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排结构和具有其的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446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排结构和具有其的电芯,其中,汇流排结构包括:正极输出导体,用于与电芯的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连接;负极输出导体,用于与复合极柱的负极极柱连接;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之间围成用于套设在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外侧的环绕空间;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包覆在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的外侧,绝缘外壳的至少部分位于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之间,以通过绝缘外壳对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进行绝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汇流排结构不便于与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连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汇流排结构和具有其的电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汇流排结构和具有其的电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能源的储量已岌岌可危。现在全国都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尤其是汽车行业。现今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研发并制造电动汽车,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及能量来源,动力电池更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同时动力电池的续航及安全性能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常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分为软包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和圆柱动力电池三大类。常见的方形动力电池由盖板、铝壳、卷芯等构成,其中盖板主要集成了正极极柱、负极极柱、防爆阀以及注液孔等关键零部件,而正极极柱、负极极柱、防爆阀以及注液孔等零部件之间都需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来保证它们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受影响,正、负极极柱通常会设置在一个盖板的两端,以保证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不会因距离过近而短路或受其他零部件的影响出现问题。随着人们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方形电池的壳体被做的越来越长,而盖板的尺寸却被做得越来越小,同时也衍生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正极极柱与负极极柱的距离较近,可能会发生短路,即在一个盖板同侧出极柱的情况下,由于盖板空间不足,无法保证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之间所需的防短路间距以及盖板上其他零部件之间所需的足够间距,已经无法同时放下正极极柱、负极极柱、防爆阀以及注液孔等零部件。现有技术中,存在两个盖板异侧出极柱的方案,即将铝壳的底面去掉,同时在此位置处再增加一个盖板,使得正负极柱分居于两个盖板之上,进而在两个盖板上获取足够的空间。虽然使用上述两个盖板异侧出极柱这种设计解决了一个盖板尺寸不足的问题,并且已有应用实例,但是在电池整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异侧出极柱比同侧出极柱会有一侧的极柱会更多地占据方形动力电池在模组中的部分空间,进而导致电芯的可利用空间减小,使得电芯的容量、能量密度等均难以提高;同时此方案中,由于使用两个盖板,会使得电池的成本增加,而且两个盖板的制造和装配工艺相对于一个盖板来说,往往更加繁琐耗时,使生产效率降低。考虑到上述情况,可以采用将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通过绝缘介质设置为一体结构(即复合极柱)的方式来安装在盖板上,但是当将复合极柱的顶部用绝缘材质包覆后,该复合极柱只能通过侧面的曲面或平面与Busbar(汇流排)结构焊接,但是现有的Busbar(汇流排)结构与极柱的连接方式为与极柱的顶部端面进行平面接触,不适用于与复合极柱的侧面接触;而如果不将复合极柱的顶部用绝缘介质包覆,那在使用复合极柱的顶部与现有的Busbar(汇流排)结构焊接时,又可能会使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之间直接接通而造成短路,从而使电池损坏,因此现有的Busbar(汇流排)结构不便于与这种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排结构和具有其的电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汇流排结构不便于与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连接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汇流排结构,包括:正极输出导体,用于与电芯的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连接;负极输出导体,用于与复合极柱的负极极柱连接;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之间围成用于套设在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外侧的环绕空间;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包覆在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的外侧,绝缘外壳的至少部分位于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之间,以通过绝缘外壳对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进行绝缘。进一步地,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绝缘外壳包括两个绝缘凸台,两个绝缘凸台分别设置在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内,各个绝缘凸台与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均连接。进一步地,正极输出导体包括用于与正极极柱连接的正极连接部;负极输出导体包括用于与负极极柱连接的负极连接部;绝缘外壳还包括:第一包覆部,第一包覆部包覆在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的外侧;两个绝缘凸台设置在第一包覆部上。