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1390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其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7‑0.19,Si=0.20‑0.40,Mn=0.55‑0.65,P≤0.020,S≤0.020,Al=0.003‑0.020,Nb=0.008‑0.010,CEV≤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炼钢工序生产合格的板坯;二、将步骤一的板坯采用高温直接加热;三、将步骤二加热后的板坯进行粗轧和精轧;四、对步骤三轧制后的钢板进行冷却。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满足低成本低合金钢板轧钢生产的需要;简化部分工序及减少Nb合金含量,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属于炼钢的

技术介绍
Q355和Q235系列钢目前在实际使用中量是最多的,特别是低合金钢Q355系列(原GB/T1591-2008中Q345系列)钢厂在生产中使用Ti、Nb微合金化辅以合适的轧制工艺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含Nb钢的轧制主要工序是加热—粗轧—精轧—控冷等基本过程完成。有资料表明,含铌0.039﹪低合金碳猛钢:溶解在奥氏体中的铌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粗化温度以下时,含铌第二相粒子能有效地阻止晶粒长大;在稍高于粗化温度时,第二相粒子对一部分晶粒长大失去阻碍作用从而导致混晶的出现。专利技术人对铌=0.020%-0.040%的C-Mn-Nb钢在不同加热温度下Nb的析出、固溶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1。表1不同加热温度下Nb的析出量、固溶量(%)表中的试验结果表明:900℃以下钢中的Nb(C、N)量基本与原始轧态含量相当,而当温度高于900℃时,随温度升高Nb(C、N)开始少量溶解,超过990℃后钢中的Nb(C、N)开始大量溶解,Nb(C、N)充分固溶入钢中。C-Mn-Nb钢在1150℃时,钢中的Nb(C、N)析出相基本溶解完(约95%),并固溶入钢中。通过对表1分析含Nb低合金钢轧制过程可得知:Nb在1150-900℃的析出量几乎是52%(94.44-41.66%),在900-840℃的析出量只有5%(41.66-36.11%),因此Nb的析出是在高温轧制过程析出。控制轧制是在未在再结晶区形成大量的变形带,5%的Nb形成的Nb(C、N)在变形带析出,控冷过程中变为相变的核心,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由前面钢中Nb的固溶行为分析可知,随着冷却速度提高,钢中Nb(C、N)的析出量有所减少,但相对减少量不大,由此看来在控轧控冷过程中单从Nb(C、N)的析出量来看,强冷并未使Nb(C、N)析出量显著提高,可见大量Nb(C、N)析出是在控轧的应变诱导下发生的。因此研究含Nb的控轧工艺尤为重要。有资料介绍武钢船板生产实际,高温再结晶区的控轧前几道次采用高温大压下,道次压下量为15-20mm,累计变形量60%以上;开轧温度1150℃,终轧温度980℃以上。仍有约5%的Nb(C、N)未溶于奥氏体中,这部分未溶的Nb(C、N)粒子,阻止加热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粗轧控轧在再结晶区进行,奥氏体在反复的变形及再结晶过程奥氏体晶粒得到细化。粗轧后待温度降至950℃精轧机。精轧道次压下率大于10%。含Nb的低碳钢将再结晶温度提高到900-950℃。因此精轧是在无再结晶(或少再结晶)区进行,进而获得变形奥氏体。由于Nb(C、N)的变形诱导析出,抑制了变形奥氏体晶粒长大,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形变带、增加了γ→α转变时的形核点,增强了γ→α相变细化效果,细化了α晶粒,使钢具有高的强韧性,同时钢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41266.7,201110041878.6,201110041280.7,201110041881.8均为“一种热轧钢卷的生产方法”,分别对Q345B、Q345C、Q345D、Q345E低合金钢板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了公开。涉及钢板厚度范围是16mm以下热轧钢卷,不同于单张轧制的中厚钢板。其成分设计如表2。表2已有技术专利钢卷成分设计范围(%)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432438.8、201210432232.5、201210432525.3、201210432521.5“一种低合金中厚钢板的生产方法”,分别对Q345B、Q345C、Q345D、Q345E低合金钢板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了公开。钢的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7~0.19,Si=0.20~0.40,Mn=0.55~0.65,P≤0.020,S≤0.020,Al=0.003~0.010,Nb=0.014~0.016,CEV≤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该钢板的生产工艺为TMCP,即是控轧+ACC。