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渗水利防洪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6949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属于水利建设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水井与第二水井,第一水井与第二水井通过斜管连通,第二水井内设置有水管,所述第二水井内设置有垃圾收集篮,所述垃圾收集篮设置于协管与第二水井连通处的下方,所述第二水井上设置有牵引垃圾收集篮沿第二水井升降的牵引机构,所述垃圾收集篮上设置有供水管穿过的第一通口。使用此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可以清理水井内的杂物,避免杂物累积堵塞水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渗水利防洪堤
本技术涉及水利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
技术介绍
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611007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包括堤坝主体,堤坝主体的倾斜面上开设第一水井,堤坝主体的水平面上开设竖向的第二水井,第一水井内底部设有网,堤坝主体内设有斜管,与第一水井相连的斜管一端高度高于与第二水井相连的斜管的另一端,第一水井的一侧中下部设有数个通孔,第二水井的外部设有泵,泵连接水管,水管位于第二水井内。该技术能够第一水井中设置有网,能够将与水混合的杂物拦截,但是在网使用过久后,其上方会沉积大量杂物,可能会水井堵塞而无法通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具有便于清理杂物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包括第一水井与第二水井,第一水井与第二水井通过斜管连通,第二水井内设置有水管,所述第二水井内设置有垃圾收集篮,所述垃圾收集篮设置于斜管与第二水井连通处的下方,所述第二水井上设置有牵引垃圾收集篮沿第二水井升降的牵引机构,所述垃圾收集篮上设置有供水管穿过的第一通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水井内的水和杂物通过斜管流入至垃圾收集篮内,清理杂物时,操作牵引机构,牵引机构将垃圾收集篮拉起,从而使得水仍然位于第二水井内,而垃圾则位于垃圾收集篮内被拉起,在垃圾收集篮上升至第二水井的井口处,工作人员即可将垃圾收集篮内的垃圾清理,从而避免杂物累积至第一水井与第二水井内,造成第一水井与第二水井的堵塞。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垃圾收集篮上设置有连接篮,所述连接篮上设置有与斜管连通的进料口,所述连接篮上设置有供水管穿过的第二通口;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绳与辊轴,所述第二水井的井口处设置有支撑架,所述辊轴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连接篮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设于辊轴上后与辊轴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制动辊轴的制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提升垃圾收集篮时,转动辊轴,辊轴转动时将牵引绳收纳至辊轴上;辊轴再牵引连接篮上升,由于连接篮与垃圾收集篮连接,使得连接篮拉动垃圾收集篮上升,在垃圾收集篮与连接篮移动至第二水井的井口处时,操作制动件,使得辊轴不再转动,则此时垃圾收集篮与连接篮固定至第二水井的井口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制动件包括插杆、齿块与齿环,所述插杆与支撑架滑动连接,所述齿块设置于插杆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齿环同轴设置于辊轴上,所述齿环可与齿块啮合,所述插杆滑动后以使齿块与齿环卡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辊轴转动后,将插杆向下滑动,使得插杆上的齿块与辊轴上的齿环啮合,此时齿块即可防止齿环转动,则与齿环连接的辊轴也不会转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杆远离齿块的一端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拉动插杆朝靠近辊轴的方向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需要齿块与齿环啮合时,将把手朝远离支撑架的方向拉动,此时弹簧呈拉伸状态;在需要齿块与齿环啮合时,直接松开把手,弹簧恢复弹性带动把手与插杆朝靠近辊轴的方向移动,即可实现齿块与齿环的啮合。通过弹簧的设置,可以不必工作人员移动插杆至靠近辊轴的位置,方便快捷。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辊轴上同轴设置有两个挡环,所述牵引绳绕设于两个挡环之间,所述齿环设置于挡环与支撑架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环的设置,可以将牵引绳与齿环分隔,避免牵引绳在转动的同时,牵引绳会摞动至齿环处,影响齿环与齿块的啮合。