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85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包括重建板和长钛板。重建板与下颌骨高度贴合,同时增大了重建板与下颌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放置钛板的稳定性和位置的唯一性,减小了放置不当导致骨块移位的可能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与截骨导板共用钉孔及快速成型技术,实现钉道转移,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改善了修复效果;通过将用于固定双叠腓骨的小型钛板替换为长钛板,大幅简化了手术操作,避免了复杂的弯制过程,并减少了材料的使用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维持了下颌骨残端的空间位置,保证了修复效果;另外避免了术前或术中弯制重建板,减少了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
本技术涉及医疗
,具体为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
技术介绍
下颌骨位于颌面部的突出部位,且是人体头面部唯一可以运动的骨骼,对人体面部外形和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如果因为肿瘤切除、外伤、感染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会引起患者严重功能及外形障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利用血管化的双叠腓骨肌瓣修复跨下颌骨中线骨缺损,钛板的弯制和固定具有较大的难度。最传统的方法是术中先进行腓骨的塑形,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下颌重建钛板的弯制,钛钉固定以完成下颌骨缺损重建;而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方法是:术前预弯钛板,并预留的孔钉数量初步定位重建板于下颌残端上,然后根据重建板预弯的形状调整重建板与下颌骨残端的关系,以期与下颌骨紧密贴合后,钛钉固完以完成下颌骨缺损重建。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所有钛板均为商品化的钛板,其在使用时无论是术前还是术中弯制均需花费时间较长,若为术中弯制,更会严重影响手术效率;商品化的重建钛板弯制尚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医生操作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若弯制不佳,固定后容易导致骨块的移位,从而导致面部外形改变等各类手术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商品化重建板与颌骨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容易导致放置不稳;双侧利用商品化小型钛板固定双叠腓骨骨块时,步骤繁琐,费时较长,另外由于其固位力不足,术后在行使功能过程中易产生移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包括重建板和长钛板,所述重建板设置在长钛板的上方,所述重建板的中部设置为第一桥体,所述第一桥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同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为Y型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均开设有第一钉洞,所述第一桥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钉洞,所述长钛板的中部设置为第二桥体,所述第二桥体的中部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桥体和第三连接部的表面均开设有孔洞。优选的,所述重建板的厚度为2.0-2.5mm。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弧度均与下颌骨骨残端的弧度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桥体的弧度与腓骨的折叠骨段相一致。优选的,所述长钛板的厚度为1mm。优选的,所述钉洞和孔洞均采用钉道转移技术制成。优选的,所述长钛板的左右两侧与下颌骨残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桥体固定在双叠腓骨段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中的重建板与下颌骨高度贴合,同时增大了重建板与下颌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放置钛板时的稳定性和位置的唯一性,大大减小了放置不当导致骨块移位的可能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与截骨导板共用钉孔及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实现了钉道转移,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改善了修复效果;通过将用于固定双叠腓骨的小型钛板替换为长钛板,大幅简化了手术操作,避免了复杂的弯制过程,并减少了材料的使用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维持了下颌骨残端的空间位置,保证了修复效果;另外避免了术前或术中弯制重建板,减少了手术时间,操作简单,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重建板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长钛板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重建板、11第一桥体、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钉洞、2长钛板、21第二桥体、22第三连接部、23孔洞。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包括重建板1和长钛板2,重建板1设置在长钛板2的上方,重建板1的厚度为2.5mm,长钛板2的厚度为1mm,重建板1的中部设置为第一桥体11,第一桥体11的弧度与腓骨的折叠骨段相一致,第一桥体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的弧度均与下颌骨骨残端的弧度相同,位于同侧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设置为Y型连接,第一桥体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的表面均开设有钉洞14,长钛板2的中部设置为第二桥体21,长钛板2的左右两侧与下颌骨残端相互连接,第二桥体21固定在双叠腓骨段上,第二桥体21的中部设置有第三连接部22,第二桥体21和第三连接部22的表面均开设有孔洞23,钉洞14和孔洞23均采用钉道转移技术制成。工作原理:使用时,重建板1与双侧下颌骨残端的连接部分由单纯的直线钛板连接改成了“Y”型连接,从而加大了重建板1与下颌骨残端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固位稳定性和位置的唯一性,重建板1两侧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弧度应与下颌骨骨残端的弧度完全一致,第一桥体11部分弧度与腓骨的折叠骨段相一致,从而避免了术中弯制,并且维持了下颌骨残端的空间位置,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与截骨导板共用钉孔及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实现了钉道转移,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改善了修复效果;通过将用于固定双叠腓骨的小型钛板替换为长钛板2,大幅简化了手术操作,避免了复杂的弯制过程,并减少了材料的使用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维持了下颌骨残端的空间位置,保证了修复效果;避免了术前或术中弯制重建板1,减少了手术时间,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包括重建板(1)和长钛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建板(1)设置在长钛板(2)的上方,所述重建板(1)的中部设置为第一桥体(11),所述第一桥体(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位于同侧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设置为Y型连接,所述第一桥体(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的表面均开设有钉洞(14),所述长钛板(2)的中部设置为第二桥体(21),所述第二桥体(21)的中部设置有第三连接部(22),所述第二桥体(21)和第三连接部(22)的表面均开设有孔洞(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包括重建板(1)和长钛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建板(1)设置在长钛板(2)的上方,所述重建板(1)的中部设置为第一桥体(11),所述第一桥体(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位于同侧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设置为Y型连接,所述第一桥体(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的表面均开设有钉洞(14),所述长钛板(2)的中部设置为第二桥体(21),所述第二桥体(21)的中部设置有第三连接部(22),所述第二桥体(21)和第三连接部(22)的表面均开设有孔洞(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化双叠腓骨肌瓣修复用重建钛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建板(1)的厚度为2.0-2.5mm。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峰代杰文沈舜尧王旭东张雷曹健姜腾飞张诗雷徐兵张剑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