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949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驱动制动装置包括集成壳体,集成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电机组件,电机组件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电机组件包括电机轴;减速器,减速器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内,减速器具有高速齿轮轴,高速齿轮轴与电机轴相连接;其中,位于第一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高速齿轮轴和电机轴的外表面流动至第二安装腔内,以及第二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电机轴和高速齿轮轴的外表面流动至第一安装腔内。使得减速器和电机组件两者的油路连通共用,使得高速齿轮轴与电机轴连接处无油封结构,消除了高速连接处油封困难的问题,使得电机组件的发热体直接与冷却油接触,传热效率大大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在高功率密度、低成本、小型轻量化等各个近似严苛的要求下,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系统都是采用电机+减速器的方案来获得足够的轮轴力矩,电机的发热集成,减速器的润滑以及两者密封都经受严峻考验。现有技术中,利用变速箱的润滑油作为电机的冷却油,这样不需要为电机配置专门的冷却油。但众所周知,减速器的润滑油工作时温度比较高,高温的油对电机的冷却效果有限。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浸油式油冷电机,主要解决的是电机定、转子如何冷却的问题。对于车辆上存油箱、油泵如何配置、油本身是否需要冷却及如何冷却等问题并没有提及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冷却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制动装置,包括:集成壳体,集成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电机组件,电机组件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电机组件包括电机轴;减速器,减速器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内,减速器具有高速齿轮轴,高速齿轮轴与电机轴相连接;其中,位于第一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高速齿轮轴和电机轴的外表面流动至第二安装腔内,以及第二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电机轴和高速齿轮轴的外表面流动至第一安装腔内。进一步地,电机组件包括:前轴承,前轴承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后轴承,后轴承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电机轴的第一端与前轴承相连接,电机轴的第二端与后轴承相连接;定子组件,定子组件设置于电机轴上并位于前轴承和后轴承之间,集成壳体内开设有润滑油油道,润滑油道用于向前轴承、后轴承和定子组件中至少一个提供润滑冷却油。进一步地,润滑油道包括:前轴承油道,前轴承油道沿集成壳体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前轴承油道的第一端与润滑油道的油路进口相连通,前轴承油道的第二端延伸至前轴承的外周侧设置并向前轴承供润滑冷却油。进一步地,集成壳体包括后端盖,后端盖上开设有后轴承油道,后轴承油道沿后端盖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后轴承油道的第一端与油路进口相连通,后轴承油道的第二端延伸至后轴承的外周侧设置并向后轴承供润滑冷却油。进一步地,后端盖上还开设有后线包喷油道,后线包喷油道与后轴承油道相连通,后线包喷油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后线包喷油口,后线包喷油口用于向定子组件的定子后线包供润滑冷却油。进一步地,后端盖上还开设有转子喷油道,转子喷油道与后轴承油道相连通,转子喷油道位于后线包喷油道的内侧,后线包喷油道用于向定子组件的转子供润滑冷却油。进一步地,后线包喷油道为环形,后线包喷油道为环形。进一步地,后线包喷油口为多个,多个后线包喷油口沿定子后线包的周向间隔地设置。进一步地,润滑油道还包括:前线包喷油道,前线包喷油道与前轴承油道相连通,前线包喷油道设置有前线包喷油口,前线包喷油口用于向定子组件的定子前线包提供润滑冷却油。进一步地,前线包喷油道为环形结构。进一步地,润滑油道包括:铁芯油道,铁芯油道开设于第一安装腔的内周面上并与油路进口相连通,定子组件的部分的定子的表面形成铁芯油道的侧壁。进一步地,铁芯油道为环状结构,铁芯油道沿定子的周向设置。进一步地,润滑油道包括进油通道和回油油道,进油通道沿集成壳体的轴向延伸设置,进油通道与油路进口相连通,回油油道沿集成壳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回油油道与进油通道相对地设置,回油油道与铁芯油道、第一安装腔相连通地设置,回油油道用于将润滑冷却油引出集成壳体外。进一步地,驱动制动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集成壳体的外表面相连接,控制器设置有冷却液第一进口和冷却液第一出口;换热器,换热器与集成壳体的外表面相连接,换热器与集成壳体内的润滑冷却油进行热交换,换热器设置有冷却液第二进口和冷却液第二出口;连接管路,连接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却液第一出口相连通,连接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却液第二进口相连通。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驱动制动装置,驱动制动装置为上述的驱动制动装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减速器润滑油直接油冷的集成化冷却方案,使得减速器和电机组件两者的油路连通共用,使得高速齿轮轴与电机轴连接处无油封结构,消除了高速连接处油封困难的问题,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使得电机组件的发热体直接与冷却油接触,传热效率大大提升,电机组件、减速器采用冷却油进行强制润滑,可提高电机组件、减速器轴承的适用转速。