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114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5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阻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模块。阻热结构,包括: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第二导热部与第一导热部相连接,第二导热部连接电池的侧部;其中,第一导热部与电池的底部之间具有隔热区域。本公开的阻热结构可以将电池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散掉,而不会通过电池的底部传导到临近的电池或其他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模块
本公开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阻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阻止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主要困难为电池的热扩散问题,电池热失控触发因素很多,例如过充电、过放电、温度过高、内部短路、机械碰撞等都会引起电池热失控。单支电池发生热失控后,释放巨大能量,会对其相邻电池或其他部件进行加热,使相邻电池也发生热失控,从而引发热失控的扩散。因此,如何阻止热扩散成为行业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阻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模块。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阻热结构,包括: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第二导热部与第一导热部相连接,第二导热部用于连接在电池的侧部;其中,第一导热部与电池的底部之间具有隔热区域。本技术实施例的阻热结构,第二导热部将电池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导出,而第一导热部与电池的底部之间的隔热区域可以避免电池的热量从其底部传导。即本技术实施例的阻热结构可以将电池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传递到其他电池或相关部件上,使热量分散,而不会通过电池的底部传导到临近的电池或其他部件,从而避免了热失控扩散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包括上述的阻热结构和电池。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第二导热部将电池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导出,而第一导热部与电池的底部之间的隔热区域可以避免电池的热量从其底部传导。即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可以将电池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传递到其他电池或相关部件上,使热量分散到整个电池模块上,而不会通过电池的底部传导到临近的电池或其他部件,从而避免了热失控扩散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阻热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阻热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阻热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阻热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阻热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块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块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块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第一导热部;11、间隙;12、第一隔热部;20、第二导热部;30、电池;40、凸块;50、第二隔热部。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公开。在对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阻热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5,阻热结构包括:第一导热部10;第二导热部20,第二导热部20与第一导热部10相连接,第二导热部20连接电池30的侧部;其中,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之间具有隔热区域。作为一个实施例,隔热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间隙11和第一隔热部12中的至少之一。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阻热结构,第二导热部20将电池30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10导出,而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之间的隔热区域可以避免电池30的热量从其底部传导。即本技术的阻热结构可以将电池30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10和第二导热部20传递到其他电池30或相关部件上,使热量分散,而不会通过电池30的底部传导到临近的电池30或其他部件,从而避免了热失控扩散的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底部的受热面积小,不容易将热量扩散到整个电池30,故本实施例通过隔热区域将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隔开,以此避免通过电池30的底部传热。此外,电池30的隔膜是层层缠绕的,电池侧部与隔膜的面靠近,热量层层传递到内部的隔膜,传热效果好,故使得第二导热部20连接于电池30的侧部,以此提高热传递效果。而电池底部与所有隔膜的边靠近,热量传递到所有隔膜的边缘,然后慢慢向隔膜的内部、另一边缘传递,传热效果差,从而会造成热量集中,故设置有隔热区域隔开,防止由底部传热导致的热量集中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热部20用于连接在电池30的侧部。其中,连接可以解释为二者有固定关系,即第二导热部20固定于电池30的侧部,也可以解释为二者只是接触关系,不存在固定关系。对于第二导热部20与电池30的关系,只要保证第二导热部20可以将电池30的热量导出,至于其连接关系可以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导热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之间的隔热区域为第一隔热部12,而第一隔热部12由隔热材料制备而成,以此避免电池30的热量由其底部传递。当阻热结构上设置有多个电池30时,即使单个电池30出现受热损坏,而由于第一隔热部12的存在,可以避免失控电池30将热量由其底部传递至其他电池30,而造成局部热集中以对电池30造成损坏。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之间的隔热区域为间隙11,即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之间均由空气实现隔绝,以此避免电池30的热量由其底部传递。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导热部10与电池30的底部之间的隔热区域为间隙11和第一隔热部12,即由隔热材料制备而成的第一隔热部12与电池30底部的部分相接触,而其他部分为间隙11。在一个实施例中,阻热结构还包括:凸块40,凸块40设置在第一导热部10上,且与隔热区域相接触;其中,凸块40用于导热,且与电池30的底部相连接。凸块40由导热材料制备而成,由导热材料制备而成的凸块40能够将电池30的底部产生的热量导入第一导热部10,以此实现热量的散发。电池30的底部设置有凸块40和隔热区域,即凸块40的长度小于电池30的厚度。其中,凸块40可以由但不限于石墨、铜、铁、铝等导热性能良好材料制备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导热部(10);/n第二导热部(20),所述第二导热部(20)与所述第一导热部(10)相连接,所述第二导热部(20)连接电池(30)的侧部;/n其中,所述第一导热部(10)与所述电池(30)的底部之间具有隔热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热部(10);
第二导热部(20),所述第二导热部(20)与所述第一导热部(10)相连接,所述第二导热部(20)连接电池(30)的侧部;
其中,所述第一导热部(10)与所述电池(30)的底部之间具有隔热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结构还包括:
凸块(40),所述凸块(40)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部(10)上,且与所述隔热区域相接触;
其中,所述凸块(40)用于导热,且与所述电池(30)的底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部(20)与所述凸块(40)为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10)与所述凸块(40)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阻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结构还包括:
第二隔热部(50),所述第二隔热部(50)设置在所述电池(30)的侧部,用于隔热;
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周礼孙国华牛力郭其鑫常利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