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715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包括本体组件和消音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由外壳、进气管和出气管组成,所述进气管位于外壳的左侧,所述出气管位于外壳的右侧,所述消音组件由数量为两个的导流管与扣合装置和若干个所述隔板与吸音装置组成,若干个所述隔板位于外壳的内壁上下侧之间,所述隔板与隔板之间和隔板与外壳之间均形成空腔室,两个所述导流管分别位于外壳的内壁左右侧且贯穿隔板,所述吸音装置位于外壳与隔板之间和隔板与隔板之间,所述扣合装置位于导流管的外侧且处于隔板的内部。该可消音的进气系统,解决了普通的进气系统消音装置,在消音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对气流进行降噪且灵活性差并不方便维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气系统
,具体为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进气系统由空气滤清器、空气流量计、进气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体、附加空气阀、怠速控制阀、谐振腔、动力腔和进气歧管等组成,进气系统的主要功用是为发动机输送清洁、干燥、充足而稳定的空气以满足发动机的需求,避免空气中杂质及大颗粒粉尘进入发动机燃烧室造成发动机异常磨损,进气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降低噪声,进气噪声不仅影响整车通过噪声,而且影响车内噪声,这对乘车舒适性有着很大的影响。现有的进气系统进行消音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两管道构成声波波长的一般与空腔室配合进行消音,消音方式较简易,其声音虽能得以降低,但噪音还是有那么大,其效果并不佳,且消音室内部构件大都是刚性一体式的,灵活性较差,在内部出现瑕疵时,需要强力破坏才能进行维护,使用效果并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解决了普通的进气系统消音装置,在消音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对气流进行降噪且灵活性差并不方便维护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包括本体组件和消音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由外壳、进气管和出气管组成,所述进气管位于外壳的左侧,所述出气管位于外壳的右侧,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导流管与扣合装置和若干个隔板与吸音装置,若干个所述隔板位于外壳的内壁上下侧之间,所述隔板与隔板之间和隔板与外壳之间均形成空腔室,两个所述导流管分别位于外壳的内壁左右侧且贯穿隔板,所述吸音装置位于外壳与隔板之间和隔板与隔板之间,所述扣合装置位于导流管的外侧且处于隔板的内部。进一步,所述进气管、出气管和导流管与外壳连接处均设置有螺纹连接头,进气管、出气管和导流管均与外壳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导流管由上导音壳、下导音壳和若干个导流板组成,所述上导音壳与下导音壳通过螺栓连接,若干个所述导流板位于上导音壳与下导音壳之间且导流板朝向出气管方向,所述上导音壳与下导音壳外部均开设有导音孔。进一步,两个所述导流管的长度相同且呈上下错位分布在外壳内部,所述导流管远离外壳的一端与隔板连接。进一步,所述吸音装置由卡位板和吸音板构成,所述卡位板位于隔板左右侧和外壳内壁左右侧,所述吸音板位于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和隔板与外壳之间。进一步,所述卡位板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吸音板左右侧均设置有T形头,所述吸音板与卡位板卡接。进一步,所述扣合装置由吻合板和卡位块组成,靠近外壳内壁左右侧的两个所述隔板内部均开设有卡位槽,所述吻合板位于隔板的内部且处于导流管的外部,所述卡位块位于吻合板的上下侧且处于卡位槽内,所述吻合板与隔板卡接。进一步,所述外壳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螺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在消音装置与进气系统连接使用时,将进气管和出气管与外壳拧紧连接,再将吻合板从隔板内抽出,导流管组装好后放置至隔板内部,形成错位分布,同时导流管与外壳拧紧连接后,将吻合板卡合上,对导流管进行固定,使气流导通,同时可将吸音板顺着卡位块卡入,放置在两个导流管之间即可完成消音装置的安装,其连接方式较灵活,在拆卸时也只需抽出吻合板和消音板并拧出导流管即可,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拆装和维护。2、在消音装置使用时,气流从进气管导入并通过内部的导流板,且导流板朝向出气管方向,气流在各导流板之间流通,形成涡流,可降低中心部位的压力达到消音降噪的效果,且导流管外部开设有导气孔,气流在导流板内流通时可从导气孔流出,使声波在空腔室内反射抵消达到消音的效果,同时声波传出在空腔室内时,会通过吸音板,吸音板可在气流流动过程中进行阻性消音,使噪音得到进一步的降低,使得气流从出气管流出后的噪音得到有效的降低,使进气系统的消音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扣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壳,11、上壳体,12、下壳体,2、进气管,3、出气管,4、导流管,41、上导音壳,42、下导音壳,43、导流板,5、扣合装置,51、吻合板,52、卡位块,6、隔板,7、吸音装置,71、卡位板,72、吸音板,8、空腔室,9、密封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参照图1-3所示,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包括:本体组件,本体组件由外壳1、进气管2和出气管3组成,进气管2位于外壳1的左侧,出气管3位于外壳1的右侧,进气管2、出气管3和导流管4与外壳1连接处均设置有螺纹连接头,进气管2、出气管3和导流管4均与外壳1螺纹连接。