采用本申请的驱动制动装置能够根据发热体的位置进行油道设计,流量按需分配,实现精准冷却,避免了冷却不够充分或流量过大浪费油泵功率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驱动制动装置的润滑油道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F—F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中G—G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驱动制动装置的集成壳体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驱动制动装置的高速齿轮轴与电机轴之间油路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驱动制动装置的油压系统回路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驱动制动装置的控制系统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减速器;2、集成壳体;2.1、油路进口;2.2、前线包喷油道;2.2.1、前线包喷油口;2.3、前轴承油道;2.4、铁芯油道;2.5、回油油道;3、后端盖;3.1、后线包喷油道;3.1.1、后线包喷油口;3.2、转子喷油道;3.2.1、转子喷油口;3.3、后轴承油道;4、转子;4.1、后轴承;4.2、前轴承;5、定子;5.1、定子后线包;5.1.1、后线包内表面;5.1.2、后线包外表面;5.2、定子前线包;5.2.1、前线包内表面;5.2.2、前线包外表面;1.1、高速齿轮轴;4.3、电机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成壳体(2),所述集成壳体(2)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n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轴(4.3);/n减速器(1),所述减速器(1)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减速器(1)具有高速齿轮轴(1.1),所述高速齿轮轴(1.1)与所述电机轴(4.3)相连接;/n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所述高速齿轮轴(1.1)和所述电机轴(4.3)的外表面流动至所述第二安装腔内,以及所述第二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所述电机轴(4.3)和所述高速齿轮轴(1.1)的外表面流动至所述第一安装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成壳体(2),所述集成壳体(2)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
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轴(4.3);
减速器(1),所述减速器(1)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减速器(1)具有高速齿轮轴(1.1),所述高速齿轮轴(1.1)与所述电机轴(4.3)相连接;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所述高速齿轮轴(1.1)和所述电机轴(4.3)的外表面流动至所述第二安装腔内,以及所述第二安装腔内的润滑油体可沿所述电机轴(4.3)和所述高速齿轮轴(1.1)的外表面流动至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包括:
前轴承(4.2),所述前轴承(4.2)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后轴承(4.1),所述后轴承(4.1)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电机轴(4.3)的第一端与所述前轴承(4.2)相连接,所述电机轴(4.3)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轴承(4.1)相连接;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机轴(4.3)上并位于所述前轴承(4.2)和后轴承(4.1)之间,所述集成壳体(2)内开设有润滑油油道,所述润滑油道用于向所述前轴承(4.2)、后轴承(4.1)和所述定子组件中至少一个提供润滑冷却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包括:
前轴承油道(2.3),所述前轴承油道(2.3)沿所述集成壳体(2)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轴承油道(2.3)的第一端与所述润滑油道的油路进口(2.1)相连通,所述前轴承油道(2.3)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前轴承(4.2)的外周侧设置并向所述前轴承(4.2)供润滑冷却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壳体(2)包括后端盖(3),所述后端盖(3)上开设有后轴承油道(3.3),所述后轴承油道(3.3)沿所述后端盖(3)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后轴承油道(3.3)的第一端与所述油路进口(2.1)相连通,所述后轴承油道(3.3)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后轴承(4.1)的外周侧设置并向所述后轴承(4.1)供润滑冷却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3)上还开设有后线包喷油道(3.1),所述后线包喷油道(3.1)与所述后轴承油道(3.3)相连通,所述后线包喷油道(3.1)的侧壁上设置有后线包喷油口(3.1.1),所述后线包喷油口(3.1.1)用于向所述定子组件的定子后线包(5.1)供润滑冷却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3)上还开设有转子喷油道(3.2),所述转子喷油道(3.2)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余生陈彬肖成健高峰刘健宁贾金信薛家宁吕林阳丁佐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