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733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反渗透膜壳的上壳体的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反渗透进水管和反渗透浓水管与第一空腔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下壳体设置有向下的凹槽,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圈状凸起和圈状凹槽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与第二空腔相贯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实现进水及回水位置在线转换。通过电场效应减缓膜表面离子结晶及沉积。延长了制水周期及产水量,提高了回收率,降低了清洗频率,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反渗透产水周期提高及节水领域。具体为涉及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
技术介绍
反渗透技术具有脱盐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水处理及回用,饮用水等领域。但实际工程应用中,膜污堵及结垢是限制反渗透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海水淡化和工业废水处理过程,反渗透结垢及污堵表现尤为严重。而反渗透膜一旦出现结垢或污堵,就会造成产水水质及水量下降,进而会大大降低产水周期及回收率。而严重结垢或污堵的反渗透只能通过化学清洗进行恢复,这又会造成大量的化学清洗废液及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因此开发一种简便、有效、稳定、环保的手段或方法来抑制或减缓反渗透结垢及污堵,已经成为反渗透
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包括反渗透膜壳23,反渗透膜壳23包括上壳体6和下壳体16,上壳体6是在上板体3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9,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28,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30,反渗透进水管24和反渗透浓水管25在上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一空腔30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26;下壳体16是在下板体37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凹槽32,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33;所述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32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31;第一出水管34和第二出水管35在下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二空腔31相贯通;还包括原水箱1,所述原水箱1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阀门2、供水泵(3)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4、第一压力传感器5、反渗透膜壳23的反渗透进水管24连接;反渗透浓水管25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三阀门8,第一流量计11连接后,再与浓盐水箱21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另一路管道与第四阀门9连接后再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的出水口连接;第二阀门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第五阀门10,连接后与第一流量计1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出水管34依次连接第六阀门17、第二流量计19后与产水箱20连接;第二出水管35依次连接第七阀门18与第二流量计19的进水口连接;导电涂层28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连接后再与直流电源13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5、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一流量计11、第二流量计19分别通过导线与参数显示器22连接。本技术的优点:1、本技术的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进水及回水位置在线转换。极大的提高了装置的可操作性。2、本技术在常规反渗透基础上增加了低压直流电压,其外接电源为直流电源(13),其电压范围为:10V—24V。可以通过电场效应大大减缓膜表面的离子结晶及沉积。3、本技术可以两侧交替改变进出水方向,大大延长了制水周期及产水量,整体提高了回收率。4、本技术降低了清洗频率,减少了清洗废液的产生,提高了环保效益。5、本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膜组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装置中反渗透膜壳的上壳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装置中反渗透膜壳的下壳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装置中上壳体和下壳体组合成反渗透膜壳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见图1,包括反渗透膜壳23,见图4,反渗透膜壳23包括上壳体6和下壳体16见图2,图3,上壳体6是在上板体3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9,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28,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30,反渗透进水管24和反渗透浓水管25在上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一空腔30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26;下壳体16是在下板体37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凹槽32,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33;所述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32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31;第一出水管34和第二出水管35在下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二空腔31相贯通;还包括原水箱1,所述原水箱1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阀门2、供水泵(3)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4、第一压力传感器5、反渗透膜壳23的反渗透进水管24连接;反渗透浓水管25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三阀门8,第一流量计11连接后,再与浓盐水箱21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另一路管道与第四阀门9连接后再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的出水口连接;第二阀门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第五阀门10,连接后与第一流量计1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出水管34依次连接第六阀门17、第二流量计19后与产水箱20连接;第二出水管35依次连接第七阀门18与第二流量计19的进水口连接;导电涂层28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连接后再与直流电源13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5、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一流量计11、第二流量计19分别通过导线与参数显示器22连接。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的圈优选圆圈或矩形圈,当圈状凸起26插入圈状凹槽33时,上壳体和下壳体合在一起,组成反渗透膜壳。本技术原水箱1,第一阀门2,供水泵3,第二阀门4用于调节装置运行进水压力;第一压力传感器5,用于监视装置进水压力;上壳体6,第二压力传感器7,主要用于监视浓水出水压力;第三阀门8,用于调节装置运行浓水压力;第四阀门9,第五阀门10用于进水位置调换;第一流量计11,用于监视浓水流量;导电涂层28,用于为装置施加电场;直流电源13,用于为装置提供直流电源;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用于切换电流进入位置,且切换过程中两个开关只能有一个开启;下壳体16,第六阀门17、第七阀门18,用于产水位置调换。第二流量计19,用于产水流量监视。导电涂层两侧均有导线连接。可以实现电流双向进入。下壳体16两侧分布的第一出水管34、第二出水管35,可以实现水流双向流出。利用本技术的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操作步骤如下:反渗透启动阶段:打开第一阀门2,使原水箱1中原水进入供水泵3,开启第二阀门4,第三阀门8,第七阀门18。关闭第四阀门9,第五阀门10,第六阀门17。启动供水泵3,启动反渗透膜壳23,调节第二阀门4,将反渗透膜进水压力控制在0.8-0.85MPa。装置供电阶段:第二流量计19及第一流量计11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反渗透膜壳(23),反渗透膜壳(23)包括上壳体(6)和下壳体(16),上壳体(6)是在上板体(3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9),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28),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30),反渗透进水管(24)和反渗透浓水管(25)在上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一空腔(30)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26);下壳体(16)是在下板体(37)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凹槽(32),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33);所述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32)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31);第一出水管(34)和第二出水管(35)在下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二空腔(31)相贯通;还包括原水箱(1),所述原水箱(1)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阀门(2)、供水泵(3)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4)、第一压力传感器(5)、反渗透膜壳(23)的反渗透进水管(24)连接;反渗透浓水管(25)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三阀门(8),第一流量计(11)连接后,再与浓盐水箱(21)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另一路管道与第四阀门(9)连接后再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的出水口连接;第二阀门(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第五阀门(10),连接后与第一流量计(1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出水管(34)依次连接第六阀门(17)、第二流量计(19)后与产水箱(20)连接;第二出水管(35)依次连接第七阀门(18)与第二流量计(19)进水口连接;导电涂层(28)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连接后再与直流电源(13)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5)、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一流量计(11)、第二流量计(19)分别通过导线与参数显示器(2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反渗透膜壳(23),反渗透膜壳(23)包括上壳体(6)和下壳体(16),上壳体(6)是在上板体(3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9),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28),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30),反渗透进水管(24)和反渗透浓水管(25)在上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一空腔(30)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26);下壳体(16)是在下板体(37)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凹槽(32),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33);所述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32)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31);第一出水管(34)和第二出水管(35)在下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二空腔(31)相贯通;还包括原水箱(1),所述原水箱(1)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阀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捷程志杨张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