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689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包括台架(1),台架(1)上依次设有第一上油机构(2),第二上油机构(3)和第三上油机构(4),上油机构下方放置油槽(5),油槽(5)的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分别连接进油管(6)和出油管(7),进油管(6)和出油管(7)连接油箱(8);油箱(8)内设置加热装置(85)和滤网(83),顶部设有液位计(84)。芳纶丝(10)依次绕经第一上油机构(2)的第一辊筒(221),第二上油机构(3)的第二辊筒和第三上油机构的第三辊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工艺简单,上油效率高,可以充分避免油飞溅,环保节约,获得高质量最终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
本技术涉及芳纶纺丝
,具体为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
技术介绍
对位芳纶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性能的纤维,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土木结构工程、航天航空、几点、建筑、汽车体育用品等多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随着国内对位芳纶纺丝工艺的不断成熟,对位芳纶纺丝设备的性能已经成为影响纺丝工艺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油机是对位芳纶纺丝生产线上的一种重要设备,它位于烘干机之后,对从烘干机中出来的丝束进行上油,以增加丝束中单丝间的抱合力,减少表面静电效应,从而提高成品纤维的纺织加工性能。目前,国内常见的对位芳纶丝束上油机的结构,还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性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目前的对位芳纶纺丝生产线上,对位芳纶丝片的上油装置通常分为摩擦辊式上油装置和喷嘴式上油装置两种,这两种上油装置都存在局限性:摩擦辊式上油装置具有上油量不易控制、上油均匀性差、上油速度慢、传动机构多等缺点;喷嘴式上油装置具有油剂容易飞溅、油剂利用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包括台架,台架上依次设有第一上油机构,第二上油机构和第三上油机构,上油机构下方放置油槽,油槽包括左侧上方的进油口和右侧下方的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连接进油管和出油管,进油管和出油管另一端分别连接油箱的出料口和进料口,进油管上设有抽料泵;所述第一上油机构包括上油辊,上油辊通过第一轴承机构与驱动系统连接;所述上油辊包括圆柱形第一辊筒和安装于第一辊筒中心轴的第一辊轴,第一辊轴一侧连接第一辊筒,另一侧穿过第一轴承机构连接驱动系统;上油辊第一辊筒的下端浸入油槽液面内;所述第二上油机构包括下压辊和支撑下压辊的第二轴承机构;所述下压辊包括圆柱形第二辊筒和安装于第二辊筒中心轴的第二辊轴,第二辊轴一侧连接第二辊筒,另一侧连接第二轴承机构;下压辊的第二辊筒下端靠近但不接触油槽液面;所述第三上油机构包括上压辊和支撑上压辊的第三轴承机构;所述上压辊包括圆柱形第三辊筒和安装于第三辊筒中心轴的第三辊轴,第三辊轴一侧连接第三辊筒,另一侧连接第三轴承机构;上压辊的第三辊筒高于油槽槽口;所述油箱内设置加热装置和滤网,加热装置将油箱内的油加热至50±5℃,使油和烘干的芳纶丝之间保持适宜的温差,滤网将油箱分隔成过滤区和未过滤区,未过滤区顶部设有进料口,过滤区侧壁下方设有出料口;所述油箱顶部设有液位计;芳纶丝依次绕经第一上油机构的第一辊筒,第二上油机构的第二辊筒和第三上油机构的第三辊筒。优选的,所述上油辊的圆柱形第一辊筒上设有等距排列的导丝凹槽。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辊轴上的第一轴承以及固定第一轴承并支撑上油辊的第一轴承支架。优选的,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电机,电机连接变速箱,变速箱的旋转轴连接联轴器,联轴器另一端连接穿过第一轴承机构的上油辊第一辊轴。优选的,所述第二轴承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二辊轴上的第二轴承以及固定第二轴承并支撑下压辊的第二轴承支架。优选的,所述第三轴承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三辊轴上的第三轴承以及固定第三轴承并支撑上压辊的第三轴承支架。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上油辊设有导丝凹槽,导丝凹槽具有导丝功能,可以将芳纶丝束分隔成单根的芳纶丝,避免芳纶丝团聚,使上油更加均匀充分;2.上油辊后设置压辊,可以将芳纶丝上多余的油刮至油槽内,既避免了芳纶丝上的油飞溅污染环境,又避免了油的浪费,节约生产成本;3.油槽在侧壁设置出油口,可以使油槽内油的液面高度恒定,上油辊浸入油内的距离保持不变,保证上油辊沾油均匀;4.油在油槽和油箱之间动态循环,可以避免油沉淀分层;5.油箱内设置过滤网,可以将油内的杂质隔离在未过滤区,过滤后不含杂质的油从过滤区抽至油槽内,保证了油的质量和上油后的最终产品质量;6.油箱内设置液位计,可以直观获知油箱内油的消耗量,便于及时向油箱内补油,保证上油过程的持续顺利进行。