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5992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单电池框、正极框;负极框邻近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且负极框设置有与负极板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负极框与单电池框叠合后,负极框与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单电池框设置有与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正极框邻近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且正极框设置有与双极板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可直接对液体电池电解液的充放电效率进行检测,可用于电池电解液性能和电池极板性能的快速评估和判定,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简单,可快速拆卸与清洗,并便于电解液和极板的更换,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化学储能
,特别涉及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实现快速检验电池效率是电池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公告号为CN101662040A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锂电池首次库伦效率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制做不同规格的锂离子电池,并将注液、陈化后的电池连接到测试装置上,记录充放电效率,该方法涉及的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使用抽真空装置对电池内部抽真空。公告号为CN108134141A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隔膜静态锌溴电池,该电池采用了自上而下的三明治堆叠结构,期望实现减少电池的自放电效应,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堆叠层数过多时,极板承压能力不够,导致电池存在漏液的风险。公告号为CN105680082A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长寿命锌溴液流电池的结构,该电池结构采用了隔膜和循环泵,导致了电池系统结构复杂,不利于小型化,且由于循环系统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电池系统的理论效率。而且,现有对于钠硫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效率或容量的检测,一般都需要将电池制成干电池成品,再将其进行效率或容量的检测。在验证电池容量的过程中需要反复重新设计电池的配方和结构,再将其制成干电池成品,还需设计相应的测试装置,整个过程周期长,装置繁琐。由于无法将液流电池制成干电池的形式,因此,现有技术涉及的测试装置不适用于液流电池效率/容量的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测试装置无法检测液体电池效率/容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单电池框、正极框;所述负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且所述负极框设置有与所述负极板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所述单电池框设置有与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所述正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且所述正极框设置有与所述双极板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可选地,所述单电池框为多个;多个所述单电池框中除去最邻近所述负极框的单电池框的剩余单电池框均设置有双极板;所述双极板设置在剩余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两个相邻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两个相邻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且每个所述单电池框均设置有与相应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可选地,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设置有上密封圈,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正极框的一侧设置有下密封圈;所述双极板嵌入下密封圈。可选地,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负极板置于所述凹槽内。可选地,所述负极框、所述单电池框、所述正极框均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负极框、所述单电池框、所述正极框通过与所述装配孔相匹配的压紧螺栓依次平行连接。可选地,所述负极框、所述单电池框、所述正极框均为采用有机玻璃制成的长方体框。可选地,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的高度为5-8mm。可选地,所述双极板由带有防腐导电涂层的金属板与石墨毡用导电胶料粘合而成;所述负极板由带有防腐导电涂层的金属板构成。可选地,所述金属板为铝合金板、铜板、钛板、钢板中的一种;所述防腐导电涂层为TiN涂层、TiC涂层、SiC涂层、C3N4涂层、掺硼金刚石涂层中的一种;所述导电胶料为掺石墨、银粉、铝粉的高分子树脂材料中的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可直接对液体电池电解液的充放电效率进行检测,可用于电池电解液性能和电池极板性能的快速评估和判定,且本技术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简单,可快速拆卸与清洗,并便于电解液和极板的更换,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2、本技术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可任意组装不同规格的电池,方便快捷的实现不同规格电池的检验。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三节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的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三节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的组件分解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三节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的装配正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三节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的装配侧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检测单节电池100次充放电效率曲线图;图6为本技术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检测双节电池100次充放电效率曲线图;图7为本技术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检测三节电池100次充放电效率曲线图。附图标记:1-压紧螺母、2-负极框、3-负极引出螺杆、4-单电池框、5-压紧螺杆、6-正极引出螺杆、7-双极板、8-注液孔堵头、9-负极板、10-上密封圈、11-下密封圈、12-密封电解液舱室、13-正极框。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结合图1-4所示,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2、单电池框4、正极框13;负极框2邻近单电池框4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9,且负极框2设置有与负极板9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3;负极框2与单电池框4叠合后,负极框2与单电池框4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12,此时,负极板9置于负极框2和单电池框4之间;单电池框4设置有与密封电解液舱室12相通的注液孔;正极框13邻近单电池框4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7,且正极框13设置有与双极板7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6。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负极框2、单电池框4、正极框13依次叠合连接,在叠合连接过程中,使带有负极板9的负极框2与单电池框4形成可注入电解液的密封电解液舱室12,并在正极框13邻近单电池框4的一侧设置双极板7,且采用负极引出螺杆3和正极引出螺杆6分别与负极板9和双极板7接触连接,实现本实施例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与电池测试仪的连接,从而实现对液体电极效率的检测,整个装置简单,可快速拆卸与清洗,并便于电解液和极板的更换,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装配的效率,在单电池框4邻近负极框2的一侧设置凹槽,并将负极板9置于该凹槽内。上述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通过下述方法组装:将压紧螺杆5插入到正极框13的装配孔中;将双极板7嵌入到正极框13邻近单电池框4的一侧,且为了提高整个装置中密封电解液舱室12的密封性,在单电池框4邻近负极框2的一侧设置上密封圈10,单电池框4邻近正极框13的一侧设置有下密封圈11,然后,将压紧螺杆5穿过单电池框4的装配孔与正极框13相拼接在一起,此时,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单电池框、正极框;所述负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且所述负极框设置有与所述负极板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所述单电池框设置有与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所述正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且所述正极框设置有与所述双极板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单电池框、正极框;所述负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且所述负极框设置有与所述负极板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所述单电池框设置有与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所述正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且所述正极框设置有与所述双极板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电池框为多个;多个所述单电池框中除去最邻近所述负极框的单电池框的剩余单电池框均设置有双极板;所述双极板设置在剩余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两个相邻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两个相邻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且每个所述单电池框均设置有与相应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设置有上密封圈,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华卢苗苗王浩王强申楷赟白志城张宗永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