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3784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包括上部外壳、耐火材料体、感应圈、磁轭、中部外壳、下部外壳、座砖及水口砖,所述上部外壳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上部外侧,所述感应圈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下部外侧,所述磁轭安装于所述感应圈上,所述中部外壳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外壳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外壳的底部与所述下部外壳的上端连接,下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中间包水口,所述座砖及水口砖均依次设置于所述中间包水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较为简单,能够维持稳定的钢水温度和过热度,并且能够避免钢水过早凝固、后期维护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
本技术涉及感应加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学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大功率高效率变频电源的出现极大促进了钢材热处理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在连续铸钢技术发展的初期,中间包只是作为钢水的储存和分配来使用。为了保证连铸工序的顺行和多炉连浇,必须确保钢水有足够的纯净度,要尽可能精确地控制钢水的成分范围,并要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的钢水温度和过热度。因此,作为钢的冶炼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耐火材料容器,而且是由间歇操作转向连续操作的衔接点,中间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现有的感应加热装置在连续浇铸生产中,中间包内钢水的过热度(实际浇铸温度与钢水液相线温度之差)对铸坯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钢水的过热度太高则铸坯的中心偏析就会加重。相反,如果钢水的过热度过低,则钢水的粘度升高,夹杂物造成的缺陷就会增加。因此,为了同时消除或减少连铸坯内的偏析和夹杂物等缺陷,必须将中间包内的钢水温度控制在很窄的范围内,然而在整个连铸过程中,中间包不同程度地存在热损失,无法维持稳定的钢水温度和过热度。并且现有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线圈布置于接收大包钢水的受钢腔和中间包浇铸腔之间,感应线圈沿浇铸方向中心线布置,感应线圈两侧的感应通道和中间包长轴垂直,这种布置要求连铸机中间包入流和出流中心线之间中心距必须足够大,以保证足够的感应线圈的安装空间、足够的左感应通道和感应通道的长度以及足够的耐火材料厚度,其结构较为复杂,后期维护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结构较为简单,能够维持稳定的钢水温度和过热度、并且能够避免钢水过早凝固、后期维护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包括上部外壳、耐火材料体、感应圈、磁轭、中部外壳、下部外壳、座砖及水口砖,所述上部外壳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上部外侧,所述感应圈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下部外侧,所述磁轭安装于所述感应圈上,所述中部外壳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外壳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外壳的底部与所述下部外壳的上端连接,下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中间包水口,所述座砖及水口砖均依次设置于所述中间包水口内。优选地,所述上部外壳的外侧设置有中间包承重板,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设置有包嘴。优选地,所述感应圈与耐火材料体之间设置有外套,所述耐火材料体及磁轭均设置于所述外套的侧面上。优选地,所述耐火材料体内设置有浇钢腔,所述浇钢腔与所述中间包水口相通。优选地,所述下部外壳内设置有与所述耐火材料体一体连接的底部耐火材料体,所述底部耐火材料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间包水口相通的出料腔。优选地,所述座砖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水口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水口砖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通孔与所述中间包水口相通。优选地,所述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设置于所述上部外壳上,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注钢孔及测温孔。优选地,所述上盖的底部设置有衔接槽,所述衔接槽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上端相适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该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中的上部外壳套设于耐火材料体的上部外侧,感应圈套设于耐火材料体的下部外侧,磁轭安装于感应圈上,中部外壳的上端与上部外壳的底部连接,中部外壳的底部与下部外壳的上端连接,下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中间包水口,座砖及水口砖均依次设置于中间包水口内,该感应圈与磁轭的配合使得该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能够根据钢包在浇铸不同阶段的实际温度进行过热度的调节,从而实现钢水低过热度的恒温浇注,防止钢液由于热量损失而堵塞通道,而且可以避免钢水过早凝固,能够维持稳定的钢水温度和过热度、促进夹杂物的上浮排除,通过增设中间包水口使得钢水的稳流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切实提高该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的生产效率,并且上部外壳、中部外壳、下部外壳及耐火材料体之间独立设置,方便后期维护,后期维护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图中,1-上部外壳、2-耐火材料体、3-感应圈、4-中部外壳、5-下部外壳、6-外套、7-座砖、8-水口砖、9-底部耐火材料体、10-磁轭、11-中间包承重板、12-包嘴、13-浇钢腔、14-中间包水口、15-通孔、16-上盖、161-注钢孔、162-测温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分解图中,该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包括上盖16、上部外壳1、耐火材料体2、感应圈3、中部外壳4、下部外壳5、外套6、座砖7、水口砖8、底部耐火材料体9、磁轭10及中间包承重板11,该上部外壳1套设于该耐火材料体2的上部外侧,该感应圈套3设于该耐火材料体2的下部外侧,该磁轭10安装于该感应圈3上,该中部外壳4的上端与该上部外壳1的底部连接,该中部外壳4的底部与该下部外壳5的上端连接,该下部外壳5的前端设置有中间包水口14,该座砖7及水口砖8均依次设置于该中间包水口14内。可以理解的,该耐火材料体2及底部耐火材料体9均由耐火材料制成,该上部外壳1中部外壳4、下部外壳5、外套6、座砖7、水口砖8及中间包承重板11可以是钢铁或不锈钢等材质,该感应圈3及磁轭10均为导电材质等。具体地,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的立体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及图7可知,该上部外壳1的外侧设置有中间包承重板11,该上部外壳1的后端设置有包嘴12,该包嘴12的横截面为矩形,该上盖16设置于该上部外壳1上,该上盖16上设置有注钢孔161及测温孔162,该上盖16的底部设置有衔接槽,该衔接槽与该耐火材料体2的上端相适配,该上盖16与该上部外壳1的上端密封连接,钢水从注钢孔161上注入到浇钢腔13内,在搅拌钢水的过程中可实现在封闭式加热搅拌,氩气从测温孔162吹入,且通过测温孔162可插入测温仪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外壳、耐火材料体、感应圈、磁轭、中部外壳、下部外壳、座砖及水口砖,所述上部外壳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上部外侧,所述感应圈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下部外侧,所述磁轭安装于所述感应圈上,所述中部外壳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外壳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外壳的底部与所述下部外壳的上端连接,下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中间包水口,所述座砖及水口砖均依次设置于所述中间包水口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外壳、耐火材料体、感应圈、磁轭、中部外壳、下部外壳、座砖及水口砖,所述上部外壳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上部外侧,所述感应圈套设于所述耐火材料体的下部外侧,所述磁轭安装于所述感应圈上,所述中部外壳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外壳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外壳的底部与所述下部外壳的上端连接,下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中间包水口,所述座砖及水口砖均依次设置于所述中间包水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外壳的外侧设置有中间包承重板,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设置有包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圈与耐火材料体之间设置有外套,所述耐火材料体及磁轭均设置于所述外套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感应加热中间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民全会峰王玮周越郭文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鳌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