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胀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6554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胀形装置,其用于对呈空心结构的管材进行胀形,其中,管材设有待胀形区,胀形装置包括:固定结构,包括下模座以及与下模座层叠设置的上模座,下模座开设有下通孔,上模座对应下通孔的位置开设有上通孔,管材的两端分别卡设于上通孔和下通孔;以及成形结构,包括具有成形模腔的成形模板、设置于管材内的柔性介质以及推压柔性介质的冲头,成形模板固定于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成形模腔呈通孔结构,管材穿设成形模腔,且待胀形区位于成形模腔,成形模腔的内径大于管材的外径,冲头在外力的作用下朝下推压柔性介质。本申请通过柔性介质朝成形模腔内挤压待胀形区的管壁,最终使管材发生胀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胀形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管材胀形成形
,尤其涉及一种胀形装置。
技术介绍
管材件是汽车、船舶及航天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机械零件。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强韧性和低耗高效的精密成形技术成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管材件是空心结构,既可以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同时,相比于焊接铸造,机加工等传统成形工艺,管材胀形工艺属于净成形,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效率高,因此管材件胀形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当代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胀形装置,旨在解决如何对管材进行胀形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胀形装置,用于对呈空心结构的管材进行胀形,其中,所述管材设有待胀形区,所述胀形装置包括:固定结构,包括下模座以及与所述下模座层叠设置的上模座,所述下模座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上模座对应所述下通孔的位置开设有上通孔,所述管材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上通孔和所述下通孔;以及成形结构,包括具有成形模腔的成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管材内的柔性介质以及推压所述柔性介质的冲头,所述成形模板固定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之间,所述成形模腔呈通孔结构,所述管材穿设所述成形模腔,且所述待胀形区位于所述成形模腔,所述成形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管材的外径,所述冲头在外力的作用下朝下推压所述柔性介质,以使所述柔性介质驱动所述待胀形区的管壁向所述成形模腔胀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介质包括高分子粉末。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介质还包括与所述高分子粉末相混合的润滑粉末。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润滑粉末为二硫化钼粉末,或所述润滑粉末为石墨粉末。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形结构还包括驱动所述冲头振动的超声系统,所述冲头在振动过程中将所述高分子粉末熔融成粘体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材的内径大于所述冲头的外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材的外径与所述下通孔的内径相等,所述管材的外径与所述上通孔的内径相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胀形装置还包括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具有固定腔的加热座以及连接所述加热座的发热管,所述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以及所述成形模板均位于所述固定腔,所述加热座的侧壁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固定腔的加热孔,所述发热管设置于所述加热孔且一端抵接所述成形模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胀形装置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层叠设置于所述上模座的上方,且所述导向块对应所述上通孔的位置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冲头经所述导向孔而插入所述管材。在一个实施例中,项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底板,所述下模座固定于所述底板。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管材穿设成形模腔,且管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上通孔和下通孔,再通过拉伸机向下推压柔性介质,使柔性介质朝成形模腔内挤压待胀形区的管壁,最终使管材发生胀形。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所实施例所提供的胀形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胀形装置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胀形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0、胀形装置;10、固定结构;11、上模座;12、下模座;13、底板;20、成形结构;21、冲头;22、柔性介质;23、成形模板;50、管材;51、待胀形区;30、导向块;31、导向孔;111、上通孔;121、下通孔;60、发热结构;61、加热座;62、发热管;231、成形模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胀形装置100,其用于对管材50进行胀形,其中管材50呈中空结构,管材50设置有待胀形区51。可选地,管材50由紫铜所制成。胀形装置100包括固定结构10和成型结构。固定结构10包括下模座12以及与下模座12层叠设置的上模座11。下模座12开设有下通孔121,上模座11对应下通孔121的位置开设有上通孔111。管材50的两端分别卡设于上通孔111和下通孔121。可选地,为便于管材50的装配和拆卸,下模座12和上模座11均对半设置,即上模座11由两个半上座对接而成,而下模座12也由两个半下座对接而成。成形结构20包括具有成形模腔231的成形模板23、设置于管材50内的柔性介质22以及推压柔性介质22的冲头21,成形模板23固定于上模座11和下模座12之间,成形模腔231呈通孔结构,即成型模腔连通上通孔111和下通孔121,管材50穿设成形模腔231,待胀形区51位于成形模腔231内,成形模腔23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其内径大于管材50的外径。冲头21在拉伸机的作用下朝下推压柔性介质22,以使柔性介质22驱动待胀形区51的管壁填充成形模腔231,从而实现对管材50的胀形。可选地,柔性介质22为粉末介质,其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使待胀形区51向成形模腔231内发生胀形。通过将管材50穿设成形模腔231,且管材5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上通孔111和下通孔121,再通过拉伸机向下推压柔性介质22,从而使柔性介质22向成形模腔231内挤压待胀形区51的管壁,最终使管材50发生胀形。请参阅图1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介质22包括高分子粉末。可选地,高分子粉末可以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粉末(ethylene-vinylacetate,EVA)、聚乙烯粉末(polyethylene,PE)、聚氯乙烯粉末(polyvinylchloride,PVC)、聚四氟乙烯粉末(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胀形装置,用于对呈空心结构的管材进行胀形,其中,所述管材设有待胀形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胀形装置包括:/n固定结构,包括下模座以及与所述下模座层叠设置的上模座,所述下模座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上模座对应所述下通孔的位置开设有上通孔,所述管材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上通孔和所述下通孔;以及/n成形结构,包括具有成形模腔的成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管材内的柔性介质以及推压所述柔性介质的冲头,所述成形模板固定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之间,所述成形模腔呈通孔结构,所述管材穿设所述成形模腔,且所述待胀形区位于所述成形模腔,所述成形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管材的外径,所述冲头在外力的作用下朝下推压所述柔性介质,以使所述柔性介质驱动所述待胀形区的管壁向所述成形模腔胀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胀形装置,用于对呈空心结构的管材进行胀形,其中,所述管材设有待胀形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胀形装置包括:
固定结构,包括下模座以及与所述下模座层叠设置的上模座,所述下模座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上模座对应所述下通孔的位置开设有上通孔,所述管材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上通孔和所述下通孔;以及
成形结构,包括具有成形模腔的成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管材内的柔性介质以及推压所述柔性介质的冲头,所述成形模板固定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之间,所述成形模腔呈通孔结构,所述管材穿设所述成形模腔,且所述待胀形区位于所述成形模腔,所述成形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管材的外径,所述冲头在外力的作用下朝下推压所述柔性介质,以使所述柔性介质驱动所述待胀形区的管壁向所述成形模腔胀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介质包括高分子粉末。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介质还包括与所述高分子粉末相混合的润滑粉末。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粉末为二硫化钼粉末,或所述润滑粉末为石墨粉末。


5.如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峰张灿滨陈凯哲闫超李康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