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供给系统及其补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1136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4
一种燃气供给系统及其补气装置,所述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进气管、补气装置及节气门孔,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所述补气装置包括:第一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一侧,所述第一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以及第二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且靠近所述本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补气孔的另一端与补气出口连通,所述补气出口设置在靠近所述本体边缘处并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且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相对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发动机怠速运行时满足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供给系统及其补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气供给系统,特别是一种带补气装置的燃气供给系统及其补气装置。
技术介绍
参见图1及图2,图1是现有技术的燃气供给系统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当发动机在怠速运行时,节气门片30是全闭的,此时的燃气通过安装在本体10上的进气管20的进气通道,受到节气门片30的阻挡后,造成发动机吸收的燃气很少,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带补气装置的燃气供给系统及其补气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所述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进气管及节气门孔,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其中,所述补气装置包括:第一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一侧,所述第一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以及第二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且靠近所述本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补气孔的另一端与补气出口连通,所述补气出口设置在靠近所述本体边缘处并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且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相对的一侧。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补气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进气管的轴线,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进气管的轴线。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补气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节气门孔的轴线,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节气门孔的轴线。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补气出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补气出口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轴线。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还包括补气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补气孔和补气出口之间,所述补气调节孔内安装有补气调节螺钉。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补气孔与所述第二补气孔连接的一端为穿透所述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一补气孔的该通孔内安装有第一堵头。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补气孔与所述第一补气孔连接的一端为穿透所述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该通孔内安装有第二堵头。上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中,所述本体的顶端对应于所述补气调节孔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补气调节螺钉的安装凸台。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其中,包括上述的补气装置。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本技术可在发动机怠速运行时,提前提供适当的燃气供发动机正常运行,且其补气装置设置有调节螺钉可调节补气量的大小,可减小因发动机误差造成的性能影响,适应性强,可满足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要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结构的燃气供给系统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燃气供给系统正视图;图4是图3的右视图;图5是图4的B-B/C-C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现有技术10本体20进气管30节气门片本技术1本体11安装凸台2进气管21主进气口3补气装置31第一补气孔32第二补气孔33补气出口34第一堵头35第二堵头36补气调节孔4节气门孔5补气调节螺钉6主油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本技术的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1及安装在本体1上的进气管2、节气门孔4及主油井6,所述进气管2与所述节气门孔4连通,该燃油供给系统其他部分的组成、结构、相互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等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对本技术的补气装置3予以详细说明。参见图3-图5,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燃气供给系统正视图,图4是图3的右视图,图5是图4的B-B/C-C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补气装置3,包括:第一补气孔31,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4的上方一侧,所述第一补气孔31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2连通;以及第二补气孔32,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4的上方,且靠近所述本体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孔3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另一端与补气出口33连通,所述补气出口33设置在靠近所述本体1边缘处并与所述节气门孔4连通,且位于所述节气门孔4的上方与所述第一补气孔31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补气孔31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进气管2的轴线,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进气管2的轴线。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孔31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节气门孔4的轴线,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节气门孔4的轴线。所述第一补气孔31和第二补气孔32的轴线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与进气管2/节气门孔4的轴线平行或垂直,只要该第一补气孔31与第二补气孔32连通即可,对其具体位置和形状没有特殊要求。其中,所述补气出口3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优选所述补气出口33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轴线。为了加工方便,所述第一补气孔31与所述第二补气孔32连接的一端可为穿透所述本体1的通孔,所述第一补气孔31的该通孔内安装有第一堵头34。所述第二补气孔32与所述第一补气孔31连接的一端也可为穿透所述本体1的通孔,所述第二补气孔32的该通孔内安装有第二堵头35。本实施例的补气装置3还可包括补气调节孔36,设置于所述第二补气孔32和补气出口33之间,所述补气调节孔36内安装有补气调节螺钉5,该补气调节螺钉5可调节补气量的大小,以及控制该补气通道的开闭。所述本体1的顶端对应于所述补气调节孔36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补气调节螺钉5的安装凸台11。本技术带补气装置3的燃气供给系统,在进气管2的侧边设置第一补气孔31,燃气从主进气口21进入进气管2后,可从第一补气孔31通过第二补气孔32和补气出口33进入发动机,在发动机怠速运行时,可提前提供适当的燃气供发动机正常运行,且该补气装置3设置有调节螺钉可调节补气量的大小,可减小因发动机误差造成的性能影响,适应性强,可满足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要求。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所述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进气管及节气门孔,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置包括:/n第一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一侧,所述第一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以及/n第二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且靠近所述本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补气孔的另一端与补气出口连通,所述补气出口设置在靠近所述本体边缘处并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且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相对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所述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进气管及节气门孔,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置包括:
第一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一侧,所述第一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以及
第二补气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且靠近所述本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补气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补气孔的另一端与补气出口连通,所述补气出口设置在靠近所述本体边缘处并与所述节气门孔连通,且位于所述节气门孔的上方与所述第一补气孔相对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进气管的轴线,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进气管的轴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节气门孔的轴线,所述第二补气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节气门孔的轴线。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平钱光明叶秀峰彭钦怀
申请(专利权)人:华益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