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2261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其中包括支撑框架、压制模块、传送装置和升降式支撑模块。支撑框架包括底部支撑架、第一连接杆、立杆、立柱、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压制模块包括底板、气缸和压板;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和模具;升降式支撑模块包括底座、丝杠、电机和支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升降式支撑模块,能在压制成型过程中将模具支撑抬高,防止压制装置损坏传送装置;设有支撑框架,能将整体装置各个模块合理的置于其中,对各个模块起到支撑作用;构造合理,实用性强,能广泛应用与多种生产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对塑胶压制成型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
本技术属于塑胶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塑胶应用非常广泛,是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照明电器中不可或缺的部件。随着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等行业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下游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对塑胶的需求。在当今塑胶生产过程中,塑胶的成型包括注塑、压制等步骤,现设计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对注塑后的塑胶进行压制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对生产出的塑胶压制成型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压制模块、传送装置和升降式支撑模块,所述压制模块置于支撑框架上端,传送装置置于支撑框架内且置于压制模块下方,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置于传送装置两侧。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部支撑架,所述底部支撑架内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竖直设有立杆,所述底部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所述位于底部支撑架两端的相邻所述立柱的上端通过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压制模块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置于第三连接杆上端,所述底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贯穿底板并与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置于底部支撑架和第一连接杆上端。所述底座上设有丝杠和丝杠保护壳,所述丝杠置于丝杠保护壳内,所述丝杠保护壳的一端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丝杠保护壳并与丝杠传动连接。所述丝杠上的螺母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一端与支撑块固定连接。位于底部支撑架一端的两个所述立柱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设有第四连接杆。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上设有模具,所述传送带与立杆转动连接。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可设置多个,且支撑块置于模具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设有升降式支撑模块,能在压制成型过程中将模具支撑抬高,防止压制装置损坏传送装置;2、本技术设有支撑框架,能将整体装置各个模块合理的置于其中,对各个模块起到支撑作用;3、本技术构造合理,实用性强,能广泛应用与多种生产领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框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压制模块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传送装置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式支撑模块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式支撑模块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压制模块2、传送装置3和升降式支撑模块4四个部分。所述压制模块2置于支撑框架1上端,传送装置3置于支撑框架1内且置于压制模块2下方,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置于传送装置3两侧。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底部支撑架11,所述底部支撑架11内设有两根第一连接杆12,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上竖直设有立杆13。所述底部支撑架11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4,位于底部支撑架11一端的两个所述立柱14通过第二连接杆15固定连接,所述位于底部支撑架11两端的相邻所述立柱14的上端通过第三连接杆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16之间设有第四连接杆17。如图3所示,所述压制模块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置于第三连接杆16上端。所述底板2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气缸22,所述气缸22的输出端贯穿底板21并与压板23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传送装置3包括传送带31,所述传送带31上设有载有未成型塑胶的模具32,所述传送带31与立杆13转动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包括底座41,所述底座41置于底部支撑架11和第一连接杆12上端。所述底座41上设有丝杠43和丝杠保护壳42,所述丝杠43置于丝杠保护壳42内。所述丝杠保护壳42的一端设有电机44,所述电机44的输出端贯穿丝杠保护壳42并与丝杠43传动连接。结合图5、图6可知,所述丝杠43上的螺母与滑块46固定连接,所述滑块46的一端与支撑块45固定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可设置多个,且支撑块45置于模具32下方。本技术适用于小批量、塑胶样品或者特殊形状塑胶的生产。使用时,先启动传送带31,将载有未成型塑胶的模具32运至压板23后停止。然后启动电机44,控制丝杠43转动,进而带动支撑块45向上运动。当支撑块45与模具32接触时继续向上运动,使得模具32与传送带31脱离,当模具32上升一定高度时停止。然后控制气缸22的输出端向下运动,带动压板23向下运动,当压板23与模具32内塑胶接触时压制开始。当压制完成后,控制气缸22的输出端向上运动,同时反转电机44,使得支撑块45带动模具32向下运动。当模具32与传送带31接触时,支撑块45与模具32脱离。然后继续控制支撑块45向下运动一定距离后停止,最后再次启动传动带31将压制成型的塑胶及其模具32运走。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压制模块(2)、传送装置(3)和升降式支撑模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模块(2)置于支撑框架(1)上端,传送装置(3)置于支撑框架(1)内且置于压制模块(2)下方,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置于传送装置(3)两侧;/n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底部支撑架(11),所述底部支撑架(11)内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杆(12),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上竖直设有立杆(13),所述底部支撑架(11)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4),所述位于底部支撑架(11)两端的相邻所述立柱(14)的上端通过第三连接杆(16)固定连接;/n所述压制模块(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置于第三连接杆(16)上端,所述底板(2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气缸(22),所述气缸(22)的输出端贯穿底板(21)并与压板(23)固定连接;/n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包括底座(41),所述底座(41)置于底部支撑架(11)和第一连接杆(12)上端;/n所述底座(41)上设有丝杠(43)和丝杠保护壳(42),所述丝杠(43)置于丝杠保护壳(42)内,所述丝杠保护壳(42)的一端设有电机(44),所述电机(44)的输出端贯穿丝杠保护壳(42)并与丝杠(43)传动连接;/n所述丝杠(43)上的螺母与滑块(46)固定连接,所述滑块(46)的一端与支撑块(45)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压制成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压制模块(2)、传送装置(3)和升降式支撑模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模块(2)置于支撑框架(1)上端,传送装置(3)置于支撑框架(1)内且置于压制模块(2)下方,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置于传送装置(3)两侧;
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底部支撑架(11),所述底部支撑架(11)内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杆(12),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上竖直设有立杆(13),所述底部支撑架(11)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4),所述位于底部支撑架(11)两端的相邻所述立柱(14)的上端通过第三连接杆(16)固定连接;
所述压制模块(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置于第三连接杆(16)上端,所述底板(2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气缸(22),所述气缸(22)的输出端贯穿底板(21)并与压板(23)固定连接;
所述升降式支撑模块(4)包括底座(41),所述底座(41)置于底部支撑架(11)和第一连接杆(12)上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林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林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