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1964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开关、温湿度控制装置、空气循环扇叶、除湿循环扇叶和温湿度检测装置,所述空气循环扇叶通过散热管道与变压器的散热片上开设的散热孔连通,所述变压器远离散热管道一端的散热片与除湿管连接,所述除湿循环扇叶通过除湿管道与除湿管连通,所述除湿管两侧安装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上连接有若干末端除湿管,所述末端除湿管分别与母线套管和电缆套管上设置的除湿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末端除湿管对隐蔽空间及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除湿,能够有效解决线缆与管套之间因空气流动性差导致的潮湿放电现象,并将变压器的热量用于电气柜内部的除湿,同时对变压器本体进行降温,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气柜
,具体为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电气柜是由钢材质加工而成用来保护元器件正常工作的柜子,电气柜广泛用于化工行业,环保行业,电力系统,冶金系统,工业,核电行业,消防安全监控,交通行业等等,若电气柜体设置于环境常年温润潮湿的地区,电气柜体内部则非常容易因潮湿凝露,造成带电设备外表面绝缘降低而产生异常放电甚至爬电现象,久而久之会使设备绝缘击穿从而危害运行,目前我司在多个风电场发现电气柜存在异常放电现象,经检查发现是由于母线与套管及电缆与电缆套管之间因空气潮湿导致,现有技术中在电气室中虽然配置有除湿机、加热器及空调,但柜体内部湿度控制情况未能明显改善,尤其是套管与线缆之间的隐蔽区域问题更为突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用于解决电气柜体内,尤其是线缆与管套之间湿度超标从而导致的异常放电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开关、温湿度控制装置、空气循环扇叶、除湿循环扇叶和温湿度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开关与温湿度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与空气循环扇叶、除湿循环扇叶和温湿度检测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空气循环扇叶通过散热管道与变压器的散热片上开设的散热孔连通,所述变压器远离散热管道一端的散热片与除湿管连接,所述除湿循环扇叶通过除湿管道与除湿管连通,所述除湿管两侧安装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上连接有若干末端除湿管,所述末端除湿管分别与母线套管和电缆套管上设置的除湿孔连接,所述母线套管和电缆套管侧壁开设有出风口。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温湿度控制装置、空气循环扇叶、除湿循环扇叶安装于高压控制室,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安装于高压室。优选的,所述空气循环扇叶和除湿循环扇叶安装在高压控制室和高压室之间的隔板靠近高压控制室一侧,所述散热管道和除湿管道通过隔板上开设的进风口进入高压室内,所述高压控制室和高压室之间的隔板上还开设有回风口。优选的,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空气循环扇叶、除湿循环扇叶和温湿度检测装置均与供电电源电性连接,所述供电电源设置于低压控制室内。优选的,所述变压器两侧的散热片上固定安装有密封板,所述散热孔在相邻两片散热片上呈上下间隔式设置。优选的,所述母线套管和电缆套管的除湿孔设置在其中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除湿孔的上下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末端除湿管对隐蔽空间及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除湿,能够有效解决线缆与管套之间因空气流动性差导致的潮湿放电现象,保证了电气柜内部设备的正常工作,减低了电气柜事故的发生率;2、本技术不仅能够进行除湿,还能进行变压器的散热,同时将变压器的热量用于电气柜内部的除湿,充分利用了资源,节能环保,在变压器热量不足以充分除湿的情况下再控制除湿循环扇叶工作,达到充分除湿的目的。本技术通过末端除湿管对隐蔽空间及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除湿,能够有效解决线缆与管套之间因空气流动性差导致的潮湿放电现象,并将变压器的热量用于电气柜内部的除湿,同时对变压器本体进行降温,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系统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的散热片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末端除湿管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母线套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电缆套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电气柜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控制开关、2温湿度控制装置、3空气循环扇叶、4除湿循环扇叶、5温湿度检测装置、6散热管道、7变压器、8散热片、9散热孔、10除湿管、11除湿管道、12分流管、13末端除湿管、14母线套管、15电缆套管、16除湿孔、17出风口、18高压控制室、19高压室、20隔板、21进风口、22回风口、23低压控制室、24密封板、25母线、26电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开关1、温湿度控制装置2、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和温湿度检测装置5,控制开关1与温湿度控