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工艺简单,上油效率高,可以充分避免油飞溅,环保节约,获得高质量最终产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上油机构的右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台架,2、第一上油机构,3、第二上油机构,4、第三上油机构,5、油槽,6、进油管,7、出油管,8、油箱,9、泵,10、芳纶丝;21、第一轴承机构,22、上油辊,23、驱动系统;211、第一轴承支架,212、第一轴承;221、第一辊筒,222、导丝凹槽,223、第一辊轴;231、电机,232、变速箱,233、联轴器;31、第二轴承机构,32、下压辊;41、第三轴承机构,42、上压辊;51、进油口,52、出油口;81、进料口,82、出料口,83、滤网,84、液位计,85、加热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结合附图1-2,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包括台架1,台架1上依次设有第一上油机构2,第二上油机构3和第三上油机构4,上油机构下方放置油槽5,油槽5包括左侧上方的进油口51和右侧下方的出油口52,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分别连接进油管6和出油管7,进油管6和出油管7另一端分别连接油箱8的出料口82和进料口81,进油管6上设有抽料泵9;所述第一上油机构2包括上油辊22,上油辊22通过第一轴承机构21与驱动系统23连接;所述上油辊22包括圆柱形第一辊筒221和安装于第一辊筒221中心轴的第一辊轴223,所述上油辊22的圆柱形第一辊筒221上设有等距排列的导丝凹槽222。第一辊轴223一侧连接第一辊筒221,另一侧穿过第一轴承机构21连接驱动系统23;上油辊22第一辊筒221的下端浸入油槽5液面内;所述第一轴承机构21包括套设于第一辊轴223上的第一轴承212以及固定第一轴承212并支撑上油辊22的第一轴承支架211。所述驱动系统23包括电机231,电机231连接变速箱232,变速箱232的旋转轴连接联轴器233,联轴器233另一端连接穿过第一轴承机构21的上油辊22第一辊轴223。所述第二上油机构3包括下压辊32和支撑下压辊32的第二轴承机构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1),台架(1)上依次设有第一上油机构(2),第二上油机构(3)和第三上油机构(4),上油机构下方放置油槽(5),油槽(5)包括左侧上方的进油口(51)和右侧下方的出油口(52),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分别连接进油管(6)和出油管(7),进油管(6)和出油管(7)另一端分别连接油箱(8)的出料口(82)和进料口(81),进油管(6)上设有抽料泵(9);/n所述第一上油机构(2)包括上油辊(22),上油辊(22)通过第一轴承机构(21)与驱动系统(23)连接;所述上油辊(22)包括圆柱形第一辊筒(221)和安装于第一辊筒(221)中心轴的第一辊轴(223),第一辊轴(223)一侧连接第一辊筒(221),另一侧穿过第一轴承机构(21)连接驱动系统(23);上油辊(22)第一辊筒(221)的下端浸入油槽(5)液面内;/n所述第二上油机构(3)包括下压辊(32)和支撑下压辊(32)的第二轴承机构(31);所述下压辊(32)包括圆柱形第二辊筒和安装于第二辊筒中心轴的第二辊轴,第二辊轴一侧连接第二辊筒,另一侧连接第二轴承机构(31);下压辊(32)的第二辊筒下端靠近但不接触油槽(5)液面;/n所述第三上油机构(4)包括上压辊(42)和支撑上压辊(42)的第三轴承机构(41);所述上压辊(42)包括圆柱形第三辊筒和安装于第三辊筒中心轴的第三辊轴,第三辊轴一侧连接第三辊筒,另一侧连接第三轴承机构(41);上压辊(42)的第三辊筒高于油槽(5)槽口;/n所述油箱(8)内设置加热装置(85)和滤网(83),滤网(83)将油箱(8)分隔成过滤区和未过滤区,未过滤区顶部设有进料口(81),过滤区侧壁下方设有出料口(82);所述油箱(8)顶部设有液位计(84);/n芳纶丝(10)依次绕经第一上油机构(2)的第一辊筒(221),第二上油机构(3)的第二辊筒和第三上油机构的第三辊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位芳纶纺丝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1),台架(1)上依次设有第一上油机构(2),第二上油机构(3)和第三上油机构(4),上油机构下方放置油槽(5),油槽(5)包括左侧上方的进油口(51)和右侧下方的出油口(52),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分别连接进油管(6)和出油管(7),进油管(6)和出油管(7)另一端分别连接油箱(8)的出料口(82)和进料口(81),进油管(6)上设有抽料泵(9);
所述第一上油机构(2)包括上油辊(22),上油辊(22)通过第一轴承机构(21)与驱动系统(23)连接;所述上油辊(22)包括圆柱形第一辊筒(221)和安装于第一辊筒(221)中心轴的第一辊轴(223),第一辊轴(223)一侧连接第一辊筒(221),另一侧穿过第一轴承机构(21)连接驱动系统(23);上油辊(22)第一辊筒(221)的下端浸入油槽(5)液面内;
所述第二上油机构(3)包括下压辊(32)和支撑下压辊(32)的第二轴承机构(31);所述下压辊(32)包括圆柱形第二辊筒和安装于第二辊筒中心轴的第二辊轴,第二辊轴一侧连接第二辊筒,另一侧连接第二轴承机构(31);下压辊(32)的第二辊筒下端靠近但不接触油槽(5)液面;
所述第三上油机构(4)包括上压辊(42)和支撑上压辊(42)的第三轴承机构(41);所述上压辊(42)包括圆柱形第三辊筒和安装于第三辊筒中心轴的第三辊轴,第三辊轴一侧连接第三辊筒,另一侧连接第三轴承机构(41);上压辊(42)的第三辊筒高于油槽(5)槽口;
所述油箱(8)内设置加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正奇赵会岩赵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精恒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