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311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该装置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系统内,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吸热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吸热进风口和吸热出风口,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蒸发器,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多条连接管连通,形成多个可循环流通的独立的热管回路,所述热管回路内设有相变冷媒;每一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每一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冷凝器的一端高于其连接在所述蒸发器的一端。整个过程无需氟泵驱动,仅靠重力作用形成循环。该装置结构一体化,可在工厂内模块化预制后再运往现场搭建数据中心机房系统,降低现场安装工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数据中心机房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房高密度的IT机柜不断增加,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IT机柜内设备的发热量增大,又因为数据中心机房需要常年供冷,因此需要付出的空调运行能耗越来越高。目前部分数据中心机房为了降低空调运行能耗,IT机柜配套热管背板使用,利用热管热回收原理获取室外自然冷源的冷量,其中热管背板挂在每个IT机柜的背部,与其配套的散热装置为集中式,安装在机房外。但传统的热管背板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热管背板与散热装置连接的现场管路多,安装工程量大;其二是对于采用集中式散热装置,冷媒管路需要安装氟泵驱动,增加部件故障点及驱动氟泵而引起的能耗,其三是热管背板分液不均匀,降低热管背板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该装置为一种一体化可移动式的热管背板散热装置,解决传统热管背板的问题,降低现场安装工程量,无需氟泵,同时方便装置内部的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本技术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该装置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系统内,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吸热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吸热进风口和吸热出风口,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蒸发器,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多条连接管连通,形成可循环流通的热管回路,所述热管回路内设有相变冷媒;每一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每一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冷凝器的一端高于其连接在所述蒸发器的一端。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蒸发器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蒸发回路,所述冷凝器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冷凝回路,一所述蒸发回路和一所述冷凝回路通过若干所述连接管连通形成所述热管回路,每一所述热管回路中冷凝回路的位置高于蒸发回路的位置,多个所述热管回路之间相互独立。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蒸发器隔设在所述吸热进风口和吸热出风口之间,所述冷凝器隔设在所述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之间。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为方形,包括前盖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围成一个方形框,所述前盖板盖设在该方形框的一端,该方形框的另一端为所述吸热进风口;所述隔板设在该方形框的中部,将该方形框的两端隔分为所述吸热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散热进风口和所述吸热出风口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倾斜设置。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左侧板为中空,由左护板和左端板组合而成;所述右侧板为中空,由右护板和右端板组成;所述左端板和所述右端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连接管设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并分别连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出风口或所述散热进风口处设置有接力加压风机,所述接力加压风机的出风口处设有风机隔板。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滑轮。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底板上的所述散热进风口和所述吸热出风口处均设有毛刷。作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均为翅片管换热器。该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有益效果有:间接利用室外自然冷源,实现高温机房循环风和室外低温冷却新风进行间接换热,使得高温机房循环风获取室外低温新风的冷量实现降温,该换热过程仅传热但不传质。整个过程无需氟泵驱动,仅靠重力作用形成循环。该装置结构一体化,可在工厂内模块化预制后再运往现场搭建数据中心机房系统,降低现场安装工程量。本技术另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剖视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底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5中X的放大图;图7为图5中Y的放大图;图8为第一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二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三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所述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与所述机柜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其中,图1-7中:10、壳体;11、前盖板;12、顶板;13、底板;14、左侧板;14a、左护板;14b、左端板;15、右侧板;15a、右护板;15b、右端板;16、隔板;20、吸热通道;21、蒸发器;22、吸热进风口;23、吸热出风口;30、散热通道;31、冷凝器;32、散热进风口;33、散热出风口;40、接力加压风机;41、风机隔板;50、滑轮;60、毛刷;70、连接管;80、通孔;图8-11中:100、机房;110、设备放置室;111、机柜;112、机柜隔板;120、循环风腔室;121、表冷器;122、循环风机;123、循环风过滤器;130、循环风回路;200、机械冷却模块;300、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400、新风回路;410、新风模块;411、新风风机;412、直接蒸发冷却装置;413、新风过滤器;420、新风腔室;500、控制模块;600、排风室;610、排风机;A、冷通道;B、热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该装置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系统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吸热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吸热进风口和吸热出风口,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蒸发器,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多条连接管连通,形成可循环流通的热管回路,所述热管回路内设有相变冷媒;每一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每一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冷凝器的一端高于其连接在所述蒸发器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该装置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系统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吸热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吸热进风口和吸热出风口,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所述吸热通道内设有蒸发器,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多条连接管连通,形成可循环流通的热管回路,所述热管回路内设有相变冷媒;每一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每一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冷凝器的一端高于其连接在所述蒸发器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蒸发回路,所述冷凝器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冷凝回路,一所述蒸发回路和一所述冷凝回路通过若干所述连接管连通形成所述热管回路,每一所述热管回路中冷凝回路的位置高于蒸发回路的位置,多个所述热管回路之间相互独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隔设在所述吸热进风口和吸热出风口之间,所述冷凝器隔设在所述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管式背板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方形,包括前盖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东明王四海李朝文张晶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同方瑞风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