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2891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包括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所述上减震件包括安装座以及底板,安装座与底板之间通过第一缓冲件连接;所述下减震件包括活动座、顶板以及底座,活动座中间下端通过第二缓冲件与顶板实现连接,顶板中间下端通过第三缓冲件与底座实现连接;与传统的电梯只在电梯通道底端设置缓冲装置的方式相比,所述的电梯用缓冲装置同时在电梯轿厢底端设置上减震件、在电梯通道底端安装下减震件,通过上减震件与下减震件配合作用,提高对电梯轿厢迅速下落时的缓冲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缓冲器是提供最后一种安全保护的电梯安全装置。它安装在电梯的井道底坑内,位于轿厢和对重的正下方。当电梯在向上或向下运动中,由于钢丝绳断裂、曳引摩擦力、抱闸制动力不足或者控制系统失灵而超越终端层站底层或顶层时,将由缓冲器起缓冲作用,以避免电梯轿厢或对重直接撞底或冲顶,保护乘客和设备的安全。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通常安装在电梯的井道底坑内,在电梯轿厢骤然下落撞击缓冲器时会起到一定缓冲减震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在设计时也忽略了一点,就是缓冲器产生反作用力挤压轿厢壁使轿厢壁减速时也会对轿厢壁内部产生较大的余震,给轿厢内部的乘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设计出一种在井道底端以及轿厢壁上同时设置缓冲件的电梯用缓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其包括: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所述上减震件包括安装座以及底板,安装座与底板之间通过第一缓冲件连接,安装座安装在电梯轿厢底端;所述下减震件包括活动座、顶板以及底座,活动座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一限位块以及第一插销配合作用与顶板实现连接,活动座中间下端通过第二缓冲件与顶板实现连接;所述顶板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二插销与底座连接,顶板中间下端通过第三缓冲件与底座实现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为了提高所述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的缓冲减震效果,所述安装座上端中间设有第一柔性弹质体,活动座上端中间设有第二柔性弹质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插筒、固定筒、限位杆以及垫块,插筒上端设有垫板,垫板安装固定在安装座下端;插筒下端活动安装在固定筒内部,固定筒内部设有限位杆,插筒下端套在限位杆上;所述垫块安装固定在固定筒下端,垫块左右两侧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在底板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插筒在垫板与固定筒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第二压缩弹簧,限位杆在插筒与固定筒底端内壁之间的部分上设有滑片以及第三压缩弹簧,滑片以及第三压缩弹簧从上往下依次分布。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一永磁柱、第一压缩弹簧以及第二永磁柱,所述第一永磁柱分布在活动座下端,第二永磁柱设置在顶板上端,第一永磁柱磁性与第二永磁柱磁性相同,第一永磁柱下端通过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永磁柱之间连接;当活动座下降时,通过第一永磁柱与第二永磁柱之间同极相斥原理以及第一压缩弹簧形变产生弹力作用对活动座起到缓冲减震。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缓冲件包括顶块以及气缸,顶块上端与顶板下端接触,顶块安装在气缸上端,气缸安装固定在底座上端,通过启动气缸托举顶块顶住顶板,对快速下降的顶板起到缓冲减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电梯轿厢下落时,下落信号迅速传递给第三缓冲件,第三缓冲件抬升顶板;电梯轿厢下端的上减震件的底板撞击在活动座上,活动座通过第二缓冲件以及第三缓冲件配合作用起到第一次缓冲减震,使活动座下降缓慢直至停止运动,最后在下减震件上停止运动的上减震件通过缓冲件反作用给安装座最终对安装座上端安装的电梯轿厢壁进行二次减震,避免电梯轿厢里的乘客受到冲击后的余震所造成的伤害;与传统的电梯只在电梯通道底端设置缓冲装置的方式相比,所述电梯用缓冲装置通过同时在电梯轿厢底端设置上减震件、在电梯通道底端安装下减震件;通过上减震件与下减震件配合作用,提高对电梯轿厢迅速下落时的缓冲减震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的第一缓冲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安装座、2-第一柔性弹质体、3-第一缓冲件、4-底板