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式电芯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908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卷绕式电芯及包括此卷绕式电芯的电池。卷绕式电芯包括第一极片及第二极片,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彼此堆叠地共同卷绕设置;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极耳,第一极耳与第一极片电连接,第一极耳位于卷绕式电芯的最外圈;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边缘及与第一边缘相背设置的第二边缘,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排布于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且第一边缘位于第一极片卷绕的最后一个拐点,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第一极耳与第一边缘在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的一半。本申请提供的卷绕式电芯避免了第一极耳被拉扯时带动保护膜的面积较大,从而降低保护膜被撕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由于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中。锂离子电池的电芯一般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隔膜层叠或者卷绕而成。传统技术中,卷绕而成的电芯需要采用铝箔包裹固定,避免卷绕而成的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分散,从而保证卷绕式电芯的性能。但是,电池在跌落过程中电芯最外层的极耳容易拉扯铝箔,造成铝箔的撕裂,从而影响电子产品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极耳容易造成铝箔撕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绕式电芯,避免了第一极耳被拉扯时带动保护膜的面积较大,从而降低保护膜被撕裂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质量。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此卷绕式电芯的电池。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绕式电芯。卷绕式电芯包括第一极片及与所述第一极片间隔设置的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彼此堆叠地共同卷绕设置;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最外圈;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边缘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背设置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及所述第二边缘排布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且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卷绕的最后一个拐点,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边缘在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的一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平整部及分别位于所述平整部两侧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平整部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所述平整部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平整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及第三极耳,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三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二极片,所述第三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均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平整部,且所述第三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多个不同卷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集流部及与所述第一集流部连接的第一传导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涂布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表面,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接触所述第一传导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导部包括第一传导端及第二传导端,所述第一传导端与所述第二传导端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两端,且所述第一集流部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导端与所述第二传导端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平整部,且所述第三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平整部的中间区域。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二集流体包括第二集流部及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接的第二传导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涂布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表面,所述第三极耳接触所述第二传导部;所述第二集流部包括第一集流端及第二集流端,所述第二传导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端之间。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电池包括保护膜及如上所述的卷绕式电芯,所述保护膜包裹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周缘,且所述第一极耳接触所述保护膜。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一端设开口的凹槽结构,所述卷绕式电芯收容于所述壳体形成的凹槽内,且所述第一极耳相对所述壳体的底壁靠近所述壳体的开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位于卷绕式电芯最外圈第一极耳的位置,使得第一极耳与卷绕式电芯最后一圈拐角之间的距离小于卷绕式电芯宽度的一半,也即,减小了第二距离的长度。当电池在跌落过程中,由于第二距离的较小,第一极耳被拉扯时带动保护膜的面积较小,避免了第二距离较大时带动保护膜的面积较大,从而降低保护膜被撕裂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池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1所示卷绕式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与图5是图3所示卷绕式电芯的内部卷绕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0。电池100能够为应用此电池100的电子设备提供能源。电池1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锂电池100。电池100包括卷绕式电芯101及保护膜102。卷绕式电芯101由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卷绕而成。保护膜102可以是但不仅限于铝塑膜。保护膜102包裹卷绕式电芯101的周缘。可以理解的,保护膜102包裹卷绕式电芯101,以避免卷绕的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分散,从而保证卷绕式电芯101的性能。请继续参阅图1与图2,图2是图1所示电池100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电池100还包括壳体103。壳体103可以是但不仅限于铝壳。壳体103为一端设开口104的凹槽结构。卷绕式电芯101收容于壳体103形成的凹槽内。如图1所示,卷绕式电芯101收容于壳体103内。如图2所示,壳体103设有开口104,卷绕式电芯101能够自此开口104安装于壳体103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03能够保护放置于壳体103内部的卷绕式电芯101,进一步地避免卷绕式电芯101结构的分散,从而保证电芯的可靠性。其中,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保护膜102包裹卷绕式电芯101的方式:保护膜102沿壳体103的开口104放置,部分保护膜102被冲深为壳体103形成的凹槽结构,也即部分保护膜102接触壳体103的内壁,另一部分保护膜102位于壳体103的外部,卷绕式电芯101自壳体103形成的开口104放置于壳体103内后,位于壳体103外部的保护膜102再包裹卷绕式电芯101面向开口104的一面,从而使得保护膜102包裹卷绕式电芯101的周缘。请继续一并参阅图1、图3与图4,图3是1所示卷绕式电芯101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卷绕式电芯101的内部卷绕结构图。卷绕式电芯101包括第一极片11及与第一极片11间隔设置的第二极片12。第一极片11与第二极片12彼此堆叠地共同卷绕设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极片11与第二极片12分别为卷绕式电芯101的正极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片及与所述第一极片间隔设置的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彼此堆叠地共同卷绕设置;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最外圈;/n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边缘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背设置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及所述第二边缘排布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且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卷绕的最后一个拐点,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边缘在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的一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片及与所述第一极片间隔设置的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彼此堆叠地共同卷绕设置;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最外圈;
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一边缘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背设置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及所述第二边缘排布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且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卷绕的最后一个拐点,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边缘在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的一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平整部及分别位于所述平整部两侧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平整部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所述平整部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平整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及第三极耳,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三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二极片,所述第三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均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平整部,且所述第三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多个不同卷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新军张宝生张剑陈雄木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