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浩燃专利>正文

钢钎维压平滚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312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钢钎维压平滚筒;包括握杆、连接件、第一滚筒;所述握杆与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远离握杆的一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贯穿所述连接件,转轴的两端通过螺帽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滚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滚筒滚筒及定制的菱形钢丝网,采用间距1cm的菱形钢丝网包裹固定在第一滚筒上,轻巧便利,可利用滚筒滚动在混凝土表面工作由钢丝网带动露出钢纤维在滚动中压入混凝土中;为后续收光及其他工作带来便利,防止露出的钢纤维蹦出、切断、收在表面等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钎维压平滚筒
本技术属于钢纤维混凝土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钢钎维压平滚筒。
技术介绍
随着行业对于地面混凝土抗拉伸、防开裂等要求的提升,对使用钢纤维代替钢筋网片添加至混凝土的需求增多。而钢纤维是直接添加在泵车中与商砼均匀搅拌后再浇筑,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布方向无法人为控制,就会出现在混凝土收面时有裸露出混凝土表面情况,给施工增添了麻烦。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20995640.4公开了一种滚筒刷,包括:刷柄、横杆、刷筒、除料杆,刷柄由直杆及两个斜杆组成,呈Y字形,横杆架设于两个斜杆端部,刷筒可转动的套设于横杆上,除料杆架设于两个斜杆之间,贴近刷筒设置。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20424236.1公开一种滚筒刷,包括:手柄支架、离心筒、海绵筒体和外套;离心筒铰接于所述手柄支架,离心筒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排料孔,离心筒沿轴向设置有收容空间,排料孔和收容空间连通;海绵筒体套设于离心筒,并与离心筒固定连接;外套套设于海绵筒体,并与海绵筒体固定连接。现有技术中的滚筒刷,并不能满足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的情况,无法将裸露的钢纤维压平,不利于钢纤维混凝土的后续收光及其他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钢钎维压平滚筒,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第一滚筒滚筒及定制的菱形钢丝网,采用间距1cm的菱形钢丝网包裹固定在第一滚筒上,轻巧便利,可利用滚筒滚动在混凝土表面工作由钢丝网带动露出钢纤维在滚动中压入混凝土中;为后续收光及其他工作带来便利,防止露出的钢纤维蹦出、切断、收在表面等情况出现。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钎维压平滚筒,包括握杆、连接件、第一滚筒;所述握杆与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远离握杆的一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贯穿所述连接件,转轴的两端通过螺帽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滚筒。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呈“U”型结构,所述固定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内侧,且与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呈三角形结构,所述固定架对应的三个角其中一个顶角与连接件连接,另外两个顶角处分别设有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均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滚筒的钢丝网内部包裹着海绵筒体,海绵筒体能够有效吸附混凝土,有利于铺平混凝土。优选的,所述第二滚筒为海绵筒体,在使用时,先由第二滚筒对混凝土初步摊平,经初步摊平之后再由表面包裹有第菱形钢丝网的第一滚筒将露出的钢纤维压进混凝土中,为后续收光及其他工作带来便利,防止露出的钢纤维蹦出、切断、收在表面等情况出现。优选的,所述第一滚筒的表面设有钢丝网。优选的,所述钢丝网为菱形钢丝网,所述钢丝网菱形间距为05.-1.5cm。优选的,所述第二滚筒为普通滚筒,表面设有纤维绒毛。优选的,所述钢丝网包裹在所述第一滚筒的表面。优选的,所述第二滚筒相对于第一滚筒向握把处倾斜,倾斜角度为1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钢钎维压平滚筒,第一滚筒滚筒及菱形钢丝网定制,采用间距1cm的菱形钢丝网包裹固定在第一滚筒上,轻巧便利,可利用滚筒滚动在混凝土表面工作由钢丝网带动露出钢纤维在滚动中压入混凝土中;为后续收光及其他工作带来便利,防止露出的钢纤维蹦出、切断、收在表面等情况出现。(2)本技术钢钎维压平滚筒,对于裸露在混凝土表面的钢纤维可以有效压平,将露出的钢纤维压进混凝土中,方便后期的施工,大大增加了施工效率。(3)本技术钢钎维压平滚筒,先由第二滚筒对混凝土初步摊平,经初步摊平之后再由表面包裹有第菱形钢丝网的第一滚筒将露出的钢纤维压进混凝土中,更有利于混凝土的收平,提升铺平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的滚筒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钢丝网示意图。图中:1、握把;2、连接件;3、第一滚筒;4、钢丝网;5、固定架;6、转轴;7、第二滚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钢钎维压平滚筒;包括握杆、连接件2、第一滚筒3;所述握杆与所述连接件2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2远离握杆的一侧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的两端贯穿所述连接件2,转轴6的两端通过螺帽与所述连接件2连接;所述连接件2通过所述转轴6连接有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上设有第一滚筒3。所述第一滚筒3的钢丝网4内部包裹着海绵筒体,海绵筒体能够有效吸附混凝土,有利于铺平混凝土。所述第一滚筒3的表面设有钢丝网4。所述钢丝网4为菱形钢丝网4,所述钢丝网4菱形间距为1cm。所述钢丝网4包裹在所述第一滚筒3的表面。实施例二如图2-4所示,钢钎维压平滚筒;包括握杆、连接件2、第一滚筒3;所述握杆与所述连接件2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2远离握杆的一侧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的两端贯穿所述连接件2,转轴6的两端通过螺帽与所述连接件2连接;所述连接件2通过所述转轴6连接有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上设有第一滚筒3。所述连接件2呈“U”型结构,所述固定架5设在所述连接件2的内侧,且与转轴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5呈三角形结构,所述固定架5对应的三个角其中一个顶角与连接件2连接,另外两个顶角处分别设有第一滚筒3和第二滚筒7;所述第一滚筒3和第二滚筒7均与所述固定架5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滚筒3的钢丝网4内部包裹着海绵筒体,海绵筒体能够有效吸附混凝土,有利于铺平混凝土。所述第二滚筒7为海绵筒体,在使用时,先由第二滚筒7对混凝土初步摊平,经初步摊平之后再由表面包裹有第菱形钢丝网4的第一滚筒3将露出的钢纤维压进混凝土中,为后续收光及其他工作带来便利,防止露出的钢纤维蹦出、切断、收在表面等情况出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钎维压平滚筒;包括握杆、连接件(2)、第一滚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杆与所述连接件(2)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2)远离握杆的一侧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的两端贯穿所述连接件(2),转轴(6)的两端通过螺帽与所述连接件(2)连接;所述连接件(2)通过所述转轴(6)连接有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上设有第一滚筒(3)。/n

【技术特征摘要】
1.钢钎维压平滚筒;包括握杆、连接件(2)、第一滚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杆与所述连接件(2)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2)远离握杆的一侧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的两端贯穿所述连接件(2),转轴(6)的两端通过螺帽与所述连接件(2)连接;所述连接件(2)通过所述转轴(6)连接有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上设有第一滚筒(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钎维压平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呈“U”型结构,所述固定架(5)设在所述连接件(2)的内侧,且与转轴(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5)呈三角形结构,所述固定架(5)对应的三个角其中一个顶角与连接件(2)连接,另外两个顶角处分别设有第一滚筒(3)和第二滚筒(7);所述第一滚筒(3)和第二滚筒(7)均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燃张诗悦
申请(专利权)人:张浩燃河南省君卡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