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组装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212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组装桩,应用在桥梁工程领域,其包括桩体,桩套设有桩套,桩套的横截面为菱形,菱形的长对角线与水体的水流方向平行,桩套上沿桩套的高度方向开设有套孔,桩体位于套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通过套设在桩体外的桩套长对角线朝向水流方向的棱边对水流进行分流,且通过与长对角线朝向水流的一端接触的桩套侧壁均匀的承受水流的冲击力,从而提升了桩整体结构承受水流冲击的能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组装桩
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式组装桩。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上桥梁在道路交通运输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建设水上桥梁时,支撑桩的设置为尤为重要的一环,支撑桩的设计规格往往决定了桥梁承重能力的上限,以及桥梁抗水冲击的能力。在设计桥梁的桩结构时,需要桩在具有一定的抗水冲击的能力,以便在洪水汛情等情况下位桥梁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现有的现有技术当中往往通过增加支撑桩的数量、桩的直径等方式来提高桥梁抗水冲击能力。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通过上述方式提升状结构的抗水冲击能力时,对材料的浪费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设置桩套以减少水流对桩体冲击的复合式组装桩。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复合式组装桩,包括桩体,所述桩体外套设有桩套,所述桩套的横截面为菱形,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与水体的水流方向平行,所述桩套上沿桩套的高度方向开设有套孔,所述桩体位于套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水面桥梁的承重桩体外套设菱形的桩套,桩体位于桩套内对桥梁进行支撑,通过桩套长对角线两侧的侧面将流向桩体的水流分流,并通过桩套长对角线与水流相对方向两侧的侧壁均匀的分散水流的冲击力,桩套菱形长对角线的朝向有施工人员实地考察桥梁建设地点并测绘分析后进行决定,从而提升了桩体抵抗水流冲击的能力,相比于单纯增加桩体直径或增加桩体数量的方式节约了材料。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桩套长对角线朝向与水流动方向相对的一端连侧侧壁上均设有挡石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挡石板,当发生洪水汛情时,水流中通常夹杂有大量淤泥和砂石,挡石板将随着水流撞击到桩套上的淤泥和砂石进行阻挡,减少了由于长时间经受淤泥和砂石撞击的桩套破碎或缺损而影响其对水流分流的性能,进而影响桩结构整体耐水流冲击性能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孔顶端孔径大于桩体直径,所述套孔的中端孔径与桩体直径相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吊装现场或吊装前,工作人员将桩体装入桩套中后,桩孔中上段的内壁与桩体之间产生缝隙,在装入桩体后,工作人员向桩孔内壁与桩体侧壁之间灌注混凝土,从而将桩体和桩套连接成整体,进一步增强了桩支撑结构的整体性,减少了桩套在强烈水流的冲击下与桩体发生窜动、偏移而造成局部受力情况改变,导致结构损坏断裂的可能性,提升了桥梁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桩体侧壁上设有若干凸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桩体侧壁上设置凸块,使向桩孔内浇筑混凝土后,通过混凝土阻挡凸块,在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将凸块包裹形成凹槽,进一步增加了浇筑后桩体与桩套的一体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孔顶端至中端的孔径平滑过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平滑过渡的套孔内部,桩体在进入套孔时,桩体沿套孔直径大于桩体部分的内侧壁逐渐下滑,并进入直径与套孔直径与桩体部分相等的部分内,减少了吊装对正的难度,为工作人员向套孔内吊装桩体提供了便利。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桩套底端固定连接有承重基台,所述承重基台截面为长对角线与水流平行的菱形,所述承重基台的截面面积大于桩套截面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承重基台承受桩套的重量,且通过承重基台的设置,提升了桩套与水体底部的接触面积,提梁结构承受侧向力的性能,进而减少了桩套倾倒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基台各棱角处的下侧均固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出插入水体底部土层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柱插入水体底部的土层内,对定位柱进行定位,减少了洪水汛情发生等情况时,由于带有泥沙和碎石的水流冲击力较大,且泥沙和碎石在承重基台前端积累,从而推动称重基台对桩套造成压力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桩体高于桩套,且上端伸出桩套的部分两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向上倾斜延伸并与桥梁的桥面底端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桩体上开设连接槽并通过倾斜向上延伸并与桥梁底面抵触的支撑梁,在桩体、桥面和支撑梁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提升了桩体对桥面支撑的平稳程度。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套设在桩体外的桩套长对角线朝向水流方向的棱边对水流进行分流,且通过与长对角线朝向水流的一端接触的桩套侧壁均匀的承受水流的冲击力,从而提升了桩整体结构承受水流冲击的能力;2.通过设置承重基台,提升了桩套与水体下地面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桩套承受侧向力的能力,减少了桩结构倾倒的可能性;3.通过设置在桩体上开设连接槽,并通过连接槽内连接的支撑梁进一步提升了桩体对桥梁支撑的平稳性,提升了桩体结构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用与体现复合式组合桩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用于体现套孔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桩体;11、凸块;12、连接槽;2、桩套;21、套孔;22、挡石板;3、称重基台;31、定位柱;4、支撑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复合式组装桩,包括桩套2和桩体1,桩套2的横截面呈菱形,桩套2底端一体式浇筑有承重基台,承重基台的截面呈与桩套2各个侧边分别平行的菱形,承重基台用于承载桩套2的重量,同时用于增加桩套2与水体下方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桩套2承受侧向力的能力,减少了桩套2侧翻的可能性,从而提升了桩结构整体的稳定性。承重基台下侧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定位柱31,定位柱31分别分布在承重基台各个棱角位置,各个定位柱31分别垂直于水体下地面并穿入地面内,从而对承重基台进行定位,减少了承重基台由于洪水冲击以及砂石淤泥的堆积而产生位移的情况,提升了装置定位的可靠性;工作人员施工前需实地考察,测绘并分析建造处的实际情况以评估水流的实际流向,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图纸将桩套2沿其截面长对角线平行于水流的方向布置,桩套2上开设有沿桩套2高度方向延伸并垂直于其各个截面的套孔21,桩体1位于套孔21内对桥梁起支撑作用。套孔21上端的孔径大于桩体1直径,且套孔21中端的孔径与桩体1的直径相等,套孔21孔径的过度方式采用平滑过渡,使桩体1进入套孔21的过程中沿平滑过度的套孔21内表面直接逐渐滑至套孔21底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压桩机等设备将桩压入地面中,当桩达到预定深度后停止压桩,并向套孔21内侧壁的顶端与桩体1侧壁之间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达到,直至混凝土填充满空隙,从而将桩体1和桩套2连接成为整体,提升了整体结构稳定性。桩体1上设有若干凸块11,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填充满空隙并凝固后围绕凸块11形成凹槽,进一步增强了桩体1与桩套2之间整体性。桩套2截面的长对角线朝向水流方向的一端两侧侧壁上均设有挡石板22,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组装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所述桩体(1)外套设有桩套(2),所述桩套(2)的横截面为菱形,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与水体的水流方向平行,所述桩套(2)上沿桩套(2)的高度方向开设有套孔(21),所述桩体(1)位于套孔(2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组装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所述桩体(1)外套设有桩套(2),所述桩套(2)的横截面为菱形,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与水体的水流方向平行,所述桩套(2)上沿桩套(2)的高度方向开设有套孔(21),所述桩体(1)位于套孔(2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组装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套(2)长对角线朝向与水流动方向相对的一端连侧侧壁上均设有挡石板(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组装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孔(21)顶端孔径大于桩体(1)直径,所述套孔(21)的中端孔径与桩体(1)直径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组装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1)侧壁上设有若干凸块(1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敏朱奕朱斌佴永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