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翔专利>正文

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215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与框型混凝土支护,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设置在基坑的内部,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由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组成,所述前支护墙的前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后支护墙的后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的外侧面近端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延伸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的框型混凝土支护能够对基坑的四个面进行支护,避免基坑边面坍塌的情况发生,其次设置了钢筋网与混凝土加固墙能够对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自身进行加固,使得框型混凝土支护能够更加稳定的对基坑进行支护,提高支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具体为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属于基坑支护装置应用

技术介绍
组合型建筑是指建筑空间呈组合式的,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有:并联式组合、串联式组合、单元式组合与集中式组合,在组合型建筑的外围造型多变,延展性较大,所以在组合型建筑物的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开挖较大面积与较大深度的基坑,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建造组合型建筑物,当开挖的基坑面积与深度较大时基坑边面的稳固效果则较差,存在基坑边面坍塌的情况发生,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设置了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与框型混凝土支护,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设置在基坑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由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组成,所述前支护墙的前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后支护墙的后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的外侧面顶端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延伸墙。优选的,所述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的上端外表面均开设有方孔,且方孔的内部设置有水泥加固桩。优选的,所述前支护墙的内表面、后支护墙的内表面、第一侧支护墙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支护墙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钢筋网与混凝土加固墙,且混凝土加固墙设置在钢筋网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加固墙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状。优选的,所述基坑的内表面底端靠近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L形管槽,其中所述第一侧支护墙的内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与第一侧支护墙内部的水泥加固桩的内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穿孔,且穿孔与L形管槽相互连通,所述穿孔与L形管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L形排水管。优选的,所述L形管槽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镂空防护盖。优选的,所述横向延伸墙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排水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设置了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组成的框型混凝土支护能够对基坑的四个面进行支护,避免基坑边面坍塌的情况发生。2、通过在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的方孔中设置了水泥加固桩,在前支护墙的内表面、后支护墙的内表面、第一侧支护墙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支护墙的内侧面均设置了钢筋网与混凝土加固墙能够对前支护墙、后支护墙、第一侧支护墙与第二侧支护墙自身进行加固,使得框型混凝土支护能够更加稳定的对基坑进行支护,提高支护效果。3、通过在框型混凝土支护的横向延伸墙的上端外表面开设了排水沟能够对基坑外围进行排水避免水排入到基坑中,同时在基坑的内表面底端的L形管槽中安装了排水管能够对基坑内部进行排水,排水沟与L形管槽同时排水能够避免水积攒在基坑内部导致基坑被水浸泡坍塌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2中A处的放大视图。图中:1、框型混凝土支护;101、前支护墙;102、后支护墙;103、第一侧支护墙;104、第二侧支护墙;2、方孔;3、水泥加固桩;4、钢筋网;5、混凝土加固墙;6、横向延伸墙;601、排水沟;7、L形管槽;8、穿孔;9、L形排水管;10、镂空防护盖;11、基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11与框型混凝土支护1,框型混凝土支护1设置在基坑11的内部,框型混凝土支护1由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组成,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均为混凝土墙,前支护墙101的前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后支护墙102的后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外侧面顶端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延伸墙6,四组横向延伸墙6分别与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为一体成型构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上端外表面均开设有方孔2,且方孔2的内部设置有水泥加固桩3,水泥加固桩3由水泥浆注入到方孔2中凝固后形成,水泥加固桩3对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自身进行加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前支护墙101的内表面、后支护墙102的内表面、第一侧支护墙103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钢筋网4与混凝土加固墙5,且混凝土加固墙5设置在钢筋网4的外表面,钢筋网4与混凝土加固墙5能够进一步对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自身进行加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混凝土加固墙5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状,能够提高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自身的稳固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基坑11的内表面底端靠近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L形管槽7,其中第一侧支护墙103的内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与第一侧支护墙103内部的水泥加固桩3的内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穿孔8,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内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与第二侧支护墙104内部的水泥加固桩3的内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也开设有穿孔8,且穿孔8与L形管槽7相互连通,穿孔8与L形管槽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L形排水管9,基坑11中的水可以通过L形排水管9排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L形管槽7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镂空防护盖10,镂空防护盖10能够将L形排水管9的管孔盖住,避免大的杂物掉入到L形排水管9的管孔中将L形排水管9的管孔堵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横向延伸墙6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排水沟601。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沿着基坑11中的四个边面分别用混凝土建造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同时在前支护墙101的前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后支护墙102的后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外侧面近端位置处建造横向延伸墙6,并且在横向延伸墙6上开挖排水沟601,其次在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上端开设方孔2,再向方孔2中注入水泥浆使得水泥浆形成水泥加固桩3对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进行加固,之后在前支护墙101的内表面、后支护墙102的内表面、第一侧支护墙103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11)与框型混凝土支护(1),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1)设置在基坑(11)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1)由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组成;/n所述前支护墙(101)的前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后支护墙(102)的后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外侧面顶端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延伸墙(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11)与框型混凝土支护(1),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1)设置在基坑(11)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混凝土支护(1)由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组成;
所述前支护墙(101)的前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后支护墙(102)的后端外表面顶端位置处、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外侧面顶端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延伸墙(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墙(101)、后支护墙(102)、第一侧支护墙(103)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上端外表面均开设有方孔(2),且方孔(2)的内部设置有水泥加固桩(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墙(101)的内表面、后支护墙(102)的内表面、第一侧支护墙(103)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支护墙(104)的内侧面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翔
申请(专利权)人:郭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