上述8个专利技术在生产中获得了应用,生产含Nb低合金钢性能满足标准的要求。2017年后用户对钢板的实物要求提高,该技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钢厂逐步恢复了恢复高Mn成分造成成本增加。现有技术中TMCP工艺生产的低合金中厚板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薄钢板精轧终轧温度低,造成钢板屈服强度低;薄板终轧温度低,板型控制难,造成大量轧制废品;中间坯控温,轧机小时产量低;ACC冷却速度大、返红温度低,钢板产生粒状贝氏体组织,造成钢板延伸率不合格;钢板出ACC矫直后,钢板表面贝氏体相变在冷床进行时产生变形而飘曲;钢板位错密度大及热应力大造成内应力大,切割加工后产生翘曲,有的采用离线堆冷造成生产工序复杂、成本上升;矫直钢板温度低,矫直机备件损耗多;钢板的板型和切割后翘曲产生大量质量异议;很多钢厂为避免上述问题,恢复高Mn成分造成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特别是生产厚度为10~40mm含Nb的Q355系列低合金钢板轧制工艺,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满足低成本低合金钢板轧钢生产的需要;简化部分工序及减少Nb合金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7-0.19,Si=0.20-0.40,Mn=0.55-0.65,P≤0.020,S≤0.020,Al=0.003-0.020,Nb=0.008-0.010,CEV≤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炼钢工序生产合格的板坯;二、将步骤一的板坯采用高温直接加热;三、将步骤二加热后的板坯进行粗轧和精轧;粗轧压下规格编制为最大道次压下量,最大道次压下率大于20%,粗轧的开轧温度1150-1170℃,终轧温度970-100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6%,终轧温度900-940℃;四、对步骤三轧制后的板坯进行冷却。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二中加热分为三个加热段、均热段和出炉,加热段温度为1200-1240℃,均热段温度为1180-1220℃,出炉心部温度为1170-1190℃,加热速度为6-8min/cm,总在炉时间3-5h。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三粗轧为快速轧制。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四冷却方式为超快冷强冷,开冷温度900-920℃,冷却速度5-10℃/s,冷却至780-800℃后空冷。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有:本专利技术工艺生产的Q355B钢板完全符合GB/T1591-2018的要求,钢板的CEV在0.30%以下,钢板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有较大的富余量,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和原TMCP工艺生产的钢板相当。本专利技术运用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7-0.19,Si=0.20-0.40,Mn=0.55-0.65,P≤0.020,S≤0.020,Al=0.003-0.020,Nb=0.008-0.010,CEV≤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n一、炼钢工序生产合格的板坯;/n二、将步骤一的板坯采用高温直接加热;/n三、将步骤二加热后的板坯进行粗轧和精轧;粗轧压下规格编制为最大道次压下量,最大道次压下率大于20%,粗轧的开轧温度1150-1170℃,终轧温度970-100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6%,终轧温度900-940℃;/n四、对步骤三轧制后的钢板进行冷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Nb低合金钢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7-0.19,Si=0.20-0.40,Mn=0.55-0.65,P≤0.020,S≤0.020,Al=0.003-0.020,Nb=0.008-0.010,CEV≤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炼钢工序生产合格的板坯;
二、将步骤一的板坯采用高温直接加热;
三、将步骤二加热后的板坯进行粗轧和精轧;粗轧压下规格编制为最大道次压下量,最大道次压下率大于20%,粗轧的开轧温度1150-1170℃,终轧温度970-100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6%,终轧温度900-9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云清郭龙鑫关秀格郭恩元郭延生陈科晓庞洪轩陈建超郑磊付中原左帅卢凤飞刘明生郭海冰刘柱和珍宝李占强郭潇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