制装置2电性连接,控制开关1用于控制除湿系统的通断,温湿度控制装置2用于设定温湿度报警值,并采集温湿度检测装置5检测的高压室的温湿度实时数据,温湿度控制装置2与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和温湿度检测装置5电性连接,通过温湿度控制装置2根据实时温湿度数据是否超过设定值从而控制整个除湿系统进行工作,空气循环扇叶3通过散热管道6与变压器7的散热片8上开设的散热孔9连通,空气循环扇叶3鼓入的气流进入散热管道6后通过散热片8能够带走变压器7上的热量,同时能够对散热管道6内部的气流进行加热,加热的气流可以对后续连接的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进行除湿,变压器7远离散热管道6一端的散热片8与除湿管10连接,除湿循环扇叶4通过除湿管道11与除湿管10连通,当空气循环扇叶3不足以进行有效的除湿时,控制除湿循环扇叶4,通过除湿循环扇叶4将气流加热送入除湿管道11中,并与经过散热片8加热的气流一起对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进行除湿,除湿管10两侧安装有分流管12,分流管12上连接有若干末端除湿管13,通过若干末端除湿管13设置在隐蔽易潮湿的部位及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上从而对这些空气流通量小的区域进行针对性除湿,末端除湿管13分别与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上设置的除湿孔16连接,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侧壁开设有出风口17,除湿气流通过除湿孔16进入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内部,对其中的缝隙区域进行除湿,防止湿气积聚造成异常放电。作为一个优选,控制开关1、温湿度控制装置2、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安装于高压控制室18,温湿度检测装置5安装于高压室19,温湿度检测装置5用于试试检测高压室19内部的温度,通过末端除湿管13使各个空气不流通区域形成气流循环,此时温湿度检测装置5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高压室19内的温湿度状况,控制开关1、温湿度控制装置2、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安装于高压控制室18为了方便后期检修。作为一个优选,空气循环扇叶3和除湿循环扇叶4安装在高压控制室18和高压室19之间的隔板20靠近高压控制室18一侧,散热管道6和除湿管道11通过隔板20上开设的进风口21进入高压室19内,高压控制室18和高压室19之间的隔板20上还开设有回风口22,气流通过空气循环扇叶3和除湿循环扇叶4鼓入高压室19内部,通过隔板20上设置的回风口22进入高压控制室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开关(1)、温湿度控制装置(2)、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和温湿度检测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1)与温湿度控制装置(2)电性连接,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2)与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和温湿度检测装置(5)电性连接,所述空气循环扇叶(3)通过散热管道(6)与变压器(7)的散热片(8)上开设的散热孔(9)连通,所述变压器(7)远离散热管道(6)一端的散热片(8)与除湿管(10)连接,所述除湿循环扇叶(4)通过除湿管道(11)与除湿管(10)连通,所述除湿管(10)两侧安装有分流管(12),所述分流管(12)上连接有若干末端除湿管(13),所述末端除湿管(13)分别与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上设置的除湿孔(16)连接,所述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侧壁开设有出风口(1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开关(1)、温湿度控制装置(2)、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和温湿度检测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1)与温湿度控制装置(2)电性连接,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2)与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和温湿度检测装置(5)电性连接,所述空气循环扇叶(3)通过散热管道(6)与变压器(7)的散热片(8)上开设的散热孔(9)连通,所述变压器(7)远离散热管道(6)一端的散热片(8)与除湿管(10)连接,所述除湿循环扇叶(4)通过除湿管道(11)与除湿管(10)连通,所述除湿管(10)两侧安装有分流管(12),所述分流管(12)上连接有若干末端除湿管(13),所述末端除湿管(13)分别与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上设置的除湿孔(16)连接,所述母线套管(14)和电缆套管(15)侧壁开设有出风口(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气柜湿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1)、温湿度控制装置(2)、空气循环扇叶(3)、除湿循环扇叶(4)安装于高压控制室(18),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5)安装于高压室(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雷杜强郎泽萌黄卫华曹博张大庆刘东岐洪楠姚利陆畅鲁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广核当涂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