、5-第一限位块、6-第一插销、7-活动座、8-第二柔性弹质体、9-第一永磁柱、10-第一压缩弹簧、11-第二永磁柱、12-底座、13-气缸、14-顶块、15-第二插销、16-顶板、17-垫板、18-第二压缩弹簧、19-插筒、20-固定筒、21-限位杆、22-滑片、23-第三压缩弹簧、24-螺栓、25-垫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1中,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其包括: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所述上减震件包括安装座1以及底板4,安装座1与底板4之间通过第一缓冲件3连接,安装座1安装在电梯轿厢底端;所述下减震件包括活动座7、顶板16以及底座12,活动座7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一限位块5以及第一插销6配合作用与顶板16实现连接,活动座7中间下端通过第二缓冲件与顶板16实现连接;所述顶板16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二插销15与底座12连接,顶板16中间下端通过第三缓冲件与底座12实现连接;上减震件安装在电梯轿厢下端,当电梯轿厢下落时,下落信号迅速传递给第三缓冲件,第三缓冲件抬升顶板16;电梯轿厢下端的上减震件的底板4撞击在活动座7上,活动座7通过第二缓冲件以及第三缓冲件配合作用起到第一次缓冲减震,使活动座7下降缓慢直至停止运动,最后在下减震件上停止运动的上减震件通过缓冲件3反用给安装座1最终对安装座1上端安装的电梯轿厢壁进行二次减震,避免电梯轿厢里的乘客受到冲击后的余震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的缓冲减震效果,所述安装座1上端中间设有第一柔性弹质体2,活动座7上端中间设有第二柔性弹质体8。实施例2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缓冲件3包括插筒19、固定筒20、限位杆21以及垫块25,插筒19上端设有垫板17,垫板17安装固定在安装座1下端;插筒19下端活动安装在固定筒20内部,固定筒20内部设有限位杆21,插筒19下端套在限位杆21上;所述垫块25安装固定在固定筒20下端,垫块25左右两侧通过螺栓24安装固定在底板4上;具体地,所述插筒19在垫板17与固定筒20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第二压缩弹簧18,限位杆21在插筒19与固定筒20底端内壁之间的部分上设有滑片22以及第三压缩弹簧23,滑片22以及第三压缩弹簧23从上往下依次分布;当安装座1下降时,第二压缩弹簧18对迅速下降的安装座1起到第一次缓冲减震,接着固定筒20内部的限位杆21上的滑片22以及第三压缩弹簧23通过插筒19对下落的安装座1起到第二次缓冲减震;实施例2的其余结构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其包括: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其特征在于:/n所述上减震件包括安装座(1)以及底板(4),安装座(1)与底板(4)之间通过第一缓冲件(3)连接,安装座(1)安装在电梯轿厢底端;/n所述下减震件包括活动座(7)、顶板(16)以及底座(12),活动座(7)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一限位块(5)以及第一插销(6)配合作用与顶板(16)实现活动连接,活动座(7)中间下端通过第二缓冲件与顶板(16)实现活动连接;所述顶板(16)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二插销(15)与底座(12)连接,顶板(16)中间下端通过第三缓冲件与底座(12)实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其包括:上减震件以及下减震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减震件包括安装座(1)以及底板(4),安装座(1)与底板(4)之间通过第一缓冲件(3)连接,安装座(1)安装在电梯轿厢底端;
所述下减震件包括活动座(7)、顶板(16)以及底座(12),活动座(7)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一限位块(5)以及第一插销(6)配合作用与顶板(16)实现活动连接,活动座(7)中间下端通过第二缓冲件与顶板(16)实现活动连接;所述顶板(16)左右两侧下端通过第二插销(15)与底座(12)连接,顶板(16)中间下端通过第三缓冲件与底座(12)实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上端中间设有第一柔性弹质体(2),活动座(7)上端中间设有第二柔性弹质体(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插筒(19)、固定筒(20)、限位杆(21)以及垫块(25),插筒(19)上端设有垫板(17),垫板(17)安装固定在安装座(1)下端;插筒(19)下端活动安装在固定筒(20)内部,固定筒(20)内部设有限位杆(21),插筒(19)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侃王亮马峰于宾杜全斌易金玲田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