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泵挺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4880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4
一种燃油泵挺柱包括:筒状壳体(1);凸轮接触部(3),其整体具有板形形状并且凸轮接触部(3)固定于筒状壳体(1)的轴向一端,凸轮接触部(3)形成有朝向轴向一端侧凸出且用于与凸轮接触的弧形的凸轮接触面(31s);以及垫片(2),其安装于筒状壳体(1)的内部且用于抵接柱塞。该燃油泵挺柱能够保证实现将凸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柱塞的往复运动的功能要求;另外,该燃油泵挺柱采用凸轮接触部(3)代替了现有技术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采用的外圈、滚针和销轴的结构,因此该燃油泵挺柱的结构更简单、组装过程更简单且重量更小,从而降低了燃油泵挺柱的成本并且节省了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燃油泵挺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油泵挺柱。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中,为了将凸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柱塞的往复运动,需要在凸轮轴和柱塞之间设置燃油泵挺柱来实现这种转换。作为燃油泵挺柱的示例,如图1a至图1c所示,存在一种如下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该滚子式燃油泵挺柱包括筒状壳体10、垫片20、外圈30、多个滚针40和销轴50。具体地,筒状壳体10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该筒状壳体10的内侧的中空部在筒状壳体10的轴向A上是贯通的。筒状壳体10的侧壁形成有两个朝向内侧的中空部凹陷的内凹部101,这两个内凹部101隔着筒状壳体10的中心轴线彼此相对。另外,筒状壳体10的侧壁的在轴向A上的大致中央部位形成有一个通孔102和从筒状壳体10的内周面朝向内侧的中空部凸出的卡接部103,该通孔102与卡接部103隔着筒状壳体10的中心轴线彼此相对,并且通孔102、卡接部103和两个内凹部101在筒状壳体10的周向上错开布置。进一步地,垫片20安装于筒状壳体10在轴向A上的大致中央部位。该垫片20包括垫片主体201以及从垫片主体201的在径向R上的两侧凸出的第一安装部202和第二安装部203。第一安装部202伸入筒状壳体10的通孔102并从该通孔102伸出,第二安装部203卡接于筒状壳体10的卡接部103。另外,筒状壳体10的两个内凹部101的轴向另一端(图1a和图1b中的下端)能够抵接于垫片主体201以支撑垫片20。通过第一安装部202与通孔102相配合、第二安装部203与卡接部103相配合以及两个内凹部101与垫片主体201相配合,使得垫片20安装于筒状壳体10的在轴向A上的大致中央部位。另外,垫片主体201形成为朝向轴向另一端侧凸出的形状,垫片主体201用于抵接从轴向另一端侧伸入筒状壳体10的柱塞。进一步地,销轴50安装于筒状壳体10,销轴50的两端部分别插入筒状壳体10的两个内凹部101形成的轴承孔内。多个滚针40沿着销轴50的周向均匀地布置在销轴50的外侧并且在多个滚针40的外侧套装外圈30,使得多个滚针40被夹在外圈30与销轴50之间并且外圈30能够相对于销轴50旋转。这样,当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正常工作时,具有上述结构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能够在凸轮的作用下进行往复运动。具体地,凸轮轴的凸轮从筒状壳体10的轴向一端侧(图1b中的上侧)周期性地朝向轴向另一端侧(图1b中的下侧)推动外圈30,使得外圈30在凸轮的作用下推动筒状壳体10和垫片20朝向轴向另一端侧运动,进而垫片20推动柱塞朝向轴向另一端侧运动;当凸轮转到基圆位置时,滚子式燃油泵挺柱在燃油泵弹簧力的作用下朝向轴向一端侧运动。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外圈30还相对于销轴50进行旋转。虽然具有上述结构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能够实现将凸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柱塞的往复运动的功能要求,但是该滚子式燃油泵挺柱的部分设计及部分组装过程复杂,而且重量较大。这增加了滚子式燃油泵挺柱的成本并且在滚子式燃油泵挺柱的往复运动过程中会消耗过多的不必要的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做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燃油泵挺柱,该燃油泵挺柱在保证能够实现将凸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柱塞的往复运动的功能要求的同时结构更简单、组装过程更简单且重量更小。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下的燃油泵挺柱,所述燃油泵挺柱包括:筒状壳体;凸轮接触部,所述凸轮接触部整体具有板形形状并且所述凸轮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筒状壳体的轴向一端,所述凸轮接触部形成有朝向轴向一端侧凸出且用于与凸轮接触的弧形的凸轮接触面;以及垫片,所述垫片安装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部且用于抵接柱塞,其中所述凸轮的旋转运动能够经由所述凸轮接触部、所述筒状壳体和所述垫片转换成所述柱塞的往复运动。优选地,所述凸轮接触面的形状被形成为圆柱形状的侧面的一部分。优选地,所述凸轮接触面涂覆有用于减小与所述凸轮接触的摩擦力的涂层。优选地,所述凸轮接触部与所述筒状壳体形成为一体。更优选地,所述筒状壳体的侧壁形成有朝向内侧凹陷的至少两个内凹部,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周向上间隔开的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的轴向另一端均抵接所述垫片以支撑所述垫片。优选地,所述凸轮接触部是独立于所述筒状壳体的部件,所述凸轮接触部铆接于所述筒状壳体的轴向一端,使得所述凸轮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筒状壳体。更优选地,所述筒状壳体的侧壁形成有朝向内侧凹陷的至少两个内凹部,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周向上间隔开的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的轴向一端均抵接于所述凸轮接触部以支撑所述凸轮接触部,并且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的轴向另一端均抵接于所述垫片以支撑所述垫片。