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21553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流水养鱼池、净水池、尾水净化池、河沟和稻田,流水养鱼池的进口与净水池连通,尾水排放口与尾水净化池连通,在净水池与尾水净化池之间通过河沟和稻田连通,在尾水净化池、净水池和河沟内均栽植有水生植物,将净水池内的水抽取送入流水养鱼池后,池内的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卷入流水养鱼池的中心沉淀分离后,尾水通过水稻和水生植物净化后再用于流水养鱼,沉淀下来的鱼体粪便收集做肥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相结合,科学布局稻田、河沟、池塘养鱼与养水的空间与功能,综合运用新型养殖设施和技术,实现高效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传统养鱼的池塘由于开挖较早,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且基础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落后,淤泥较深,缺乏水质处理和养殖条件控制设备,养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益的提高,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满足水产养殖产业化、规范化的需要;而新兴的工厂化流水养鱼主要的问题是循环水处理难度较大,因为鱼类疾病大多数都是通过水流传染的,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如果循环水处理不干净,水质差就很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其它鱼类,造成鱼体成群死亡而影响养殖效益。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相结合,科学布局稻田、河沟、池塘养鱼与养水的空间与功能,综合运用新型养殖设施和新技术,实现高效生态养殖的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相结合,科学布局稻田、河沟、池塘养鱼与养水的空间与功能,综合运用新型养殖设施和新技术,实现高效生态养殖的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流水养鱼池、净水池、尾水净化池、河沟和稻田,流水养鱼池设置在净水池、尾水净化池、河沟和稻田的中心位置,净水池、尾水净化池、河沟和稻田之间通过堤坝分隔开来,流水养鱼池的进水口与净水池连通,流水养鱼池的尾水排放口与尾水净化池连通,在净水池与尾水净化池之间通过河沟和稻田连通,在尾水净化池、净水池和河沟内均栽植有水生植物,净水池内的水抽取进入流水养鱼池进行养鱼后,流水养鱼池内的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缓慢卷入流水养鱼池的中心沉淀分离后,尾水通过水稻和水生植物净化后再用于流水养鱼,沉淀下来的鱼体粪便收集做肥料使用;流水养鱼池包括八角池、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增氧系统、鱼体粪便收集分离系统,八角池采用砖混结构并排修建至少一口以上,每个池底中部设置有漏斗形的集污池;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沟、潜水泵、进水总管,进水沟设置在净水池进入八角池的一侧,进水沟与八角池修建有共同的池壁,潜水泵的进口与进水沟连接,出口连接进水总管,进水总管上设置有若干根进水支管,进水支管的出口穿过该池壁进入八角池内,且所有进水支管的出口方向一致,潜水泵抽取进水沟内的水通过进水总管和进水支管送入八角池内;该池壁的底部还埋设有进水横管,进水横管的进水口与进水沟导通,进水横管穿出池壁延伸到八角池内连接进水竖管,进水竖管的出口方向与进水支管的出口方向一致,从进水竖管和进水支管进入八角池的水流搅动池内的水,使水流在八角池内形成一个方向的旋涡流,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汇聚到八角池中部的集污池上方,然后固体沉淀到集污池底部,再抽出池外做有机肥;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横管和排水竖管,排水横管埋设在八角池的底部,排水横管的进口与集污池导通,排水横管的出口延伸至八角池外的尾水净化池后再与排水竖管连接,排水竖管利用八角池与尾水净化池的水位落差将尾水压出;增氧系统包括鼓风机,鼓风机的出口连接输气管,输气管通过支气管连接池底微孔增氧管;鱼体粪便收集分离系统包括储污池、排污横管和排污竖管,储污池设置在八角池外侧的一角,排污横管埋设在八角池的底部,排污横管的进口与集污池导通,出口延伸至八角池外的储污池后连接排污竖管,排污竖管利用八角池与储污池的水位落差将收集到的固体粪便通过排污竖管压入储污池,储污池内设置有污水泵,储污池侧壁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鱼体固体粪便在储污池内沉淀后,上部清水从溢流口流出,沉淀物通过污水泵抽入菜地,作为蔬菜栽培有机肥料;进一步地,八角池的建造深度为2.3~2.5米,进水沟的深度为2.3~2.5米,宽为0.6~1.0米,长度与八角池的总长一致。进一步地,集污池修建为2~2.5×2~2.5米,深1.5米的漏斗形。进一步地,稻田的深度小于河沟的深度。进一步地,尾水净化池和河沟内种植的水生植物密度大于净水池种植的密度,水稻在稻田内分墒行栽,栽插行向与水流方向一致。进一步地,排污横管埋设的位置低于排水横管的位置。