进一步,外壳1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组成,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9,密封垫片9可在壳体连接时进行密封,防止气流的溢出导致消音箱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通过螺栓连接。消音组件,消音组件由数量为两个的导流管4与扣合装置5和若干个隔板6与吸音装置7组成,若干个隔板6位于外壳1的内壁上下侧之间,隔板6与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外壳1之间均形成空腔室8,两个导流管4分别位于外壳1的内壁左右侧且贯穿隔板6,导流管4由上导音壳41、下导音壳42和若干个导流板43组成,上导音壳41与下导音壳42通过螺栓连接,若干个导流板43位于上导音壳41与下导音壳42之间且导流板43朝向出气管3方向,上导音壳41与下导音壳42外部均开设有导音孔,两个导流管4的长度相同且呈上下错位分布在外壳1内部,导流管4远离外壳1的一端与隔板6连接,吸音装置7位于外壳1与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隔板6之间,扣合装置5位于导流管4的外侧且处于隔板6的内部,扣合装置5由吻合板51和卡位块52组成,靠近外壳1内壁左右侧的两个隔板6内部均开设有卡位槽,吻合板51位于隔板6的内部且处于导流管4的外部,卡位块52位于吻合板51的上下侧且处于卡位槽内,吻合板51与隔板6卡接。进一步,吸音装置7由卡位板71和吸音板72构成,卡位板71位于隔板6左右侧和外壳1内壁左右侧,吸音板72位于两个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外壳1之间,卡位板71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吸音板72左右侧均设置有T形头,吸音板72与卡位板71卡接。具体工作原理:在消音装置与进气系统连接使用时,将进气管2和出气管3与外壳1拧紧连接,再将吻合板51从隔板6内抽出,导流管4组装好后放置至隔板6内部,形成错位分布,同时导流管4与外壳1拧紧连接后,将吻合板51卡合上,对导流管4进行固定,使气流导通,同时可将吸音板72顺着卡位块71卡入,放置在两个导流管4之间即可完成消音装置的安装,其连接方式较灵活,在拆卸时也只需抽出吻合板51和消音板72并拧出导流管4即可,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拆装和维护,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由外壳(1)、进气管(2)和出气管(3)组成,所述进气管(2)位于外壳(1)的左侧,所述出气管(3)位于外壳(1)的右侧;/n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导流管(4)与扣合装置(5)和若干个隔板(6)与吸音装置(7),若干个所述隔板(6)位于外壳(1)的内壁上下侧之间,所述隔板(6)与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外壳(1)之间均形成空腔室(8),两个所述导流管(4)分别位于外壳(1)的内壁左右侧且贯穿隔板(6),所述吸音装置(7)位于外壳(1)与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隔板(6)之间,所述扣合装置(5)位于导流管(4)的外侧且处于隔板(6)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由外壳(1)、进气管(2)和出气管(3)组成,所述进气管(2)位于外壳(1)的左侧,所述出气管(3)位于外壳(1)的右侧;
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导流管(4)与扣合装置(5)和若干个隔板(6)与吸音装置(7),若干个所述隔板(6)位于外壳(1)的内壁上下侧之间,所述隔板(6)与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外壳(1)之间均形成空腔室(8),两个所述导流管(4)分别位于外壳(1)的内壁左右侧且贯穿隔板(6),所述吸音装置(7)位于外壳(1)与隔板(6)之间和隔板(6)与隔板(6)之间,所述扣合装置(5)位于导流管(4)的外侧且处于隔板(6)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出气管(3)和导流管(4)与外壳(1)连接处均设置有螺纹连接头,进气管(2)、出气管(3)和导流管(4)均与外壳(1)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消音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4)由上导音壳(41)、下导音壳(42)和若干个导流板(43)组成,所述上导音壳(41)与下导音壳(42)通过螺栓连接,若干个所述导流板(43)位于上导音壳(41)与下导音壳(42)之间且导流板(43)朝向出气管(3)方向,所述上导音壳(41)与下导音壳(42)外部均开设有导音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索乐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