优选地,通过冲压形成所述凸轮接触部。优选地,所述垫片包括垫片主体和从所述垫片主体伸出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筒状壳体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的通孔和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对应的卡接部,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一安装部伸入所述通孔且所述第二安装部卡接于所述卡接部,将所述垫片安装于所述筒状壳体。更优选地,所述垫片主体具有朝向轴向另一端侧凸出的形状,并且所述垫片主体用于抵接所述柱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燃油泵挺柱,该燃油泵挺柱仅包括筒状壳体、设置于筒状壳体的轴向一端的板状的凸轮接触部和安装于筒状壳体的内部的垫片。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燃油泵挺柱能够保证实现将凸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柱塞的往复运动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燃油泵挺柱采用凸轮接触部代替了现有技术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采用的外圈、滚针和销轴的结构,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燃油泵挺柱的结构更简单、组装过程更简单且重量更小,从而降低了燃油泵挺柱的成本并且节省了能量。附图说明图1a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b是示出了图1a中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1c是示出了图1a中的滚子式燃油泵挺柱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图2a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泵挺柱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b是示出了图2a中的燃油泵挺柱的另一示意性立体图;图2c是示出了图2a中的燃油泵挺柱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d是示出了图2a中的燃油泵挺柱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包括筒状壳体和凸轮接触部;图2e是示出了图2d中的燃油泵挺柱的该部分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3a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油泵挺柱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b是示出了图3a中的燃油泵挺柱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3c是示出了图3a中的燃油泵挺柱的筒状壳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d是示出了图3a中的燃油泵挺柱的凸轮接触部的示意性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筒状壳体101内凹部102通孔103卡接部20垫片201垫片主体202第一安装部203第二安装部30外圈40滚针50销轴1筒状壳体11内凹部12通孔13卡接部14铆接部2垫片21垫片主体22第一安装部23第二安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油泵挺柱,所述燃油泵挺柱包括:/n筒状壳体;/n凸轮接触部,所述凸轮接触部整体具有板形形状并且所述凸轮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筒状壳体的轴向一端,所述凸轮接触部形成有朝向轴向一端侧凸出且用于与凸轮接触的弧形的凸轮接触面;以及/n垫片,所述垫片安装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部且用于抵接柱塞,/n其中所述凸轮的旋转运动能够经由所述凸轮接触部、所述筒状壳体和所述垫片转换成所述柱塞的往复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燃油泵挺柱,所述燃油泵挺柱包括:
筒状壳体;
凸轮接触部,所述凸轮接触部整体具有板形形状并且所述凸轮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筒状壳体的轴向一端,所述凸轮接触部形成有朝向轴向一端侧凸出且用于与凸轮接触的弧形的凸轮接触面;以及
垫片,所述垫片安装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部且用于抵接柱塞,
其中所述凸轮的旋转运动能够经由所述凸轮接触部、所述筒状壳体和所述垫片转换成所述柱塞的往复运动。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泵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接触面的形状被形成为圆柱形状的侧面的一部分。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油泵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接触面涂覆有用于减小摩擦力的涂层。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油泵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接触部与所述筒状壳体形成为一体。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泵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壳体的侧壁形成有朝向内侧凹陷的至少两个内凹部,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周向上间隔开的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内凹部的轴向一端均抵接所述垫片以支撑所述垫片。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油泵挺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东王秀丽
申请(专利权)人: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