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6500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包括:轨道车本体、侧风门、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轨道车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箱的散热空间;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一风槽,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左侧或/和右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二风槽;正向行驶时,大量的空气从第一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二风槽排出;当车辆后退行驶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侧风门相对第二风槽转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二风槽的进风方向,具体可使侧风门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外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后侧倾斜、使侧风门靠近第一风槽内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前侧,实现轨道车正、反向行驶时均能较好的引导气流进入轨道车内部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
技术介绍
轨道车交通越来越发达,路网的维护离不开轨道运维车辆。但是轨道车水箱散热需要足量流动空气,从而亟需散热导风结构,实现轨道车正、反向行驶时均能有较好的导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实现轨道车正、反向行驶时均能较好的引导气流进入轨道车内部进行散热。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包括:轨道车本体、侧风门、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轨道车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箱的散热空间;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一风槽,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左侧或/和右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二风槽;所述侧风门安装于所述第二风槽上,并且所述侧风门与所述轨道车本体铰接,所述侧风门的转轴竖直布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侧风门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侧风门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该双向导风轨道车正向行驶时,在行车阻力的作用下,大量的空气从第一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二风槽排出;当车辆后退行驶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侧风门相对所述第二风槽转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二风槽的进风方向,具体可使侧风门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外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后侧倾斜、使侧风门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内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前侧,此时侧风门可以增到车辆反向行驶受到的行车阻力,大量的空气从第二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一风槽排出,实现轨道车正、反向行驶时均能较好的引导气流进入轨道车内部进行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双向导风轨道车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头前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侧风门、第一驱动机构、防护网、第二风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包括:轨道车本体1、侧风门2、第一驱动机构3。所述轨道车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箱的散热空间,本实施例对散热空间形状不做限定,所述散热空间可以为长方体空间、也可以为圆柱体空间,工程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形自行设置。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一风槽,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左侧或/和右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二风槽,所述水箱的安装位置不可以对所述第一风槽及第二风槽造成堵塞。所述侧风门2安装于所述第二风槽上,并且所述侧风门2与所述轨道车本体1铰接,所述侧风门2的转轴竖直布置,通过改变所述侧风门2的角度从而改变第二风槽导风方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与所述侧风门2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侧风门3转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可以采用电机、伸缩液压缸或者伸缩气缸。该双向导风轨道车正向行驶时,在行车阻力的作用下,大量的空气从第一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二风槽排出;当车辆后退行驶时,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所述侧风门2相对所述第二风槽转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二风槽的进风方向,具体可使侧风门2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外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1后侧倾斜、使侧风门2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内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1前侧,此时侧风门2可以增到车辆反向行驶受到的行车阻力,大量的空气从第二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一风槽排出,实现轨道车正、反向行驶时均能较好的引导气流进入轨道车内部进行散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侧风门2包括第一导风板21、第一连杆22,所述第一导风板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21均沿着所述轨道车本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内置于所述第二风槽,并且所述第一导风板21竖直布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上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风槽的上下槽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沿着所述轨道车本体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杆22沿其长度方向与各所述第一导风板21同一边缘位置依次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与一所述第一导风板21驱动连接,上述结构与百叶窗的结构相似,通过第一连接22的连接作用,可使一个第一导风板21转动即可带动其余所述第一导风板21同步、同向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槽的外部罩设有防护网4,从而对所述侧风门2起到保护作用。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上设置有沿其高度方向冲压形成的条形凸起21a,具体的,所述第一导风板为Q235材质,所述条形凸起21a可以增加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刚度。所述的双向导风轨道车还包括前风门5,所述前风门5设置与所述第一风槽上,所述前风门5与所述侧风门4的结构相同,具体的,所述前风门5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连杆,所述第二导风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沿着轨道车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内置于所述第一风槽,所述前风门5用于开启/闭合所述第一风槽,轨道车运行过程中,所述前风门处于常开状态即可。工作原理:该双向导风轨道车正向行驶时,在行车阻力的作用下,大量的空气从第一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二风槽排出;当车辆后退行驶时,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所述侧风门2相对所述第二风槽转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二风槽的进风方向,具体可使侧风门2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外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1后侧倾斜、使侧风门2靠近所述第一风槽内部的一端向所述轨道车本体1前侧,此时侧风门2可以增到车辆反向行驶受到的行车阻力,大量的空气从第二风槽进入所述散热空间,随后空气从所述第一风槽排出,实现轨道车正、反向行驶时均能较好的引导气流进入轨道车内部进行散热。以上所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车本体、侧风门、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轨道车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箱的散热空间;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一风槽,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左侧或/和右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二风槽;所述侧风门安装于所述第二风槽上,并且所述侧风门与所述轨道车本体铰接,所述侧风门的转轴竖直布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侧风门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侧风门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导风轨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车本体、侧风门、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轨道车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箱的散热空间;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一风槽,所述轨道车本体的左侧或/和右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第二风槽;所述侧风门安装于所述第二风槽上,并且所述侧风门与所述轨道车本体铰接,所述侧风门的转轴竖直布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侧风门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侧风门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导风轨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风门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连杆,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虎陈英杰戴科华万雳郭锐熊新王光龙李福金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时瑞达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