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3628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其中,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通过连通管连通,第一内腔中的润滑油由连通管进入到第二内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系统无法防止跑油、难回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冷媒系统(如热泵机组或者冷水机组中的冷媒系统)的系统运行压差(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小,导致机组运行过程易跑油、难回油,常用回油措施难以有效地防止跑油,不利于机组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系统无法防止跑油、难回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所述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通过连通管连通,第一内腔中的润滑油由连通管进入到第二内腔中。进一步地,第二内腔位于第一内腔的底部。进一步地,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10)和第二内腔(20);/n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n所述第二内腔(2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n所述第一内腔(10)与所述第二内腔(20)通过连通管(40)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中的润滑油由所述连通管(40)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20)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10)和第二内腔(20);
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所述第二内腔(2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
所述第一内腔(10)与所述第二内腔(20)通过连通管(40)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中的润滑油由所述连通管(40)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2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腔(2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0)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30),所述第三内腔(30)与所述第一内腔(10)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内腔(3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三内腔(3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腔(30)与所述第一内腔(10)之间通过热交换板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腔(3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0)和所述第二内腔(20)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楠周宇杨诗波张治平刘华钟瑞兴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