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4075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驱动负载驱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以节省电路中的元器件,且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控制电路包括矩阵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矩阵电机的输入端连接的上臂阵列电路、与矩阵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下臂阵列电路、与下臂阵列电路连接的负载采样电路、以及与负载采样电路连接的主控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机驱动负载驱动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在工业控制和智能自动售货机的应用电路中,电机驱动电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MOS管对电机进行通断控制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因为MOS管可选功率范围广,可适应各种功率范围的电机负载,成为市场主流驱动芯片。目前传统MOS管驱动电机负载,大多采用一一控制的方式,即,用一个电机控制电路控制一个电机,若面对多电机的应用场景,则会导致元器件的浪费,而且现有的多电机控制电路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以节省电路中的元器件,且提高电路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矩阵电机,还包括与所述矩阵电机的输入端连接的上臂阵列电路、与所述矩阵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下臂阵列电路、与所述下臂阵列电路连接的负载采样电路、以及与所述负载采样电路连接的主控器。优选地,所述上臂阵列电路包括功率MOS管Q3、开关管Q4、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和二极管D3;所述电阻R31的一端与所述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3的栅极和所述电阻R3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3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MOS管Q3的源极连接。优选地,所述下臂阵列电路包括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二极管D4、MOS管Q5和开关管Q6;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MOS管Q5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3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36的一端和和所述开关管Q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39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开关管Q6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40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6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8的一端连接。优选地,所述负载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27、电阻R29、电容C28、电容C26和双二极管D1;所述电阻R27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端接地,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6的一端和所述双二极管D1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将MOS驱动芯片有序成矩阵状排列,通过上臂阵列电路和下臂阵列电路控制其通断,信号经由三极管电路放大,既用极上的电流控制大功率MOS管通断,又对主控器信号进行隔离保护。而且在断电的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通过二极管有效泄放,极大的提高了控制电路的稳定性。而其矩阵排列能极大程度的节约元器件,同时节省大量的布局空间。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上臂阵列电路的电路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下臂阵列电路的电路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负载采样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矩阵电机,还包括与矩阵电机的输入端连接的上臂阵列电路、与矩阵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下臂阵列电路、与下臂阵列电路连接的负载采样电路、以及与负载采样电路连接的主控器。其中,上臂阵列电路控制矩阵电机的输入端的通断,下臂阵列电路控制矩阵电机的输出端的通断,负载采样电路采集矩阵电机的负载电流,并将该负载电流发送至主控器,主控器根据负载电流判断电机是否发生损坏或者松动,当有电机损坏或者松动时,发送指令控制该电机对应的上臂阵列电路和下臂阵列电路切断该电机的回路,保证整个电路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主控器可以为比较器或者单片机等。上述的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将MOS驱动芯片有序成矩阵状排列,通过上臂阵列电路和下臂阵列电路控制其通断,信号经由三极管电路放大,既用极上的电流控制大功率MOS管通断,又对主控器信号进行隔离保护。而且在断电的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通过二极管有效泄放,极大的提高了控制电路的稳定性。而其矩阵排列能极大程度的节约元器件,同时节省大量的布局空间。且本技术的基于多路复用技术的矩阵电机控制电路使用高精度采样电路,通过对电流的采样判断电机是否工作在正常状态,短路或者开路状态。通过高速采样电路,可控制故障点上报,实现联动控制MOS管通断以防止电路过载烧毁。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臂阵列电路包括功率MOS管Q3、开关管Q4、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和二极管D3;电阻R31的一端与MOS管Q3的漏极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与MOS管Q3的栅极和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开关管Q4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33的一端和电阻R34的一端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与开关管Q4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MOS管Q3的源极连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上臂功率MOS管Q3导通状态,给电机负载提供正向电流,其中MOS管Q3第1脚连接MOS管开关控制端,MOS管Q3第2脚连接到负载正极,MOS管Q3第3脚连接到负载电源正极;通过上臂开关管Q4控制MOS管Q3导通状态,其中开关管Q4第1脚经过限流电阻R33连接到单片机控制IO口,开关管Q4第2脚连接到电源地,开关管Q4第3脚经过分压电阻连接到开关管Q4第1引脚,通过电阻R34连接到地以确保单片机没有控制时正常关闭开关管Q4从而达到关闭MOS管Q3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电阻R34与开关管Q4连接第1脚导通到地,在单片机状态未知情况下对Q4工作状态进行控制,有效防止电机误动作。通过二极管D3(本实施例中,二极管D3为肖特基二极管)第1脚与电源地,二极管D3第2脚与电机正极连接,防止关断时的反向电动势损坏电路。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下臂阵列电路包括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二极管D4、MOS管Q5和开关管Q6;二极管D4的正极与MOS管Q5的漏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矩阵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矩阵电机的输入端连接的上臂阵列电路、与所述矩阵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下臂阵列电路、与所述下臂阵列电路连接的负载采样电路、以及与所述负载采样电路连接的主控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矩阵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矩阵电机的输入端连接的上臂阵列电路、与所述矩阵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下臂阵列电路、与所述下臂阵列电路连接的负载采样电路、以及与所述负载采样电路连接的主控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阵列电路包括功率MOS管Q3、开关管Q4、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和二极管D3;
所述电阻R31的一端与所述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3的栅极和所述电阻R3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3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MOS管Q3的源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路复用矩阵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臂阵列电路包括电阻R35、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建新唐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奥托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