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海锚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上锚固基础系泊
,具体涉及近海锚。
技术介绍
随着海洋的不断开发,各种海洋设备,包括各种船只、载体平台等越来越多,在海中停靠时间也随之变长,特别是在近海中的设施,其锚固系统的稳定性不仅关系到其经济利益,亦与海洋生态息息相关。稳定的锚固系统可以防止锚固设备脱离,一方面保障了经济安全,另一方面防止脱离后带动锚体破坏近海内的设施,如鱼礁、光缆及管道等。近年来,吸力锚依靠自身安装方便、安全可靠、便于运输的优势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但由于吸力锚安装完成后,抓力主要依靠压差造成的筒体内外壁与土质的摩擦提供。而近海底质地基不同,特别涉及到软质地基,且泥沙运动剧烈时,直接影响吸力锚的稳定性,造成锚固系统失效的情况。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并能持续加固锚固系统周围的泥沙,维持持久可靠的抓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近海锚,采用吸力锚工作原理,在锚筒下方增加锥角,并在锚筒内外侧分别增设吸附组件,依靠真空吸附预压方法持续加固锚固系统内外侧的泥沙,必要时亦可为 ...
【技术保护点】
1.近海锚,包括锚筒(1)及起吊装置(14),所述锚筒(1)上方连接起吊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筒(1)外侧面下方含一锥尖向下的外锥面(13),所述外锥面(13)的锥角α为锐角;所述锚筒(1)上侧中心含一上端盖通孔(11);所述锚筒(1)内腔高度为L1,内径为L2,壁厚为L3,所述锚筒(1)外侧面安装有安装环(12),所述安装环(12)距锚筒(1)下端面的距离大于L3·cosα/sinα,且至少均布三个。/n
【技术特征摘要】
1.近海锚,包括锚筒(1)及起吊装置(14),所述锚筒(1)上方连接起吊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筒(1)外侧面下方含一锥尖向下的外锥面(13),所述外锥面(13)的锥角α为锐角;所述锚筒(1)上侧中心含一上端盖通孔(11);所述锚筒(1)内腔高度为L1,内径为L2,壁厚为L3,所述锚筒(1)外侧面安装有安装环(12),所述安装环(12)距锚筒(1)下端面的距离大于L3·cosα/sinα,且至少均布三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筒(1)内腔上侧吊装有内吸附组件(2),所述内吸附组件(2)包括圆筒(21);所述圆筒(21)内侧有一圆筒凸台(211),下侧有若干均布的圆筒切槽(2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21)下端面(213)与下限位法兰(25)的法兰安装面(253)连接;所述下限位法兰(25)下方的法兰盘(251)均布若干法兰槽口(255),所述法兰槽口(255)与所述圆筒切槽(212)对应连接;所述下限位法兰(25)中心为通孔(254),所述下限位法兰(25)上侧为一法兰凸台(252)或若干铰链座一(256),所述法兰凸台(252)为圆锥台或鼓形台或球台,位于所述圆筒(21)的内侧,所述铰链座一(256)成对存在,沿轴线均布,至少三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21)内侧安装有运动活塞(22),所述运动活塞(22)为密度小于水密度的材质,在海水中具有上浮力;所述运动活塞(22)下方通过球铰(23)与吸附装置(24)连接;所述运动活塞(22)、下限位法兰(25)与圆筒(21)同轴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活塞(22)在圆筒凸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森,张洪刚,淦学甄,杜柏松,刘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