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及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418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隧道群,特别是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及构造,其中,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包括第一隧道、第二隧道和回填区域,回填区域位于第二隧道一侧,回填区域内由上而下依次填充有第一回填结构和第二回填结构,第一回填结构内竖向设置有若干根用于支撑第一隧道的支撑桩,支撑桩上端与第一隧道相抵接第二回填结构为强度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填充而成的结构件。本申请的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通过采用不同回填材料分层回填,解决了回填区域底部部分填充物无法压实的问题,降低了立体隧道群的整体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及构造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体隧道群,特别是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及构造。
技术介绍
在现有机场的建设过程中,机场尤其是区域性的枢纽机场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乘客集散地概念,而是基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合与裂变形成的临空经济区,由此催生出高端的、相互影响、互利共生的经济形态圈。在此情况下,通往机场的地铁、公路、通勤通道、货物运输、景观浏览接送等通道均在机场的入口处汇集,但是由于位置空间所限,该处的隧道群无法依次横向展开,只能设计为上下叠加的空间结构(例如“品”字形或者“吕”字形隧道群),而由此带来的施工难度也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工期原因,不能将其中一条隧道修好后,回填作业完毕,才开修下一条隧道,往往是多条隧道同步施工,此时,由于位置和成本所限,下方隧道侧面的回填区域无法压实,严重影响上方回填区域以及其他隧道的沉降,造成部分隧道因沉降超标,无法使用,对整个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位于第一隧道1下方的回填区域3位于第二隧道2一侧,第一隧道1在第二隧道2的斜上方,回填区域3由第一隧道1、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包括第一隧道(1)、第二隧道(2)和位于所述第一隧道(1)下方的回填区域(3),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区域(3)位于所述第二隧道(2)一侧,所述回填区域(3)内由上而下依次填充有第一回填结构(31)和第二回填结构(32),所述第一回填结构(31)内竖向设置有若干根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隧道(1)的支撑桩(33),所述支撑桩(33)上端与所述第一隧道(1)相抵接,所述第二回填结构(32)为强度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填充而成的结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包括第一隧道(1)、第二隧道(2)和位于所述第一隧道(1)下方的回填区域(3),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区域(3)位于所述第二隧道(2)一侧,所述回填区域(3)内由上而下依次填充有第一回填结构(31)和第二回填结构(32),所述第一回填结构(31)内竖向设置有若干根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隧道(1)的支撑桩(33),所述支撑桩(33)上端与所述第一隧道(1)相抵接,所述第二回填结构(32)为强度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填结构的最小宽度大于或者等于2.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填结构(32)为C15混凝土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隧道(1)为管状隧道结构时,所述支撑桩(33)为端承桩。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间距立体隧道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隧道(1)为上端开口的U形隧道结构时,所述支撑桩(33)为高压旋喷桩,所述高压旋喷桩和所述第一回填结构(31)共同支撑所述第一隧道(1)。


6.一种小间距重叠隧道群构造,包括第一隧道(1)、第二隧道(2)和位于所述第一隧道(1)下方的回填区域(3),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区域(3)位于所述第二隧道(2)一侧,所述回填区域(3)内水平依次设置有第一回填结构(31)和第二回填结构(32),其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向兴韩勇赵伟龙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