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84578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负极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金属锂层和金属网层,金属网层的下部插入金属锂层内,金属网层的上部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金属网层的顶部涂覆有绝缘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的金属网层容纳正极沉积过来的锂单质;在金属锂层的内部、表面都构筑了电子电导、不与金属锂合金化的三维载体(即金属网层),并在载体最顶端表面附有不传导电子离子的绝缘层,由此使沉积的锂离子只可以在金属锂层表面的金属网层内得到电子,无法在金属网层的最顶端得到电子,以至于形成超过表面金属网层厚度的锂枝晶和死锂,避免枝晶在负极导电体顶部的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负极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相比于目前商业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负极,锂金属负极理论上可以提供更多的容量(3860mAhg-1,石墨负极:372mAhg-1)和最负的电势(-3.040Vvs,标准氢电极,石墨负极:~1.0Vvs.Li+/Li),有望在下一代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较大的应用。以金属锂为负极的锂硫电池和锂空电池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但是,锂金属负极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便是枝晶的生长。将锂金属箔片作为锂电池负极,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其表面渐渐形成树枝状的锂沉积物即锂枝晶,枝晶较大的比表面消耗了部分锂和电解液,枝晶继续生长形成死锂,枝晶和死锂的堆积导致了电极的体积变化,造成电极循环的库伦效率下降,甚至出现内部短路、电池热失效或发生爆炸,引起安全问题。目前,公开号为CN11011236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三维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制备方法和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三维复合金属锂负极包括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导电体和金属锂;金属锂嵌入填充于导电体的三维多孔结构中,在循环过程中,三维骨架为预存储锂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为电池循环过程中金属锂提供了载体,由此抑制枝晶的产生。虽然上述现有技术通过三维骨架抑制枝晶的产生,但是仅提供了一种抑制枝晶生长的思路,却难以避免枝晶在负极导电体顶部的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从根本上避免锂枝晶的产生。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包括金属锂层和金属网层,所述金属网层的下部插入所述金属锂层内,所述金属网层的上部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所述金属网层的顶部涂覆有所述绝缘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极极片在充电过程中,会将自身晶格中的Li+通过隔膜和电解液后,沉积在负极表面,形成单质锂。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越高,沉积到负极表面的锂就越厚,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的负极表面的金属网层用于容纳新沉积过来的锂单质;在金属锂层内部、表面都构筑了电子电导、不与金属锂合金化的三维载体(即金属网层),并在载体最顶端表面附有不传导电子离子的绝缘层,由此使沉积的锂离子只可以在金属锂层表面的金属网层内得到电子,无法在金属网层的最顶端得到电子,以至于形成超过表面金属网层厚度的锂枝晶和死锂,从而有效避免网格内的锂枝晶的产生,从根本上克服现有的锂金属表面枝晶生长的问题;另一方面,金属网层穿出金属锂层的上部也可避免金属锂直接与正极接触造成短路的问题,而金属网层的网状结构也可将锂限制于网格中,减少充放电过程中锂负极的体积膨胀;同时,金属网层的作用相当于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可增大整个体系的机械强度和整体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金属网层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形成沉积层,所述沉积层的厚度≥5×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极极片在充电过程中,会将自身晶格中的Li+通过隔膜和电解液后,沉积在负极表面,形成单质锂。正极极片的面容量越高,沉积到负极表面的锂就越厚。因此,为了使得负极表面的金属网层能够完全能够容纳下新沉积过来的锂单质,其厚度必须由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决定,且沉积层的厚度至少为正极极片的面容量数值的5倍以上(因为1mAh/cm2的锂对应5μm的厚度),即当正极极片的面容量为3mAh/cm2,则一次充电后,会在负极表面沉积3×5=15μm的锂单质,因此负极表面露出的金属网层厚度至少为15μm。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沉积层的厚度为5-30μm,且沉积层的厚度=(5×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0至5))μ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积层的厚度值优选为(5×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0至5))μm,使负极表面的金属网层能够完全能够容纳下新沉积过来的锂单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金属网层穿设于金属锂层内的厚度与金属锂层的厚度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放电过程中,负极上的锂单质会失去电子成为可移动的Li+,经过隔膜和电解液后,重新回到正极材料晶格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100%从正极来的锂都会回到正极去,为了使库伦效率达到最佳值,需要补给正极一部分,此时金属网层下部的预设的金属锂就可以用来作为补充之用,因此金属网层穿设于金属锂层内的厚度与金属锂层的厚度相同。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金属锂层的厚度为10至100μm,且金属锂层的厚度=(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1-库伦效率)×5×预期循环次数+(0至10))μ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库伦效率,也叫放电效率,是指电池放电容量与同循环过程中充电容量之比,即放电容量与充电容量之百分比;金属网层下部的厚度与预设的金属锂层的厚度一致,而金属锂层的厚度应根据电池的库伦效率决定,即金属锂层的厚度=(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1-库伦效率)×5×预期循环次数+(0至10))μm,例如当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为3mAh/cm2,库伦效率为99%时,则每循环一次,都需要负极给正极补上3×0.01×5=0.15μm的锂,所以,要求的循环次数高,就需要更多的预设锂来补,使金属网层穿设于金属锂层内的预设的金属锂可以补充回到正极材料晶格中的锂,继而使库伦效率达到最佳值。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绝缘层的组分为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笼型聚倍半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层材料的选择为电子离子绝缘性材料,从而使沉积的锂离子只可以在金属锂层表面的金属网层内得到电子,无法在金属网层的最顶端得到电子,以至于形成超过表面金属网层厚度的锂枝晶和死锂,达到有效避免网格内的锂枝晶的产生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金属网层的材质为铜、镍、银、金、不锈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网层的网格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或不规则图形;所述网格的孔径为0.01~20μ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网层增大整个体系的机械强度;金属网层的网状结构可将锂限制于网格中,减少充放电过程中锂负极的体积膨胀,同时使沉积的单质锂分布更均匀。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制备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1.金属网层的制备,用激光刻蚀、化学刻蚀、物理编织中的至少一种方法;S2.将绝缘层涂覆于金属网层的上部;S3.将金属网层的下部插入金属锂层;S4.得到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金属锂负极的制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层的熔融温度要高于金属锂,因此先将绝缘层涂覆于金属网层的上部,然后再将金属网层插入金属锂层。...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包括金属锂层和金属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层的下部插入所述金属锂层内,所述金属网层的上部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所述金属网层的顶部涂覆有所述绝缘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包括金属锂层和金属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层的下部插入所述金属锂层内,所述金属网层的上部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所述金属网层的顶部涂覆有所述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层穿设于金属锂层上方形成沉积层,所述沉积层的厚度≥5×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层的厚度为5-30μm,且沉积层的厚度=(5×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0至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层穿设于金属锂层内的厚度与金属锂层的厚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锂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且金属锂层的厚度=(正极极片的面容量值×(1-库伦效率)×5×预期循环次数+(0至1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组分为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笼型聚倍半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结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层的材质为铜、镍、银、金、不锈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网层的网格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或不规则图形;所述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晓雄张秩华崔言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