进一步地,在排水横管和排污横管的进口处设置有拦鱼网;在尾水净化池与稻田、河沟接壤处设置有拦鱼网,作为尾水进入稻田和河沟的水道。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方法,包括以下养殖技术:(1)鱼苗的投放:八角池实行单养制,即一个八角池饲养一种鱼,在每个八角池中分别投放鲫鱼、鲤鱼和草鱼,投放量为:鲫鱼为每立方水体投放尾重为100-200的黄金鲫200尾,鲤鱼为每立方水体投放尾重为100-400g的一龄鲤鱼100尾,草鱼为每立方水体投放尾重100-500g草鱼80尾;(2)饲养管理:全程投喂熟化全价配合饲料根据水中溶氧、水温、鱼体生长速度等因素,适时调整饲料投喂量,正常情况下,鱼种下池最初几天,日投喂按鱼体重的2~3%计投,随着鱼的生长,逐渐增至5~7%,白天每2小时投喂一次;每10天调整1次饲料投喂量,保证鱼体生长需求;(3)适时增氧:使用高压鼓风机和微孔增氧管为增氧设备,根据水中溶氧昼夜变化规律,在凌晨或阴雨天溶氧降至3mg/L时,采取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制动增氧;(4)鱼病综合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利用大蒜、三黄粉、五倍子做成药饵内服,预防和治疗鱼体肠炎病、细菌性出血病;利用食盐、生石灰、苦楝、松针对鱼体进行浸泡或全池泼洒,能够杀虫、杀菌,起到预防和治疗鱼病作用;(5)水质净化处理:①水体流速:采用潜水泵提水,人为制造流速,为八角池提供水源,八角池内水体流速控制在2-5cm/秒,水体交换量1-6次/小时,采用底排水形式排水,水体无死角交换;②稻田循环流水生态养鱼:在5-9月高水位时期,河沟和稻田水体连成一片,八角池排出的养鱼尾水进入稻田,通过水稻吸收尾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富营养物质,水质得到净化后,进入净水池再用于流水养鱼,养鱼用水主要在稻田内循环;③河沟循环流水生态养鱼:在10月水稻开始收割至次年4月期间,河沟水位处于低水位时期,养鱼用水在河沟内循环,八角池排出的养鱼尾水进入河沟,通过茭白、伊乐藻等水生植物吸收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等富营养物质,水质得到净化后,进入净水池,再用于八角池养鱼,循环往复;④鱼体排泄物收集分离:鱼体排泄物主要是粪便和尿液,固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缓慢卷入八用池池子中心,沉淀到池底集污池,溶解性粪便及尿液经过排水横管和排水竖管排入尾水净化池内,收集到集污池底部的固体粪便利用水位落差,通过排污横管和排污竖管压入八角池外的储污池内,粪便在储污池内沉淀后,清水从溢流口排出,沉淀下来的鱼体粪便通过污水泵抽入到菜地,作为蔬菜栽培有机肥肥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实施稻田循环流水生态养鱼新技术,一方面可收集提取鱼体排泄物,为栽培绿色蔬菜提供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养鱼尾水通过稻田时,尾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流水养鱼池(4)、净水池(6)、尾水净化池(5)、河沟(1)和稻田(2),流水养鱼池(4)设置在净水池(6)、尾水净化池(5)、河沟(1)和稻田(2)的中心位置,净水池(6)、尾水净化池(5)、河沟(1)和稻田(2)之间通过堤坝(3)分隔开来,流水养鱼池(4)的进水口与净水池(6)连通,流水养鱼池(4)的尾水排放口与尾水净化池(5)连通,在净水池(6)与尾水净化池(5)之间通过河沟(1)和稻田(2)连通,在尾水净化池(5)、净水池(6)和河沟(1)内均栽植有水生植物,净水池(6)内的水抽取进入流水养鱼池(4)进行养鱼后,流水养鱼池内(4)的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缓慢卷入流水养鱼池(4)的中心沉淀分离后,尾水通过水稻和水生植物净化后再用于流水养鱼,沉淀下来的鱼体粪便收集做肥料使用;/n流水养鱼池(4)包括八角池(42)、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增氧系统、鱼体粪便收集分离系统,八角池(42)采用砖混结构并排修建至少一口以上,每个池底中部设置有漏斗形的集污池(45);/n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沟(43)、潜水泵(48)、进水总管(47)、进水横管(418)、进水竖管(419)和短管(420),进水沟(43)设置在净水池(6)进入八角池(42)的一侧,进水沟(43)与八角池(42)修建有共同的池壁,潜水泵(48)的进口与进水沟(43)连接,出口连接进水总管(47),进水总管(47)上设置有若干根进水支管(44),进水支管(44)的出口穿过该池壁进入八角池(42)内,且所有进水支管(44)的出口方向一致,潜水泵(48)抽取进水沟(43)内的水通过进水总管(47)和进水支管(44)送入八角池(42)内;该池壁的底部还埋设有进水横管(418),进水横管(418)的进水口与进水沟(43)导通,进水横管(418)穿出池壁延伸到八角池(42)内连接进水竖管(419),进水竖管(419)的出口方向与进水支管(44)的出口方向一致,从进水竖管(419)和进水支管(44)进入八角池(42)的水流搅动池内的水,使水流在八角池(42)内形成一个方向的旋涡流,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汇聚到八角池(42)中部的集污池(45)上方,然后固体沉淀到集污池(45)底部,再抽出池外做有机肥;/n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