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管设置于靠近第二水井内侧壁的位置,所述第二水井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卡环,多个所述卡环将水管卡接至第二水井的内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环的设置,可以将水管卡接至第二水井的内侧壁上,避免水管在第二水井内晃动而影响到垃圾收集篮的移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篮与垃圾收集篮铰接,所述进料口开口边缘的设置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用于连接垃圾收集篮与连接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篮与垃圾收集篮铰接的设置,可以在连接篮与垃圾收集篮移动至第二水井的井口处时,将连接篮打开,即可便于人工清理杂物,在连接篮与垃圾收集篮在第二水井内移动时,只需将连接绳捆绑至连接篮或垃圾收集篮上即可实现二者的固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一、通过垃圾收集篮可升降的设置,可以将杂物与水通过斜管倒入至垃圾收集篮内,再驱动垃圾收集篮上升后,即可将杂物清理掉,避免杂物累积在第一水井、第二水井与斜管内导致第一水井、第二水井与斜管的堵塞;二、通过制动件的设置,直接将把手拉起,即可使得辊轴处于可转动状态,松开把手,弹簧带动插杆上的齿块插入至齿环上,即可实现辊轴的制动。方便快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展示制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连接篮与垃圾收集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堤坝主体;11、第一水井;12、斜管;13、第二水井;131、卡环;2、水管;21、水泵;3、垃圾收集篮;31、连接篮;311、第二通口;32、连接绳;33、第一通口;4、牵引机构;41、牵引绳;42、辊轴;421、挡环;422、曲柄;5、支撑架;51、第一支杆;52、第二支杆;61、插杆;611、把手;62、齿块;63、齿环;7、弹簧;8、进料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包括堤坝主体1,堤坝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水井11与第二水井13,第一水井11与第二水井13之间通过斜管12相互连通。第二水井13内设置有水管2,水管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水井13的内底壁,水管2的另一端连接有水泵21。第二水井1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卡环131,多个卡环131卡接至水管2的外侧壁,将水管2固定至第二水井13的内侧壁上。参照图2与图3,第二水井13内设置有可升降的垃圾收集篮3,垃圾收集篮3上铰接有连接篮31,连接篮31与垃圾收集篮3呈对称设置于第二水井13内。垃圾收集篮3上设置有第一通口33,连接篮31上设置有第二通口311,在连接篮31与垃圾收集篮3抵接时,第一通口33与第二通口31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可供水管2通过。连接篮上设置有与斜管12连通的进料口8,当垃圾收集篮3移动至第二水井13的内底壁时,进料口8与斜管12远离第一水井11的一端相对。垃圾收集篮3或连接篮31上设置有连接绳32,以连接绳32设置于连接篮31上为例,连接绳32的一端连接至连接篮31上时,连接绳32的另一端可拴紧至垃圾收集篮3上,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第二水井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包括第一水井(11)与第二水井(13),第一水井(11)与第二水井(13)通过斜管(12)连通,第二水井(13)内设置有水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井(13)内设置有垃圾收集篮(3),所述垃圾收集篮(3)设置于斜管(12)与第二水井(13)连通处的下方,所述第二水井(13)上设置有牵引垃圾收集篮(3)沿第二水井(13)升降的牵引机构(4),所述垃圾收集篮(3)上设置有供水管(2)穿过的第一通口(3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渗水利防洪堤,包括第一水井(11)与第二水井(13),第一水井(11)与第二水井(13)通过斜管(12)连通,第二水井(13)内设置有水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井(13)内设置有垃圾收集篮(3),所述垃圾收集篮(3)设置于斜管(12)与第二水井(13)连通处的下方,所述第二水井(13)上设置有牵引垃圾收集篮(3)沿第二水井(13)升降的牵引机构(4),所述垃圾收集篮(3)上设置有供水管(2)穿过的第一通口(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渗水利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篮(3)上设置有连接篮(31),所述连接篮(31)上设置有与斜管(12)连通的进料口(8),所述连接篮(31)上设置有供水管(2)穿过的第二通口(311);所述牵引机构(4)包括牵引绳(41)与辊轴(42),所述第二水井(13)的井口处设置有支撑架(5),所述辊轴(42)与支撑架(5)转动连接,所述牵引绳(41)的一端与连接篮(31)连接,所述牵引绳(41)的另一端绕设于辊轴(42)上后与辊轴(42)连接,所述支撑架(5)上设置有用于制动辊轴(42)的制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渗水利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件包括插杆(61)、齿块(62)与齿环(63),所述插杆(61)与支撑架(5)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学彬李磊宋扬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宇硕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