进一步地,正极输出导体包括与正极连接部连接的正极延长部;负极输出导体包括与负极连接部连接的负极延长部;绝缘外壳还包括:两个第二包覆部,两个第二包覆部设置在第一包覆部的外表面上,两个第二包覆部分别用于包覆在正极延长部和负极延长部的外侧。进一步地,第一包覆部上设置有安装槽,两个绝缘凸台均设置在安装槽内,以将安装槽分隔为两个安装分槽,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安装分槽内。进一步地,绝缘凸台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台部,凸台部凸出于第一包覆部的内周面,以使凸台部卡入复合极柱的定位凹槽内。进一步地,绝缘外壳上开有让位孔,以通过让位孔对正极输出导体和正极极柱进行焊接,和/或通过让位孔对负极输出导体和负极极柱进行焊接。进一步地,正极输出导体包括正极连接部,正极连接部的内侧面用于围成环绕空间并与正极极柱连接;负极输出导体包括负极连接部,负极连接部的内侧面用于围成环绕空间并与负极极柱连接;其中,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均为弧形板,以使环绕空间为圆柱状。进一步地,正极输出导体包括正极延长部,正极延长部的一端与正极连接部连接,正极延长部的另一端用于与另一个汇流排结构的正极输出导体或负极输出导体连接;和/或,负极输出导体包括负极延长部,负极延长部的一端与负极连接部连接,负极延长部的另一端用于与另一个汇流排结构的正极输出导体或负极输出导体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盖板,电芯还包括:复合极柱,复合极柱设置在盖板上;汇流排结构,汇流排结构为上述的汇流排结构,汇流排结构套设在复合极柱的外侧。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汇流排结构,通过绝缘部将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的外部进行包覆,在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的间隙部形成绝缘凸台,并留出正极输出导体与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相连接的部分、负极输出导体与复合极柱的负极极柱相连接的部分以及正极输出导体和负极输出导体用于与其他汇流排结构焊接的部分不包覆;实现了既能使正极输出导体11和负极输出导体12之间绝缘,又能使具有复合极柱2的多个电芯10之间连接形成电芯模组,且不会对电芯10的其他测试及使用性能造成影响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汇流排结构不便于与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连接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汇流排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汇流排结构所适用的复合极柱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汇流排结构位于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汇流排结构和图2中的复合极柱相结合后的一个方向的视图;图5示出了图1中的汇流排结构和图2中的复合极柱相结合后的另一个方向的视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汇流排结构和复合极柱相结合后的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7示出了图1中的汇流排结构的绝缘外壳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汇流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正极输出导体(11),用于与电芯的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21)连接;/n负极输出导体(12),用于与所述复合极柱的负极极柱(22)连接;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之间围成用于套设在所述正极极柱(21)和所述负极极柱(22)外侧的环绕空间;/n绝缘外壳(13),所述绝缘外壳(13)包覆在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的外侧,所述绝缘外壳(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之间,以通过所述绝缘外壳(13)对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进行绝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汇流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输出导体(11),用于与电芯的复合极柱的正极极柱(21)连接;
负极输出导体(12),用于与所述复合极柱的负极极柱(22)连接;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之间围成用于套设在所述正极极柱(21)和所述负极极柱(22)外侧的环绕空间;
绝缘外壳(13),所述绝缘外壳(13)包覆在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的外侧,所述绝缘外壳(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之间,以通过所述绝缘外壳(13)对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进行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之间具有第一间隔(14)和第二间隔(15),所述绝缘外壳(13)包括两个绝缘凸台(135),两个所述绝缘凸台(135)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间隔(14)和所述第二间隔(15)内,各个所述绝缘凸台(135)与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和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包括用于与正极极柱(21)连接的正极连接部(111);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包括用于与负极极柱(22)连接的负极连接部(121);所述绝缘外壳(13)还包括:
第一包覆部(131),所述第一包覆部(131)包覆在所述正极连接部(111)和所述负极连接部(121)的外侧;所述两个绝缘凸台(135)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覆部(13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输出导体(11)包括与所述正极连接部(111)连接的正极延长部(112);所述负极输出导体(12)包括与所述负极连接部(121)连接的负极延长部(122);所述绝缘外壳(13)还包括:
两个第二包覆部(132),所述两个第二包覆部(132)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覆部(131)的外表面上,两个所述第二包覆部(132)分别用于包覆在所述正极延长部(112)和所述负极延长部(122)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包覆部(131)上设置有安装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百胜渠雁晓于贺高顺航娄佳训张一哲祖春吉吉晓健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