流体入口管;所述气液分离室的内侧上下部分别连接有气体导向通道与液体导向通道,所述气体导向通道与若干个所述热相通道连通,所述液体导向通道与剩余所述热相通道连通;与气体导向通道连通的热相通道数量优选为剩余所述热相通道数量的1/4。所述下封体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流体入口管,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管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冷相通道连通。所述上封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出管,所述第二导出管与所述冷相通道的出口连通,另一侧连通有第二流体出口管。所述下封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出管,所述第一导出管与所述热相通道的出口连通,另一侧连通有第一流体出口管。优选的,所述翅片与所述隔板及所述盖板接触的部位通过焊接密封。优选的,所述冷相通道与热相通道内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液体导向通道的数量与所述翅片的数量相同,所述导流管的数量与所述翅片的数量相同。优选的,所述气体导向通道与靠近所述气液分离室的所述热相通道连通。优选的,所述隔板的凸棱与所述翅片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优选的,所述下封体的一侧设置有导流仓,所述导流仓的外侧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管,所述导流仓的内侧连通所述导流管。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申请中的翅片为波纹形板,每个波峰与波谷的截面为梯形,相邻波峰与波谷形成了交替分布设置的冷相通道与热相通道,且每个通道与相邻的四个通道的冷热属性是不同的,从而增加了冷热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本申请的上下封体是可拆卸连接的,降低了后期维护的难度;流体在进入换热器之前,会经气液分离室实现气液分离,气体流体通过气体导向通道进入热相通道,而液体流体通过液体导向通道进入热相通道,实现了流体的气液分离,有效解决了换热器中存在的热相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相互干扰的问题,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保证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而提升换热系统的整体换热效果,有利于广泛地应用,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换热芯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隔板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翅片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翅片俯视图。其中,11为第一流体入口管,12为第二流体入口管,13为第一流体出口管,14为第二流体出口管,2为换热芯体,21为隔板,22为翅片,23为盖板,24为热相通道,25为冷相通道,3为上封体,31为气液分离室,32为液体导向通道,33为气体导向通道,34为第二导出管,4为下封体,41为导流仓,42为导流管,43为第一导出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8,本技术提供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2、与换热芯体2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换热芯体2上方的上封体3和与换热芯体2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换热芯体2下方的下封体4;换热芯体2包括隔板21、翅片22及盖板23,隔板21的两侧设置有可以将换热芯体2两侧边缘包裹的凸棱,凸棱垂直于隔离板21;翅片22为波纹形板,每个波峰与波谷的截面为梯形,相邻两层翅片22以两者之间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梯形的截面增加了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相邻两层翅片22之间通过隔板21分隔,换热芯体2的上端与下端分别通过盖板23与隔板21密封;翅片22与隔板21及盖板23接触的部位通过焊接密封,通过焊接密封保证翅片与隔板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隔板21的凸棱与翅片22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保证换热芯体中各通道的密封性。翅片22与隔板21及盖板23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流体流动的通道,通道分为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交替分布设置;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内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增大了冷热流体之间的流动性和接触面积,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上封体3的一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室31,气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换热芯体(2)、与所述换热芯体(2)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2)上方的上封体(3)和与所述换热芯体(2)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2)下方的下封体(4);/n所述换热芯体(2)包括隔板(21)、翅片(22)及盖板(23),所述隔板(21)的两侧设置有可以将所述换热芯体(2)两侧边缘包裹的凸棱,所述凸棱垂直于所述隔板(21);所述翅片(22)为波纹形板,每个波峰与波谷的截面为梯形,且波峰、波谷关于中心对称;相邻两层所述翅片(22)以两者之间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相邻两层所述翅片(22)之间通过所述隔板(21)分隔,所述换热芯体(2)通过所述盖板(23)与隔板(21)四周密封;所述翅片(22)与所述隔板(21)及所述盖板(23)接触的部位密封,所述翅片(22)与所述隔板(21)及所述盖板(23)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通道分为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所述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交替分布设置;/n所述上封体(3)的一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室(31),所述气液分离室(31)的外侧连接有第一流体入口管(11);所述气液分离室(31)的内侧上下部分别连接有气体导向通道(33)与液体导向通道(32),所述气体导向通道(33)与若干个所述热相通道(24)连通,所述液体导向通道(32)与剩余所述热相通道(24)连通;/n所述下封体(4)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流体入口管(12),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管(12)连通有导流管(42),所述导流管(42)与所述冷相通道(25)连通;/n所述上封体(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出管(34),所述第二导出管(34)与所述冷相通道(25)的出口连通,另一侧连通有第二流体出口管(14);/n所述下封体(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出管(43),所述第一导出管(43)与所述热相通道(24)的出口连通,另一侧连通有第一流体出口管(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换热芯体(2)、与所述换热芯体(2)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2)上方的上封体(3)和与所述换热芯体(2)可拆卸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2)下方的下封体(4);
所述换热芯体(2)包括隔板(21)、翅片(22)及盖板(23),所述隔板(21)的两侧设置有可以将所述换热芯体(2)两侧边缘包裹的凸棱,所述凸棱垂直于所述隔板(21);所述翅片(22)为波纹形板,每个波峰与波谷的截面为梯形,且波峰、波谷关于中心对称;相邻两层所述翅片(22)以两者之间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相邻两层所述翅片(22)之间通过所述隔板(21)分隔,所述换热芯体(2)通过所述盖板(23)与隔板(21)四周密封;所述翅片(22)与所述隔板(21)及所述盖板(23)接触的部位密封,所述翅片(22)与所述隔板(21)及所述盖板(23)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通道分为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所述冷相通道(25)与热相通道(24)交替分布设置;
所述上封体(3)的一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室(31),所述气液分离室(31)的外侧连接有第一流体入口管(11);所述气液分离室(31)的内侧上下部分别连接有气体导向通道(33)与液体导向通道(32),所述气体导向通道(33)与若干个所述热相通道(24)连通,所述液体导向通道(32)与剩余所述热相通道(24)连通;
所述下封体(4)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流体入口管(12),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管(12)连通有导流管(42),所述导流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光杨月云
申请(专利权)人:周口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