横管(416)和排水竖管(417),排水横管(416)埋设在八角池(42)的底部,排水横管(416)的进口与集污池(45)导通,排水横管(416)的出口延伸至八角池(42)外的尾水净化池(5)后再与排水竖管(417)连接,排水竖管(417)利用八角池(42)与尾水净化池(5)的水位落差将尾水压出;/n增氧系统包括鼓风机,鼓风机的出口连接输气管(49),输气管(49)通过支气管(410)连接池底微孔增氧管(411);/n鱼体粪便收集分离系统包括储污池(41)、排污横管(415)和排污竖管(414),储污池(41)设置在八角池(42)外侧的一角,排污横管(415)埋设在八角池(42)的底部,排污横管(415)的进口与集污池(45)底部导通,出口延伸至八角池(42)外的储污池(41)后连接排污竖管(414),排污竖管(414)利用八角池(42)与储污池(41)的水位落差将收集到的固体粪便通过排污竖管(414)压入储污池(41),储污池(41)内设置有污水泵(413),储污池(41)侧壁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412),鱼体固体粪便在储污池(41)内沉淀后,上部清水从溢流口(412)流出,沉淀物通过污水泵(413)抽入菜地,作为蔬菜栽培有机肥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流水养鱼池(4)、净水池(6)、尾水净化池(5)、河沟(1)和稻田(2),流水养鱼池(4)设置在净水池(6)、尾水净化池(5)、河沟(1)和稻田(2)的中心位置,净水池(6)、尾水净化池(5)、河沟(1)和稻田(2)之间通过堤坝(3)分隔开来,流水养鱼池(4)的进水口与净水池(6)连通,流水养鱼池(4)的尾水排放口与尾水净化池(5)连通,在净水池(6)与尾水净化池(5)之间通过河沟(1)和稻田(2)连通,在尾水净化池(5)、净水池(6)和河沟(1)内均栽植有水生植物,净水池(6)内的水抽取进入流水养鱼池(4)进行养鱼后,流水养鱼池内(4)的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缓慢卷入流水养鱼池(4)的中心沉淀分离后,尾水通过水稻和水生植物净化后再用于流水养鱼,沉淀下来的鱼体粪便收集做肥料使用;
流水养鱼池(4)包括八角池(42)、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增氧系统、鱼体粪便收集分离系统,八角池(42)采用砖混结构并排修建至少一口以上,每个池底中部设置有漏斗形的集污池(45);
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沟(43)、潜水泵(48)、进水总管(47)、进水横管(418)、进水竖管(419)和短管(420),进水沟(43)设置在净水池(6)进入八角池(42)的一侧,进水沟(43)与八角池(42)修建有共同的池壁,潜水泵(48)的进口与进水沟(43)连接,出口连接进水总管(47),进水总管(47)上设置有若干根进水支管(44),进水支管(44)的出口穿过该池壁进入八角池(42)内,且所有进水支管(44)的出口方向一致,潜水泵(48)抽取进水沟(43)内的水通过进水总管(47)和进水支管(44)送入八角池(42)内;该池壁的底部还埋设有进水横管(418),进水横管(418)的进水口与进水沟(43)导通,进水横管(418)穿出池壁延伸到八角池(42)内连接进水竖管(419),进水竖管(419)的出口方向与进水支管(44)的出口方向一致,从进水竖管(419)和进水支管(44)进入八角池(42)的水流搅动池内的水,使水流在八角池(42)内形成一个方向的旋涡流,鱼体粪便在水流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汇聚到八角池(42)中部的集污池(45)上方,然后固体沉淀到集污池(45)底部,再抽出池外做有机肥;
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横管(416)和排水竖管(417),排水横管(416)埋设在八角池(42)的底部,排水横管(416)的进口与集污池(45)导通,排水横管(416)的出口延伸至八角池(42)外的尾水净化池(5)后再与排水竖管(417)连接,排水竖管(417)利用八角池(42)与尾水净化池(5)的水位落差将尾水压出;
增氧系统包括鼓风机,鼓风机的出口连接输气管(49),输气管(49)通过支气管(410)连接池底微孔增氧管(411);
鱼体粪便收集分离系统包括储污池(41)、排污横管(415)和排污竖管(414),储污池(41)设置在八角池(42)外侧的一角,排污横管(415)埋设在八角池(42)的底部,排污横管(415)的进口与集污池(45)底部导通,出口延伸至八角池(42)外的储污池(41)后连接排污竖管(414),排污竖管(414)利用八角池(42)与储污池(41)的水位落差将收集到的固体粪便通过排污竖管(414)压入储污池(41),储污池(41)内设置有污水泵(413),储污池(41)侧壁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412),鱼体固体粪便在储污池(41)内沉淀后,上部清水从溢流口(412)流出,沉淀物通过污水泵(413)抽入菜地,作为蔬菜栽培有机肥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流水高密度生态养鱼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八角池(42)的建造深度为2.3~2.5米,进水沟(43)的深度为2.3~2.5米,宽为0.6~1.0米,长度与八角池(42)的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青莫云贵雷耀
申请(专利权)人: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